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代乡村教师|曹爱琴:扎根乡村37年,最怕被遗忘

栏目:教育教学  时间:2020-01-13
手机版

【编者按】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澎湃新闻寻访多位德高望重的老教师,新中国成立初期,他们在农村学校从事教育工作且长期致力于农村教育事业,被称为“新中国第一代乡村教师”。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这些老教师始终坚守着教书育人的初心,在基层教育领域不断开拓,他们的精神,也得到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
8月31日,曹爱琴与小儿子吴光聪、儿媳曹小丽站在家中的合影,在曹爱琴的晚年他们三人一起生活 。澎湃新闻记者 喻琰 图
92岁的曹爱琴背虽微驼,但坐下来时腰板笔直,一身素绿盘扣外套下是她清瘦的身形。
8月31日,初秋,黄山有雨,坐在家中,曹爱琴念叨起今年夏天与“三只燕子”相见时的场景—— 她四十多年前在上长林小学教过的三个女学生来看她了,
这是她们师生多年来首次重逢,倍感亲切。
曹爱琴出身于安徽书香世家,1947年,18岁的她成为一名乡村语文老师,从此扎根乡村37年,直至1984年因病提前退休。曹爱琴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数十年的发展历程,如今到了晚年,她仍对教育事业念念不忘。“我舍不得学生,18岁起我就跟学生们天天在一起。” 曹爱琴说。
“前半生风雨中走过,后半生希望能够重回讲堂。”曹爱琴的小儿子、体育老师吴光聪这样总结妈妈一生。
退休后,曹爱琴与丈夫吴汝宏的合影。受访者提供
默默扎根农村,辗转8所小学
“你们能采访她,她会很高兴。” 曹爱琴的小儿子吴光聪说,“他们这一代乡村教师,经历了太多坎坷,但不太受关注”。
澎湃新闻采访多位老乡村教师时,他们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曹爱琴也不例外。
“没有被忘记。” 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曹爱琴反复如此念及。37年的从教经历里,曹爱琴曾先后在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和徽州区内8所小学任教,其中7所是农村小学。
曹爱琴来自书香门第,老家安徽歙县雄村是当地著名的文化古村,思想开明,重视教育,男孩女孩都爱读书。曹爱琴的先辈是清朝时期重臣,乾隆时期的户部尚书曹文埴和道光时期的军机大臣曹振镛都是其先祖。
1947年曹爱琴18岁,那年她从安徽歙县女子师范学校毕业,来到西溪南丰林小学教授国语和劳作,自此一直从事乡村教育。
刚到西溪南丰林小学任教时,曹爱琴还担任班主任,由于没有教学经验,她一下子面对几十个孩子会 “害怕”,她“硬着头皮迈开了教育教学的第一步”。
新中国成立后,曹爱琴被分配到北岸小学。
北岸小学设在两个相连的祠堂里,校舍简陋。在曹爱琴晚年的回忆中,新中国成立初期,师资力量不够,“哪里都缺老师”。在北岸小学工作时,她大部分时间都在祠堂里度过。每周6天上课,每天起码上4节课,白天她在祠堂里上课,到了晚上她睡在教室里,耳边会听到老鼠悉悉索索出来觅食的声音。
1963年,为了照顾家中的三个孩子,曹爱琴自己申请调往石桥小学,但仍经常忙到忘记回家。
那一年,曹爱琴的小儿子吴光聪出生,因曹爱琴无法兼顾学校和家庭,吴光聪交由姑姑照顾,直到1964年曹爱琴调往上长林小学工作,生活逐渐稳定后,吴光聪才回到母亲身边生活。
今年56岁的吴光聪回忆起他小时候的母亲时说:“总是很忙碌,一颗心在学生和家长中间”。
曹爱琴工作兢兢业业,1956和1963年,她两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80年被选为安徽歙县岩寺区的教师代表,参加徽州地区三十年教龄教师代表会。在曹爱琴家中的书柜里,依然保存着当年上课时用的教材,以及证书和聘用材料。这些仔细保存的续聘材料,是她从教生涯的见证。
90岁大寿那天,曹爱琴在一本病历本上写下的一段话。受访者提供
“害怕被遗忘,最开心的就是被人想起”
在《开拓者的足迹——新中国第一代乡村教师口述史》一书中,曹爱琴是第一位出场的老师,她在书中讲述了自己的坎坷经历:“九一八事变”后,与父母失散,由于地主出身无法入团入党,因历史原因,丈夫被错划为右派,自己独自抚养三个孩子,有一段时间她常常在被窝里哗哗流眼泪度过漫漫长夜。
