当伦理和自我需求两种困境撞击时,《我的姐姐》到底该如何选择?

栏目:教育教学  时间:2023-01-02
手机版

  文 | 月半悦读

  近期,家庭伦理电影《我的姐姐》热映,成为一匹票房黑马的同时,电影和原型,也都引发了广泛的社会热议。

  电影主创特辑里,导演殷若昕说出了创作目的:

  “女性在当代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境,当伦理困境和自我需求的困境撞击在一起,我们该提供怎样一种思考,给这些家庭,给父母,给这些孩子,给这些结成了兄弟姐妹的人?”

  很多网友,针对社会热点、痛点,纷纷参与探讨该影片的时代意义。

  一时间,“二胎家庭矛盾”、“重男轻女”、“姐弟羁绊”、“原生家庭情感”等,都成为了热议的话题。

  如果从传统的伦理道德方面来说,姐姐为有血缘关系的弟弟做出牺牲,似乎天经地义。

  可是,在女性个体意识觉醒,社会观念日新月异的现实社会中,从姐姐自身的需求来看,姐弟关系成了她的羁绊,她该有成全自己的权力。

  所以,我们在讨论和批判时,也应当思考,当伦理和自我需求,这两种困境撞击在一起时,作为姐姐到底该如何选择?

  01、是时候书写“她们”的故事了

  其实,编剧游晓颖在2015年时,就有了写这个故事的想法,她想用女性的关怀视角,去书写一个关于“她们”的故事。

  她们想用这样一个能引发集体女性共振的故事,从家庭、职场、社会角度,反应出当代女性在“她们”日常生活里所面临的种种困境。

  影片的那个所谓的原型故事,来自2013年天涯论坛上的一则热帖,《父母去世后,我把两岁的弟弟抱养了出去》,来龙去脉都已经被大家给扒烂了。

  然而,现实生活还有的是这样的故事,甚至计划生育时代出生的你我都生活在其中,只不过是当局者迷罢了。

  其实,早在1996年,央视《东方时空》一档叫《交换空间》的节目里,其中一集纪录片《姐姐》,就探讨过这个问题。

  本来,怀了一对龙凤胎可以说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可女孩蕊蕊还没出生就成了姐姐,只因为父母需要一个“可以照顾男孩”的姐姐。

  于是,剖腹产时,蕊蕊被先取了出来,从此开始承担姐姐的角色,在父母的要求下,处处忍让、照顾、迁就弟弟。

  她是弟弟的“陪玩”,要时时刻刻让弟弟优先,一切以弟弟的喜好为主:

  弟弟要她陪着下象棋,她就不能画自己喜欢的画;

  弟弟要看球赛,她就不能看自己想看的《狮子王》;

  弟弟要玩积木,她就要把刚收拾好的积木盒重新拿出来。

  她也试着不配合,试着反抗,可每次都会在弟弟的耍赖告状中败下阵来。

  因为,每次弟弟找妈妈告状,妈妈第一句话就是,“蕊蕊怎么回事儿呀,你是个姐姐你陪弟弟玩会儿...”

  妈妈常说的话是,“你是姐姐,你要让着弟弟!”“蕊蕊你懂点事儿行吧!”

  就这样,姐姐蕊蕊成了这个家的局外人,爸爸妈妈的忽视,让她的小小人生里掺杂了过多的委屈,体会不到被爱的感觉。

  更可怕的是,一家四口,三口都把这些视为理所当然。

  直到纪录片播出之后,舆论压力之下,才引起这对父母的反思,转变家庭观念,开始公平对待和关爱姐姐。

  这样看来,蕊蕊还算是一个幸运的姐姐,毕竟在当时还有很多没能等到降生的“姐姐”!

  可是,也有更多的“姐姐”,过得是电影里姑妈那样不幸的生活。

  她也有过想要的人生,可当时的家庭情况,为了弟弟能够“走出去”,为了侄女有人照顾,只能牺牲了她的理想和另一种人生。

  多年之后,她对着俄罗斯套娃,怀念她逝去的年轻时的梦想时,心中应该不无遗憾吧?

  可那种“我是姐姐”的奉献观念,已经刻入她的骨子里,当侄女要把弟弟送人领养时,她也会做出拿水泼她的行为。

  这就是传统道德下的伦理观念,因为男性身上有着“继承香火”的使命,女性总是不能被平等对待的。

  “她们”承担着这种观念带来的伤害,为亲情和家庭,报恩式的牺牲奉献着自我,甚至麻木地认为,后代人也理应如此!

