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只有34个字的古文,却被誉为最好的教育范本

栏目:教育教学  时间:2020-01-13
手机版

我们经常说“教育”,那“教育”是什么呢?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里的“教育”有培养教导之意。

《说文解字》中对“教育”的解释是:“教,上所行,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从字面意思不难理解“教”就是言传身教,有上才有行,才有参考,代表的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所以对‘教’的理解可以是传承,是一个动词,是可以有变化的,教师就是去实现传承的老师。

“育”帮助孩子让他们向善。这更体现出“育”的目的性。教育本身也是一个动词,中国古代的“教育”二字,有它的历史含义。这种含义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所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本身的含义也是不一样的。在今天的我们看来,“教育”就是传承培养孩子各种能力知识,让他们心中充满善和爱。

人生于世,行走在人生之路上,一开始接触的就是家庭的教育,是父母的价值观的浸润。孩子如果想要想走得快,走得好,父母要培养的习惯有很多,要传递的底线也有很多,“勿贪多”就是其中的一条底线。

一篇只有34个字的古文道:

瓶中有果。儿伸手入瓶,取之满握。拳不能出,手痛心急,大哭。母曰:“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

这篇小古文虽短,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直到今天,依然引人深思。

“勿贪多”是从小就要养成的道德约束底线

大人都知道,贪念是生命痛苦的根源,小孩子不懂这些,只知道拿自己喜欢的东西,并且是想要一次拿完。

自幼父母就告诉我们,一个一个往嘴里填,不要一次塞满,小心噎着。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这是规矩。吃东西时,慢点吃,少吃滋味好,多吃滋味少。

如果童年时大人能教授我们这个道理,是会受用一生的。“勿贪多”教会了我们节制与取舍,从思考和判断上划定了贪婪的底线。

但是很多人并没有自幼从思想上形成道德准则,当我们长大后,面对花花世界、灯红酒绿,在选择的时候就没有这样一个门槛底线制约自己的判断,贪欲熏心,迷失了自我。

这么一个很浅显的道理,很多人就是没有做到,是因为自小缺少“勿贪多”的实践教学。如果自小将“勿贪多”的道理深入到我们的灵魂中,生活就有了底线,人生便有了敬畏。

“戒不专”是要深刻融到骨子里的道理

“勿贪多”也要求我们在工作方面要专心,不要心猿意马,这山看着那山高,动辄换工作。

王充《论衡》中有这样的句子:“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私须之作。”

大人也常常说“不急,不急,慢慢来,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跨不到天边”。“水滴石穿,绳锯木断”,这样的人生道理可谓人人皆知,但是坚持做到的却是少之又少,很少将一项专业技能练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相反,很多人是骑着驴找马,频繁的改变自己的志向,每次都从零开始,结果是累死了驴,也没找到马,白白浪费了自己的青春和精力。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应该告诉孩子“勿贪多”,做加法之前,应该先做减法,把主要的精力投入到主要的工作中去,不然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什么都抓不到。

一直认真地去做一件事情,成功的几率是最大的。而很多人却时常急于求成,不愿接受这个浅显的道理。我们每个人在路上,要想走得快,走得好,请一定要记住——贪多嚼不烂,贪多走不远。

“禁欲望”是拥有美好生活的大前提

“勿贪多”还告诫我们时刻警惕“欲望”的阀门。要知道,人本动物,欲望是无止境的,它如那盛满糖果的瓶子,你贪婪地把手伸进去,想一次挣一大把才出来,殊不知却可能落入万丈深渊。那些痛心疾首、撕心裂肺的哭喊,大多是因为贪心太重,不懂得见好就收。

贪欲是动物的本性,这道理大家并非不懂,只是到了实际生活中就忘记了。所有的急功近利,都是失去标准底线惹的祸。

要想拴住欲望这头怪兽,除了社会大环境,法律法规,父母从小对孩子的的道德修养的培养也是不可或缺的。

智慧,悲悯,仁义,善美和爱,天道自然,大道无形,这些发展的规律都存在我们华夏文明古老的故事里。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千江有水,自然就会映出天上的月亮;万里无云,自然就会显露出万里的天空。

若想江中有月,重要的不是去追寻月亮,而是要江中有水,自然会有月;若要万里无云,不要去执着于天,而是清除心中的“云”,天自然会显现出来。

希望“勿贪多”这个小故事能成为更多人生命里的水,映出明月,驱散更多的乌云,看到一个朗朗乾坤。

上一篇:教育教学丨永定一中2019年高考创近年来最好成绩
下一篇:这篇短文只有34个字,却被誉为最好的教育范本

最近更新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