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罗熹:坚持中国式现代化保险发展之路

栏目:教育教学  时间:2023-01-22
手机版

  编者按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本刊开设“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栏,对金融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坚强领导,坚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坚持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实践进行系列报道。

  作者|罗熹‘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文章|《中国金融》2022年第24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保险业作为我国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中把握自身定位,立足我国保险特点,把握行业发展规律,坚定不移地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保险业发展之路。

  全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保险的服务作用

  党的二十大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系列新部署新要求,这是新时代保险业谋划自身发展的立足点与落脚点。保险业必须深刻理解行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功能定位,把握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保险的服务作用。

  一是坚持人民至上,服务增进民生福祉。人民至上是贯穿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一条重要主线。回顾过去十年,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中,处处都体现出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金融保险工作提出了一系列事关人民立场的重要要求,指出金融要回归本源,以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人民生活为本。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部署,要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保险业作为我国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应当在助力“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扶”等群众最急切最关心的问题上,更好发挥服务功能,融入“医疗、医保、医药”和养老事业、养老产业等“三医一养”发展,支持和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深入服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助力病有所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关于健康中国、促进多层次医疗保障有序衔接等部署,完善大病保险等经办机制,持续推广“惠民保”等与基本医保对接的普惠型产品,积极开发与新药、新诊疗手段结合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发挥保险市场化和支付方优势,全面加强与“三医”的融合,推动与政府机构在医疗大数据等方面的对接共享和系统整合,以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等为切入口,加强整合式医疗服务,提升专业化的健康管理与健康服务能力。全面参与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助力老有所养。全面发挥保险在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中的作用,积极参与第一支柱、第二支柱投资管理业务,把第三支柱商业养老产品作为发展重点;积极承办长期护理保险,加强养老保险与养老服务的联动配合,拓展养老产业生态与布局,为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贡献力量。积极提升新市民群体保障水平,助力弱有所扶。新市民群体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不可或缺,但在各类风险保障方面还处于弱势地位。加大对新市民群体的保障力度,应成为保险业服务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方面。针对新市民的风险痛点和保障难点,在意外、养老、健康、责任等保险领域,加快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创新,以市场机制填补社会保障缺口,把“做有温度的人民保险”落到实处。

  二是坚持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保险业必须坚守服务实体经济的天职本源,持续优化保险供给,创新产品服务。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围绕党的二十大关于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等部署,积极推动产业保险、供应链保险等产品服务创新,更加深度融入“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要求,加强农村地区保险网络、队伍建设,加快发展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险、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保险(IDI)、种业保险、地方特色农险等创新产品,打造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乡村振兴保险服务体系。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创新货物、服务、数字“三种贸易”的保险保障模式,坚定推进海外业务发展和机构布局,提升对“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和我国海外利益的服务保障能力。服务绿色发展和双碳战略,构建绿色保险产品体系,创新发展环境治理、清洁能源、低碳转型和碳交易等领域的新型保险产品,助力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实现。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发展“三首”保险(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示范应用奖补)、知识产权保险等业务,推广复制集成电路共保体等模式经验,扩大保险承保能力,提升风险管理水平,为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更加完备的保险保障。

  三是坚持心系全局,服务维护国家安全。党的二十大把国家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提出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保险业具有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的重要功能,在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要求下,应当更加深入地发挥风险管理的独到优势,把助力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作为保险业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应尽责任使命。助力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围绕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提升农业保险保障水平,为能源资源勘探、开发、储备、运输等提供保险解决方案,积极研究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风险特征,以创新模式保障服务“双链”安全。助力提升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加快推进高危行业安全生产责任险发展,积极推动巨灾保险试点扩面,创新防灾减灾救灾技术手段,更加主动融入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助力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创新运用责任保险机制,在医疗纠纷、法律诉讼、校园与公共设施安全等重点领域,以市场化手段助力化解群众矛盾纠纷;持续推广和完善优化“警保联动”,助力道路交通安全治理;全面对接各级政府社会治理需求,以保险“服务清单”等模式,助力政府“放管服”改革。

  全面提升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保险的核心能力

  中国式现代化对保险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保险业应当全面对标对表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认识自身发展短板和薄弱环节,回答好事关行业未来发展的系列时代命题,着力提升行业核心能力,更好地承担起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使命责任。