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年过九旬的曹爱琴似乎忘却了这段回忆,她更怀念与学生相处时的乐趣。
退休后,时常有学生带着子孙来看望她,学生也已两鬓斑白,当学生向自己的后辈介绍“这是自己最尊敬的老师”时,曹爱琴感觉兴奋,在后几天,她会在家中跟小儿子儿媳反复“念叨”。
“害怕被人遗忘,最开心的就是有人能够想起她,尊敬她。”小儿子吴光聪和曹爱琴的学生闵玉福说。
1964年,曹爱琴来到上长林小学任教,在上长林小学度过的16年,是她一生中最愉快的教学经历。
“站在学生和家长中间,老师是一座桥梁。”曹爱琴说。彼时她已经从教16年,对于如何动员学生家长让孩子热爱学习,重返课堂,她有一套方法。在上长林小学的前几年时光中,她会走遍学校周边的大中小村,摸清学生家里的情况,“对症下药”。
“最调皮的学生带在身边,晚上让他来我家里学习。”曹爱琴回忆。
1973年,“调皮学生”闵玉福在上长林小学上三年级,成为曹爱琴的学生。
“乡村小孩的乐趣很简单,上树掏鸟窝,下河游泳,‘调皮的很’。”闵玉福说,但曹老师从未因调皮批评过他,反而一直激励他。
在曹爱琴眼中,学生闵玉福虽然调皮,但聪明,多才多艺。对于这类学生,她以鼓励为主。作为家中排行第六的孩子,闵玉福是唯一一位通过读书走出乡村的孩子。
80年代,闵玉福成为一名黄山徽州区一所乡村中学老师,校舍环境相较于之前有所改善,但师资力量依然缺乏,他在当老师期间,经常会用曹老师说的话鼓励学生“乡村长大的孩子,读书是唯一的出路。”
在从教生涯的晚期,曹爱琴越来越舍不得离开学生。从18岁开始教书,与学生和家长相处早已成为她职业生涯中最大的乐趣。
她最近经常提及的画面是今年初夏,上长林小学的“三只燕子”来家中看她。三位女学生分别叫吴锦叶、胡玉燕、胡海燕,按照当地方言,她们的名字里都有“燕子”,三人关系又好,曹爱琴当年习惯喊他们“三只燕子”。
站在曹爱琴面前,他们问“老师您还记得我是哪个?”?
“你是胡!玉!燕,你坐在……你的爸爸大名是……。”像是报菜名,曹爱琴见到她们立马想了起来。
这是“三只燕子”四十多年后首次重逢,也是首次与曹爱琴老师相见。9月5日,在清华大学科研院工作的胡玉燕回忆起重逢当天,黄山天气炎热,再次见到曹爱琴,看到老人身体健朗,见面时的拥抱倍感亲切。
教师的体面
曹爱琴的家中床头柜前有十几顶假发,春夏秋冬,不同款式,每天她将假发梳理的整整齐齐摆放在床前,起床后假发、假牙佩戴齐整,缓步走下楼梯。
1980年51岁的她又回到了最初任教的西溪南丰林小学,在这里结束了长达37年的教师职业生涯。“一个完整的句号。”曹爱琴总结。
来之前,西溪南小学号称是“最废”的一个班级,好几个老师都不愿意带;曹爱琴来了之后,工作虽辛苦,但离开前班级成绩小有成就。
然而,回到西溪南丰林小学任教,因过度劳累,曹爱琴患上胆总管结石,最终她因病提前退休。
在曹爱琴彻底离开讲堂后,曹爱琴做过三次大手术,胆总管结石、股骨头跌坏、晚年又患上直肠癌,最后一次手术,经历了6个小时。
上手术台前,她在医生面前坚持配戴假发和假牙。她认为,师者的形象是体面朴素的。“姿态最要紧。”
什么是师者的姿态?在曹爱琴的小儿子吴光聪看来,和母亲同辈的乡村教师有共同的特性:扎根乡村、兢兢业业;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对这一代老师的影响颇深。
吴光聪说,在家中,曹爱琴更像是一位老师。看到他教训小孙子,曹爱琴会等孩子走了,私下悄悄跟吴光聪说,“这样的教育方法不对。”
学生闵玉福还记得她站在黑板前讲课的模样,声音洪亮,手势丰富,讲起课来令人印象深刻。至今,他还记得曹老师教授的课文《螺号声声》经典的段落,“我走远了。呜——呜——呜——的螺号声还在我耳畔萦回,我仿佛听到大海也因为有这样英雄的女儿、被这螺号声所激动而放声哗笑了!”闵玉福当场开始背诵。
晚年时期的曹爱琴,不认老,心态年轻。近些天来,黄山的天气一会儿阴一会儿晴,她在家中拿起一本曾经的病历本,上面记录了她在90岁大寿那天,写下的一段话:“变老是规律,在人生变老的路上,过去的过去都是过往,要珍惜活着的每一天每一刻,要活出独一无二的自己”。
吴光聪总结,母亲的前半生 “从风雨中走过”。到了后半生,一只狗,一小亩可以种植蔬菜的田地,一座临街的三层白色小楼成了曹爱琴晚年的生活空间。92岁的高龄,她经常会在清晨5点左右醒来,白天的时光缓缓流动,记忆会“像电影画面一样在她脑子里过”。
(北京师范大学教师口述史中心编著的《开拓者的足迹——新中国第一代乡村教师口述史》首先关注了这一教师群体,感谢他们对该系列报道提供的帮助。)

上一篇:论惩戒的教育意义:如果没有要求,那就不可能有教育 | 深度
下一篇:妙小程获三七互娱收购,发掘少儿编程更多潜能

最近更新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