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弹研究陷入困境,犹太商人送来稀缺原料,背后有什么阴谋?

栏目:教育教学  时间:2023-01-24
手机版

  美国投放的两枚原子弹在结束二战的同时,也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核武器的威力震惊了整个世界,美国借此得以真正坐稳二战之后世界霸主的宝座,自此无数国家都希望研制出核武器来巩固自身的国防力量,并粉碎美国的核威胁。

  

  美国投放原子弹的场景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麦克阿瑟在战场上疯狂叫嚣着要向中国投放原子弹,虽然最后美国顾忌彼时同样研制出核武器的苏联参战而放弃了动用核武器的想法,但这种被动挨打的无力与核武器的威胁也让中国铭记在心。

  1953年朝鲜战争胜利前夕,在与美国一边进行着谈判,一边在战场上拉扯的时候,我国就开始着手筹备原子弹及其搭载导弹的相关事宜。

  但是搞原子弹毕竟不是卖茶叶蛋,不是一时半刻能够研制出来的,尤其是对于当时还一穷二白的中国来说,光是原子弹的核原料浓缩铀就无法顺利完成提炼获取,至于从其他国家购买,更是天方夜谭,哪个国家会将浓缩铀这种极度机密的战略物资卖给他国呢?

  

  但就在我国核武器研制一筹莫展的1954年,一伙犹太商人秘密来到中国北京,他们此行的目的就是向中国出售浓缩铀。这种天上掉馅饼的事瞬间引起了我国的警觉,当时中国核工业才刚刚起步,就有人好心送来现成的浓缩铀,会有这种好事吗?

  今天笔者就来带大家一起了解1954年犹太人向我国出售浓缩铀事件,让我们铭记一位被遗忘的“两弹一星”元勋,杨承宗。新来的朋友可以先点个关注,既方便回顾往期又不错过之后的精彩内容。

  

  杨承宗

  核武之威,馅饼之谜

  如今一提起犹太人,除了以色列我们就会想起美国。二战结束之后,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支持下犹太人在中东复国成功,而美国社会也存在着不少的犹太人。这些犹太人的身份大多是商人、科学家、学者。

  美国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工程”众多的科学家中,犹太人就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远的不说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就是一名犹太人。1954年中国的核事业还没有真正启动,刚处在筹备状态时就有人上门兜售浓缩铀,考虑到犹太人的精明以及嗜财如命的性格,想要通过兜售浓缩铀牟取暴利,也在情理之中。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界,而对于犹太商人来说生意是没有国界的,为了赚钱,资本家愿意出卖绞死自己的绳索。

  

  中国研制原子弹的决心从原子弹问世之后就从来没有变过,在取得国内革命的胜利之后,百废待兴的中国又赶上了朝鲜战争,百万志愿军战士在朝鲜战场上证明了新中国的伟大,他们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赶走了入侵的美国。而在中国参战之初,美国对此不屑一顾,当时的美国是世界一流的工业强国,在武器装备上中国与美国差距很大,更何况美国拥有原子弹。这也是当时我国领导人在讨论出兵朝鲜问题时,不少人反对出兵的主要原因。

  毛主席知道美国有原子弹,也可能会使用原子弹,但他浑然不惧表示“你打你的原子弹,我打我的手榴弹,最后我一定战胜你!”事实证明了中国人民用简陋的武器装备和孱弱的后勤打赢了这场战争。

  

  毛主席

  而在朝鲜战争结束后,我国迅速将研制核武器提上日程,中国要强大,非成为有核国家不可。这就是毛主席一直强调的“战略上藐视对手,战术上重视对手。”读懂这一句话,也就读懂了毛主席的战略和策略思想。

  但核武器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够研制出来的,尤其是在彼时连工业体系都还未基本建成的50年代的中国。美国对中国虎视眈眈,从50年代开始直接对中国进行经济和科技的封锁。而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苏联虽然对中国进行工业援助,但此时在核技术上却并不支持中国,不愿意让中国拥有核武器。

