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年”和“终年”都是去世的意思,有何区别?用错了会贻笑大方

栏目:教育教学  时间:2023-05-03
手机版

  导语:汉字之博大精深,让世人瞩目,汉字的文化渊源也是世界上其它任何文字都无法比拟的。比如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能够听到的“享年”和“终年”,乍从字面意义上理解,感觉这两个词的所表达的意思应该差不多,但其实它们所要表达的深层次含义和所使用的场合却是丝毫“不搭界”。

  

  一、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汉字

  翻阅史料可以知道,关于汉字的记载可以追溯至6000年以前,可见其“古老”之程度。对于我们自小在中国长大的孩子来说,“汉字之美”也着实让人骄傲。如果追溯汉字的起源,得从远古时期人们的“结绳”说起。因为彼时没有文字,人们便想到了用“结绳记事”这一方法。

  

  再后来,人们发现“结绳”太过麻烦,干脆根据事件的数量和大小在某一物件上做记号,这也就诞生了物件上的“刻画”。其实,我国最早的“画”也确实是和“字”为一家呢!

  然而,真正意义上汉字的起源却要从“仓颉奉命造字”说起。随着人类部落联盟出现了萌芽,文字便成了迫切需要解决之事。因为如果没有文字的交流,远古时期的人们为沟通而“头痛”。在社会大环境趋势下,仓颉受黄帝之命,“造字”工程开幕。

  

  不过,我国地域的广大,远古时代各个族群的文字纷繁杂乱,也有着诸多歧义。这种现象一直持续至秦始皇统一中国。至此,汉字也才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新篇章。当然,因为汉字是由各个部落的文字汇总而来,所以“一词多义”,“同义字词”以及“同音字”也应运而生。

  因为汉字的“大杂烩”特色,所以它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已经脱离了单纯的“记事符号功能”,其中越来越多地加入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文化内涵。

  

  二、“汉字大家庭”中的丧葬文化

  凡是对汉字有所了解的人,都会被汉字强大的表达能力而震撼。这其中便包含纷繁复杂的“丧葬文化”。我国古代社会封建等级制度森严,同样也表现于丧葬文化中。

  比如,皇帝去世要用“驾崩”,而后宫嫔妃去世则要说“殁了”。可以说,我国古代社会各阶层的人去世有着“自己”专有的用词。就比如我们前面所提及的“享年”和“终年”,它们在使用方法上也很是有讲究。

  

  “享年”通常会运用于那些对社会有突出贡献之人,以表示对其的尊敬之情,以及表达对于逝者的缅怀和赞扬之意。另外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那就是如果逝者的年龄超过50岁,那是一定不可以使用“享年”的。

  我们再来看“终年”,这个词最大的忌讳就是不能用于晚辈悼念长辈之时。另外,“终年”在使用上注重客观,其不含尊敬的成份,多用于和陈述人没有关系的过逝人身上。

  

  三、探究人文活动中汉字用法

  围绕着人们的生老病死,汉字有着诸多“量身打造”的专有名词。比如从人类诞生起,便有着对婴孩的专用名词——“孱弱、呵护”,以孩子成长期的专用名词——“无忧无虑、活泼可爱、英气勃发“等等 。

  

  我们常常可以听到的“二十而冠、三十而立、四十为惑、五十而知天命”,便是人们对什么年纪应该处于什么阶段的形象描述。另外值得一说的是,汉字文化中对们人们庆祝生日也有颇有讲究。比如我国民间便有着对“六六大寿、七七大寿、八八大寿、九九大寿”等的特殊用法。

  人们会根据寿辰的大小分别用特殊的物品来庆祝。例如“六六大寿”时定会有寿桃做为“吉祥物”庆祝,而“七七大寿”则要有民间剪纸的“喜”字样祝寿物品,“八八大寿”被称为“伞寿”,所以一定要有吉祥物“伞”的存在;“九九大寿”则喜上加喜,又称为“白寿”,“百”字则是吉祥物。

  

  结语:我国古代文化对逝者有着特殊的尊重,也因此演变出了极其复杂的丧葬文化,而汉字文化便是其最显著的载体。因为地域广大,民族众多的特色,我国在丧葬文化中又会根据不同地域和民族有着极大的区别。其实,无论怎样的丧葬文化,万变不离其宗,都表达着生者对逝者的尊重和缅怀。

上一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排名怎么样?教育先导,质量优异,江苏前三甲!
下一篇:国内不三包轮胎排名 不三包轮胎质量排名

最近更新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