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教育,就是30%的启发再加上70%的等待!(父母必读)

栏目:教育教学  时间:2020-01-13
手机版

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们常常感受到的不是等待的美好,而是煎熬。曾经我们叮嘱孩子的口头禅是“慢慢走,小心摔倒”、“慢慢喝,小心呛着”,现在取而代之的是“快点吃饭”“快点做作业”“快点弹琴”“快点睡觉”……

我们好像渐渐失去了最初无条件的耐心,很小的事也容易发火,会不停地催促,习惯性忘记等待。

诱惑那么多,才显得坚持更珍贵

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教授米歇尔曾做过一个糖果实验。

他在一所幼儿园里找来数十名4岁左右的孩子,然后把他们分别带到一个房间,那个房间里除了一张桌子、一张椅子、一个盘子以外,什么都没有。

教授把一块棉花糖放到了盘子里,然后告诉孩子:“我有事要离开15分钟,如果等我回来的时候,你没有吃掉盘子里的棉花糖,我就再奖励你一块;但如果你偷吃了,就没有奖励了”

接下来的场景十分有趣,有个小女孩完全不顾实验规则,当着教授的面就把棉花糖吃了;有的小孩眼睛盯着棉花糖大约坚持了1分多钟,还是忍不住抓起来吃了;有的孩子为了分散糖果的诱惑,在房间里不停地敲桌子、唱歌、走来走去……

最后,只有1/3的孩子成功地坚持过了15分钟,得到了奖励。

不可否认,孩子在学习生活中,有太多像那颗“棉花糖”一样的诱惑了。做作业的时候,电视上的动画片,书架上的漫画书,手机里的游戏等都让他们很难抗拒,让他们有无数个念头想要放弃,这是人的本能。

作为父母,应该要让他们知道,顺从本能没什么错,但是激发潜能是一件更酷的事,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再等等,就撑过去了。

别让孩子成为一个没关系的人

但问题是,虽然我们嘴上要让孩子学会坚持,却常常做一些打断他们的举动。

孩子在认真玩积木的时候,你总是一会儿给他拿瓶牛奶、一会儿给他削个苹果,你觉得打断孩子玩积木没关系;出门的时候,孩子在仔细的挑选着出行的衣服,你看时间来不及了,穿什么出门也无所谓,于是就粗暴地带他离开;无数次,你都用“没关系”、“多大点事儿啊”这样的话,让他屡次放弃手头上的事。

大人的世界有计划,知道事情的轻重缓急,甚至会察言观色,然而不巧,孩子不懂这些。现在让他一次次放弃,慢慢地,他就会对所有事情都无所谓,那时候他一定会是一个无所谓的人。

有研究说,专注力是天生,但需要花时间来细心的呵护和维系。即使有太多的原因打断他做完一件事,我们也要创造机会让他们继续完成。你难道不觉得孩子最心疼的时刻,就是他认真做一件事的样子吗?

孩子那种就算天塌下来,都无所畏惧的神情,好看极了!

我们傻一点,孩子就聪明一点

以前我也跟大家一样,总想着让孩子做事快一点,再快一点,但那次过后,我彻底改变了教育的观念。

大宝一直很喜欢小动物,有次无意间看了一部纪录片,便开始对一切从蛋壳里钻出来的小动物充满了好奇心。那天下班,因为请同事吃饭,我买了鸡蛋回家。

准备做饭的时候,却怎么也找不到了,无奈只得放弃。吃饭时,大宝一反常态,叫了几次才从房间出来。吃饭时还总鬼鬼祟祟地偷望自己的房间。

我这才明白,一定是小家伙“偷偷”藏了鸡蛋。我假装跟同事谈论鸡蛋孵小鸡,同事还一头雾水呢,小家伙已经忍不住了。

“妈妈,鸡蛋怎么样才可以孵出小鸡啊?”“当然是要合适的温度啊,现在这么热,直接放着肯定是不行了。”

只见大宝急忙跑回房间,又拎着一袋鸡蛋出来,小心翼翼地放进冰箱,仔细检查了一遍,才回到餐桌。看到我假装责怪的脸,小家伙不好意思地笑了,问我:“妈妈,我可以把小鸡孵出来,对吗?

“当然啦!只是下次你要告诉妈妈,不然你看刚刚差点就把小鸡热死了。”我示意同事不要说话,并且愉快地答应了大宝。

从此以后,我多了一个任务——隔一段时间买相同数量的鸡蛋来替换放在冰箱里的鸡蛋。同事很诧异,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孩子事实,这样他要浪费很多时间才能明白一个大家都知道的事。

确实,在任何事情上我们都需要争分夺秒,但唯独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所谓教育,就是30%的启发加上70%的等待。

虽然冰箱里永远也孵不出小鸡,但是每天看着孩子充满爱心和期待的眼神,我知道他以后一定会珍爱任何生命的。

而我,只是需要多买点鸡蛋,然后傻傻地陪孩子一起等待就好了。

我们不必总是活在焦虑中,总是感觉时间来不及了,于是替孩子疯狂的报补习班,买辅导书,填鸭式教学也接踵而至。慢一点,就像爬山一样,时间不过是一个过程,不到山顶,你永远也不知道风景究竟如何,如果最后都是成功,那么晚一点又何妨?

你要相信,养育是一场“静待花开”的美好。

上一篇:猛砸30亿,精锐教育如何探索OMO模式?
下一篇:“商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与国际认证”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最近更新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