  研制原子弹的第一步就是先拥有核原料浓缩铀,对于各国来说浓缩铀都是极为稀有昂贵的战略物资,而且有价无市。不论是利用核能还是制造核武器,浓缩铀都是必须的,就像是一座房子的地基一样,想要提取出来浓缩铀也并不容易,其工艺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只掌握在极少数几个国家手中。

  

  浓缩铀是指经过同位素提炼之后,铀235含量超过90%上的铀金属。铀是自然界中的稀有化学元素,总共存在3种同位素,其中只有铀235可以用作核反应。然而铀235在铀元素中含量极低,仅有0.71%,也就是说想要获取1公斤的武器级铀235,需要200吨铀矿石。

  这种精炼需要极高的技术和工业水平的支持,在当时仅有美国、苏联和英国掌握着浓缩铀的技术,它们也严禁这项涉及核武器的技术传到其他国家,所以真正的浓缩铀不可能从正常的交易渠道获得。

  那么这伙犹太商人又是从哪里弄来的浓缩铀呢?

  凭借着犹太人的身份,若是想要搞一些浓缩铀,也不是不可能的事。但主动上门兜售的行为就十分令人可疑,简直就像是天上掉馅饼。于是周总理亲自下令在最短的时间内组织人才,查明浓缩铀样本的真伪。但1954年的中国,在高精尖科技上还处在萌芽阶段,要想鉴定犹太商人提供的浓缩铀,需要使用专业的科学仪器。浓缩铀都是国际社会上十分敏感的战略物资,不用说这个仪器同样中国也不可能有。

  

  没有仪器又该怎么鉴定呢?

  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就落在了杨承宗身上,杨承宗虽然不如钱学森、邓稼先那样令世人所熟知,但同样是英雄一般的人物,他是新中国放射化学的奠基人,原子弹核燃料研制的关键人物,一位没有勋章的“两弹一星”功臣。

  在接到任务之后,杨承宗根据放射理论的“蜕变原理”,设计了一套复杂方案,使用仅有的简单测量仪器,指导并带领研究所的同事进行研究测量,最终确定犹太商人提供的浓缩铀样品中铀235的含量根本达不到核武器的标准,仅仅相当于天然铀中的含量,也算不上是浓缩铀。戳穿了犹太人的骗局之后,虽然让人空欢喜一场,但这次“验货”却为当时我国的核原料检测事业彻底打开了局面。

  

  杨承宗

  让我们再回到这起犹太人兜售浓缩铀事件上,在朝鲜战争刚刚结束的时刻,便有一伙犹太商人主动向我国兜售核武器原料浓缩铀,深思之下便会发现其中的险恶用心,考虑到当时美国在朝鲜战场上的失利,所以很有可能是美国人设下的圈套,一方面能够让我国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又让我国在核武器研制道路上走弯路,空耗新中国人力物力,拖慢我国研制进程。

  更关键的是,由于彼时中国没有鉴定仪器,很难辨别出真伪。如果没有杨承宗这位杰出的放射化学研究专家,那么这起可能是美国人设计的圈套简直就是天衣无缝了。在我国核弹研制初期阶段,杨承宗绝对是不可或缺的一位。新中国的“两弹一星”事业因他而起,可他却未曾得到过功勋奖章。

  杨承宗说“我一生只做了两件事,一是为原子弹炼出了所需要的铀,还有就是在中国科大办了一个专业。”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杨承宗的百年人生。

  

  百年人生,大国脊梁

  1911年9月5日杨承宗出生于江苏省吴江县,江南自古便是富庶之地,杨承宗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长大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大同大学物理专业。21岁时从上海大同大学毕业,但在兵荒马乱的中国,像杨承宗这样的大学生根本找不到适合的工作,毕业即失业,他先是回到吴江老家进入当地一所中学做个普通的教员谋生,后来在大同大学校长曹惠群的介绍下转入北京研究院镭学研究所工作。