  一是深刻认识保障缺口,加快提升保险承保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保险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保费规模连续迈上万亿级台阶,跃居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但也应看到,我国保险业对经济社会民生的保障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2021年我国保险深度达3.9%,保险密度达3180元/人,仅为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在巨灾保险赔付比例、健康险赔付占医疗总支出比例、养老保险占居民养老资产比例等重要领域,都存在较大的保障缺口。为此,我国保险业应坚持“量”与“质”并重,全面提升承保能力。一方面,坚持发展第一要务。针对我国保险深度、保险密度较低,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实际,充分用好我国宏观经济稳健增长、人均GDP迈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有利条件,推动保险行业在发展规模上,与中国经济体量、与14亿居民保障需求相匹配。另一方面,坚持找缺口补短板,在提升发展质量上下功夫。针对行业保障缺口,加大保险供给力度,针对性创新产品服务,加快提升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的承保能力。近年来,人保集团立足发挥行业“头雁”作用,在推动规模指标在全球保险集团中争先进位的同时,谋划实施服务乡村振兴、智慧交通、健康养老、绿色环保、科技创新、社会治理“六大战略服务”,致力于提升服务经济社会民生的保障水平,2022年前三季度承担风险保障金额超过1400万亿元,日均赔付金额近10亿元。下一步,人保集团将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丰富完善“六大战略服务”内涵,引领和推动我国保险业在承保能力和保障水平上逐步实现全球领先。

  二是深刻反思发展短板,加快提升风险管理能力。现代保险业最早起源于对海上航运风险的分散和管理,风险管理能力是保险业最重要的核心能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经济发展、社会治理、人民生活等方面都将衍生出许多新的风险因素,对保险业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从我国保险业实际看,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长期的经济红利和人口红利,客观上导致保险行业发展模式较为粗放,“销售为王、费用驱动、人海战术、价格竞争”的模式大行其道,甚至出现“五虚”(虚列费用、虚假承保、虚假退保、虚假理赔和虚挂保费)、销售误导等不良现象,而对于保险业最应提升的风险管理能力,客观上还存在重视不够、投入不够、研究不够的普遍现象,应当正视差距、加快补强补齐。基于此,人保集团在制定实施卓越保险战略的过程中,把打造全球一流的卓越风险管理能力作为核心目标,谋划建设以行业风险管理模型为核心,以风险研发中心、防灾减灾中心、保险科创实验室和数据中心为支柱的全面风险管理平台,加快提升风险识别、计量、定价以及产品开发、模型研发、服务支持等方面能力,推动中国保险业真正回归风险管理行业的本质。

  三是深切回应时代需求,加快提升服务保障能力。在现代风险社会条件下,保险的财务保障和服务保障,已经成为长期稳健风险管理与保障功能的“一体两面”。传统保险以财务保障为主,这种做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比如,党的二十大进一步对健康中国建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出明确部署,人民群众购买保险,不仅需要财务的补偿,更关心的是生了病能不能住得进医院、找得到医生、用得到好药,以及能不能得到好的护理和康复,这就需要保险业从财务保障向服务保障延伸,加强保险与“三医”的联动、与养老产业的联动。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大背景下,我国保险业应当把强化服务保障能力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针对这一趋势,人保集团积极构建“承保+减损+赋能+理赔”的保险新逻辑,谋划发展与保险主业相关的各类服务,发挥保险作为支付方的优势,把医疗、养老、健康、防灾减损等产业服务与保险产品紧密结合,下一步将持续加强与国家医保、应急、气象等部门的合作,完善产业布局和数据链接,积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着力提升保险业的社会功能与作用。

  四是深刻把握长期趋势,着力提升资产匹配能力。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要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从国际经验看,保险业作为重要机构投资者,在促进完善融资结构等方面,可以发挥积极作用。目前,我国保险业在资产负债匹配和保险资金运用模式方面,还存在一些不适应、不协调的问题,重要原因是一段时间内人身险公司理财产品占比较高、财产险公司综合成本率高企,在负债端刚性需求驱动下,往往过分注重短期的资金收益率,对于投资服务国家战略、投资联动保险主业的重视不足。在新的时代环境下,面对我国经济内生增长率客观降低、长周期利率下降的大趋势,保险业应当更加注重负债与资产的合理匹配,更加注重投资服务国家战略和保险主业,更加注重发挥保险投资对优化融资结构、支持高质量发展的服务作用。近年来,人保集团一方面着力降低负债端成本,推动寿险业务“打假清虚”,推动财险业务把好承保理赔端口,降低利益漏损;另一方面,着力改变保险投资的理念与模式,坚持“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保险主业”的“双服务”方向,把更多保险资金投向国家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健康养老等重点领域,2022年前三季度,投资服务国家战略合计超过1万亿元,努力在服务好“国之大者”的同时,实现“保险+产业+投资”的良性循环。

  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保险的发展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刻把握金融工作规律,深化对金融工作政治性和人民性的认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保险业发展要遵循的根本指引。立足人保集团的认识和实践,保险业应当坚守政治性、人民性、专业性,推动行业发展的现代化,以“三性一化”为核心,走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保险业发展之路。

