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中医教育教学改革与经方人才培养采访黄煌教授(一)

栏目:教育教学  时间:2020-03-01
手机版

黄煌: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国际经方学院院长

提问人:张薛光(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经方学院)
问:历史上,每逢大疫之后,常常有医家总结出新的学说和治疗经验,以及重要著作问世,如东汉末年的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明末的吴有性《温疫论》,清代乾隆年间的余霖《疫疹一得》,等等。您认为,这些既往的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是否足以指导像SARS、H1N1、H7N9、新冠肺炎等病毒性传染性疾病等疫情的防治?
答:是的,古代的大疫很多。每次大疫过后,就会出现不少名医。可以说,一部中医史,其实就是一部与传染病斗争的历史。历史的经验值得重视,前人的好方,后人不要轻视。

首先,前面提及的《伤寒论》,虽然是张仲景所撰,但这部著作蕴含了数千年中华民族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结晶,是我国原创的医学思维模板,是中医临床的指导原则,必须遵循。里面记载的百余首经方,必须熟悉。
其次,后世许多医家的学说和经验,可以参考,不能简单地模仿或全盘照搬。可能是由于处置不同的疫情,前人采用的方药也不同,学说也不一样。
例如明代末年的苏州名医吴有性治疗的是湿热疫,病人多昏迷、舌苔厚腻,他采用了芳香化湿药物以及黄芩、大黄为主的方药,创制了验方达原饮,学说上强调“导邪外出,邪尽方愈”。
清代京师名医余师愚是治疗火热疫,病人头痛昏迷出血,他采用了以白虎汤、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为主的方药,重用生石膏,方如清瘟败毒散。学说上强调“毒火一团”。
还有,金元时代河北名医刘河间治疗的也是火热疫,采用发表攻里清热的方案,创造了集麻黄、大黄、石膏以及大量清热散风药为一体的双解散、防风通圣散,清热则擅用黄连解毒汤,学说上强调“六经传受,自浅至深,皆是热证”。

清代溧水名医杨栗山治疗的是火毒疫,擅用黄连解毒汤,并创验方如升降散等十五方,学说上强调温疫“从无阴证,皆毒火也”。
清代常熟名医陈耕道擅治疫痧,治疗上除用透表清火外,用犀角、羚羊角等解毒,玄参、桔梗等利咽,用鲜生地、鲜沙参、鲜芦根等养阴生津也是特色,学说上强调“疫火”。
面对众多的各家学说和经验,应该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临床背景,明确其经验方药的方证,再与目前临床疾病相对照,相合则用之,不合则或改之,或弃之。也就是说,需要研究,不是简单地模仿和照搬。

上一篇:教学生写作文难?这位名师说太容易了:切莫把学生看死了
下一篇:省教育厅公开回应线上教育教学十大问题!

最近更新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