  彼时中国大地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内有军阀混战,外有列强虎视,杨承宗在北京的科研工作并不平静。在北平研究院物理镭学研究所工作中,杨承宗得到所长严济慈先生和老师郑大章先生的赏识,郑大章是师从居里夫人学习放射化学的第一位中国研究生,他治学严谨,为人正直,和善于思考勤奋钻研的杨承宗志同道合,师生二人一同投入到放射化学的研究当中。

  

  严济慈先生

  1947年抗战结束后,经严济慈先生的推荐,36岁的杨承宗远渡重洋进入居里实验室,师承居里夫人的长女伊蕾娜·约里奥·居里夫人,从事放射化学研究默默潜心学习。凭借着在国内打下的坚实放射化学研究基础,在约里奥·居里夫人的培养下,杨承宗在科学的道路上可谓一日千里。他于1951年6月15日顺利通过了约里奥·居里夫人主持的论文答辩,其论文被评为最优级,在为他举行的祝贺酒会上,杨承宗心中念念不忘的是自己的祖国。

  1951年6月21日,杨承宗收到钱三强从北京发来的电报,要他用组织给的3千美元购买原子能相关的书籍、仪器和药品以及一种计数进位器并及早回国。杨承宗当即决定放弃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为他提供的年薪约55万法郎另加补贴的高薪聘请书。

  

  钱三强

  他又将自己留学期间省吃俭用攒下来的钱用在购买研究所需的器材上,当他回国时,装的全是国内紧缺的实验器材和资料,以及一段意义深远的口信。在即将踏上归国征途前,时任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主席的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特地和杨承宗进行了一次重要的谈话。

  约里奥·居里对杨承宗说“你回去转告毛泽东,你们要保卫世界和平,要反对原子弹,你们必须自己拥有原子弹。原子弹不是那么可怕的,原子弹的原理也不是美国人发明的。你们也有自己的科学家。”

  

  约里奥-居里夫妇

  新中国百废待兴,正需要无数优秀的人才建设,1951年杨承宗回国之后,亲自编写放射化学方面的教材,开设“放射化学”和“铀化学”等专业课,为那些从未接触过放射化学的大学毕业生们系统地讲解自己的所学知识和实践技能,就如同他的老师那样,知识的传承让新中国完成了从无到有的飞跃。

  到了1956年下半年,近代物理所从事放射化学的专业人才,已经发展到了近30人。

  20世纪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苏联一夜之间撤走所有在华专家,带走了实验资料和仪器,我国的“两弹一星”研制工作陷入非常被动的境地。

  

  在这种情况下杨承宗临危受命,被调往二机部所属第五研究所兼任副所长,主持全所业务工作。杨承宗的任务就是“为原子弹加铀”,1961年到1964年期间,杨承宗带领着五所,创造了中国核工业生产史上的一个又一个奇迹,五所自己动手建成了一个铀冶炼生产实验厂,经过两三年的艰苦奋战,生产出了符合原子弹原材料要求的纯铀化合物2.5吨,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试爆提前3个月准备好了铀原料物质。

  1964年10月16日,这是让亿万中国人民都难以忘怀的一天,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震撼整个世界。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原子弹爆炸成功后,杨承宗许多一起工作的同事、曾经教授过的学生不少都已当选院士或成为“两弹一星”的功勋人物,但为中国原子弹爆炸作出重要贡献的杨承宗始终没有获得过勋章,也不是院士。

  由于杨承宗的人事关系一直在中科大,他只是被借调到五所,1969年中科大搬到合肥后,同时原子弹研制成功,核材料制备工业完全成熟后杨承宗也逐渐不被重用,他只能离开他一生眷恋的五所,重回到教育事业上来。

  2011年,5月27日,新中国放射化学奠基人,没有勋章的“两弹一星”功臣杨承宗先生于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杨承宗

  在这百年人生中,杨承宗先生无愧为中国脊梁。让我们向杨承宗先生致敬,向所有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奉献一生的人民英雄致敬。

  

上一篇:中国地质大学2023考研复试笔试大纲: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
下一篇:中国政法大学郭继承教授的精彩讲课:“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最近更新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