  一是坚守政治性,落实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从改革开放以来保险业的发展历程看,一些保险企业偏离“保险姓保”的正确导向,在不相关领域盲目扩张,甚至一度出现外部产业资本特别是房地产资本大举进入保险业的问题,扰乱了金融与资本市场秩序,导致出现了严重金融风险。新时代的保险业应当深刻汲取历史教训,把政治性作为保持行业正确发展方向的根本保证,尤其是人保集团等金融央企,必须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国有资本在保险业中的引导和支柱作用。近年来,人保集团制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实施办法,确保企业发展与中央决策部署高度一致;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治理政治生态为抓手,着力加强全系统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下一步,人保集团将结合系统实际,落实好党的二十大关于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的重大部署,从集团党委班子自身抓起,坚持党委集体决策、班子成员履职尽责,贯彻好民主集中制;坚持“两个一以贯之”,把党的领导融入和贯穿到公司治理体系的各层级、各方面、全过程;持续抓好干部队伍建设,严肃党的纪律,把纠风反腐嵌入业务一线,斩断保港澳剧险与投资业务中的不当利益链条,一体推进惩治金融腐败和防控金融风险;坚持把政治导向贯穿到绩效考核、资源配置等各方面,全面体现党中央对金融企业政治性的重要要求。

  二是突出人民性,全力服务人民美好生活。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发展目标,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牵引优化供给结构,不断提升保险业服务人民的温度。优化产品结构,围绕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强化保险服务功能,找准保险服务重点。尤其是不能使保险业偏离服务人民的初心,在战略和产品上只盯着金字塔尖的“高端”人群,畸形发展成为服务少数“富人”的行业。从人保集团的实践看,更加注重在业务发展中体现“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加大普惠类保险产品发展力度,更多面向农民、新市民以及老年人等群体,致力于满足最广大人民的保险需求。转变销售模式,近年来我国保险业特别是寿险业的发展困境,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拉人海、编故事、拼收益、割韭菜”的虚假营销模式,损害了保险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保险业应当把重构人身险销售模式作为重中之重。人保集团在推动人身险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明确提出要坚守诚信经营这一行业生命线,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最大诚信为原则,推进渠道多元化均衡发展,优化个人代理人队伍管理和激励模式,摒弃不顾实际需求的“强营销”,走出一条“强服务、精营销、高价值、低成本”的新路,让保险回归守护人民美好生活的初心。

  三是强化专业性,全面落实“三新一高”要求。党的二十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首次将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容写入党章。对于保险业而言,要落实好“三新一高”要求,加快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拐点,一个重要方面是提升行业发展的专业性。首先是坚持专业化发展,聚焦主责主业。保险业中每一个细分子行业,都应当突出发展的专业性,不能偏离主责主业。为此,人保集团推动旗下财险、寿险、健康险、资产和投控五家主要子公司实施“五大改造工程”,明确各子公司专业化发展方向,人保财险聚焦个人、法人与政府的风险管理,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组织架构;人保寿险以大个险队伍建设为核心,提升养老服务能力;人保健康主动融入“三医”,聚焦健康管理与健康服务;人保资产提升专业化资产管理能力;人保投控突出产业化公司定位。通过这些转型举措厚植专业优势,提升发展质量。其次是坚持专业化经营,强化精细管理。保险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彻底转变过去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实现经营管理的专业化、精细化、科学化。人保集团近年来强化“战略型、经营型、服务型”总部建设,在集团层面设立统一的集中采购中心、审计中心和数据中心,推动财务业务一体化、预算与企划一体化,实施清单工作机制,完善经营过程管控,着力推进降本增效,在提升质量效益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2022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增长15%。最后是强化专业化风控,坚守风险底线。作为管理风险的行业,保险业必须提升自身风险管理的专业性,把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人保集团持续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打造专业化的风险管理平台和管理工具,从体制和流程上压实风控责任,防范“五虚”等违规问题;同时,积极推动专业化的风险分散机制建设,针对目前海外再保险市场对我国保险分出限制等风险因素,研究布局海外机构,采取新方法新模式分散风险,近期人保集团旗下财险公司已在香港发行巨灾债券,引领推动中国保险业的自立自强、自主可控。

  四是推进现代化,深化创新发展与科技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呼唤保险业自身的现代化。从行业整体视角看,现代化的保险业至少应当有四方面的内涵:功能定位的现代化,更好发挥保险业对于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的风险保障与风险管理作用;产品体系的现代化,针对“一险独大”的结构性矛盾,构建多元化、差异化、均衡化的保险产品体系,真正解决好“保险保什么”的问题;服务方式的现代化,使保险服务深度融入客户各类生产生活场景,发挥好保险业减损、赋能的服务作用;科技创新的现代化,全面运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赋能保险业的深层次重构与变革。这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落实好党的二十大关于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的要求,把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作为保险业变革创新的核心环节。人保集团近年来设立人保信息科技公司,建立“双层双轮”驱动的科技架构,加快推动数据中心建设和核心系统改造,运用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隐私计算等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全方位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下一步,人保集团将坚持以客户需求牵引和拉动科技创新,持续加大信息科技研发投入,强化内部数据中心与应用系统建设,深化外部数据链接,更加有效地运用数字技术、融入数字经济,加快以现代化信息科技推动企业的现代化发展。

上一篇:不轻松!神舟13号发射在即,航天员6个月要完成5大任务,都有啥?
下一篇:「政治」七年级下学期一份资料解决期末复习!

最近更新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