  02、姐姐的人生不该被“支配”

  可是,在当代,社会对女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既要求“她们”宜室宜家,又要求“她们”能够“乘风破浪”。

  亲情和家庭的桎梏,面临着社会价值观的考验,姐姐们也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自我价值需要去实现。

  影片很敏感地抓住了这个矛盾,姐姐安然为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考虑要放弃弟弟时,并非没有感情,也不是自私,她只是不能为弟弟再“牺牲更多了”。

  她小的时候,父母为了能得到一个二胎指标,不惜让她装瘸,假装残疾,在事情暴露后,留给她的是父亲的一顿毒打。

  为了不让她出川上大学,能够在以后照应弟弟,父母又偷偷改了她的志愿,让她的医生梦落空,成了一个在职场倍受歧视的小护士。

  父母意外离世,给二十四岁的姐姐安然留下一个需要照顾的八岁的弟弟,也让她谈了五年的恋爱无疾而终。

  亲戚们自以为周全地为他们姐弟安排以后,可要安然付出的,却是放弃去北京考研,留下照顾弟弟到他成人。

  姐姐的人生就这样一步步被“支配”着,可以想象,这样下去,她必定成为第二个姑妈!

  不过,社会不同了,甚至已经改天换地了,社会秩序、文化和观念冲击下,亲情意识和观念愈加淡薄。

  在男女平等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的当下,女性应该有她自己的选择,再用家庭和亲情、伦理强逼她们牺牲奉献,已经不再合理。

  所以,安然想要反抗,执意去北京考验,试图以此来实现人生阶层的跨越,从而逃离这种原生家庭的困境。

  可她的选择却遭遇所有亲人的反对和声讨,他们都来批判她自私,却没人为她的未来考虑一下,她自己都还是一个孩子,却要为另一个孩子的人生负责。

  亲情不该成为姐姐的“道德绑架”,“长姐如母”更是对姐姐最恶毒的精神束缚,姐姐们也该有可以自己支配的人生!

  03、世间安得双全法

  可是,先是失去父母,又要失去唯一可以依靠的姐姐,这种境况下的弟弟又何其无辜,他又有什么错呢?

  姐姐能够自身去追梦,可以说“我的人生不只有你一个人”。

  弟弟的人生里,却只有姐姐一个可以依靠。

  面对这种情况,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一个选择,所以,影片也安排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

  安然和弟弟相处之中,从开始的冲突不断,慢慢也产生了不舍的感情,弟弟也从一开始的哭闹、叛逆,开始依恋姐姐。

  最后,安然找到了愿意领养弟弟,家庭条件不错的人家,弟弟也理解555电影网了姐姐的苦衷,愿意被领养,只要安然在协议上签了字,似乎就能“两全”……

  可这样的话,影片无疑就成了打着女性视角旗号,美化宣扬“扶弟魔”行为的作品,未免过于狭隘。

  所以,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反而更加恰当,这对姐弟的命运走向,没人能给出一个绝对正确的答案。

  影片里最能煽动观众情绪的地方,也正是姐弟之间从无到有的情意,其中戳中大家的泪点的,无非是中国式家庭观念下的血缘亲情。

  到底是遵从伦理观念,留下照顾弟弟,还是送走弟弟成全自己,并没有一个能够两全的标准答案。

  留下,未必就能把弟弟抚养成才,说不定安然反而会心生怨气,造成姐弟失和。

  可离开,也未必能成全自己,多年之后,面对长大弟弟未知的人生道路,安然必然也会备受煎熬。

  如果,姐姐安然真的像现实原型里那样,以自己的利益为主,不顾弟弟的未来,可能会过得很轻松自在,可她的内心真的能坦然平静吗?

  电影主创团队把这个难题留给了大家,确实做到了给这些家庭,给父母,给这些孩子,给这些结成了兄弟姐妹的人,提供一种思考的目的。

  每个人在思考这个问题的的时候,都会有一种代入感。

  不仅是作为“姐姐”,无论你是父母、孩子、还是结成了兄弟姐妹的人,当你面对这种困境时,你会如何选择呢?

  举报/反馈

上一篇:小学生"三点半放学":愁了家长 乐了培训机构
下一篇:【人民公安报】海南:六年奋战 打造无毒品危害的自由贸易港

最近更新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