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称评定“新规”,重点照顾一线教师,希望尽快落实

栏目:教育教学  时间:2023-05-15
手机版

  文|微评教育,专注教育事业,欢迎一起讨论

  导读:随着我国的经济和教育事业在迅速发展,关于基础教育事业的改革正在逐渐被重视。基础教育里面很重要的改革就是关于教师的收入改革,还有职称改革,现在教师的收入已经和职称实现挂钩,这是改革的重要方向。

  我国的教师职称评定制度,已经在全国各地推广多年,逐渐和教师的工资挂钩。职称评定的核心内容就是,以教师的综合能力为核心考察因素,以培训和提高为主要手段,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保障。

  

  教师职称评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同时能让教师有一定的职业规划,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能给予教师更多的工资补贴,这样有利于整个社会事业的发展。但是在实施的过程当中,也有一些问题值得重视。

  这里面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评定标准不够科学和客观,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因素。比如各地学校在教师评定过程当中的民主投票,还有学校领导推荐,都是有较强的主观性。还有部分地区都是唯论文论、过于强调课题,而对于真正在一线教学的教师来说并不是很友好。

  

  我国的教师职称评定制度确实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但相应的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需要逐渐进行改善。才有可能更利于调动中小学教师的积极性,才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

  针对存在的问题,国家部委以及各地方的教育部门都在积极采取行动。人社部关于职称评定的“新规”里面提到,要求各地方切实破除职称评定过程中对教师的论文要求,应以教师的实际教学成果作为主要依据。

  

  这个规定对于一线教师来说非常友好,特别是那些长期在一线教学的教师,自身根本就没有时间写论文,能争取到的课题很有限。因此,如果教学成果这个因素,在职称评定的过程当中的占比逐渐提高,对于一线教师就相对友好。

  关于职称评定当中的主观性问题,国家也要求逐步减少学校领导当中的评分情况,降低民主评选在整个职称当中的比重,真正尊重教,师的教学成果,提高教师对职称评定的认可度,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除了人社部以外,各地方的教育厅以及人社厅都联合发布很多的新规定,对于那些没有课题或者没有论文的农村或者乡镇地区教师。给予更多的职称评定机会,这也是很值得关注的事情。

  比如吉林省以及河北省等推出的乡村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绿色通道”,针对那些常年在农村或者乡镇地区教学的教师,只要达到一定的服务年限,就可以直接到本省的人社厅申请相关的职称。

  这种教师评定的“绿色通道”,更注重教师在一线岗位的工作时间。比如吉林省提到,在乡村学校一线教学满30年,又是一级教师,则可以直接申请成为高级教师职称,而河北省则是把这个条件限定在25年,给更多教师机会。

  

  针对农村一线教师,全国都应该推行这种“绿色通道”,让那些真正服务于乡镇地区的教师能得到照顾。毕竟在乡村地区服务30年,普通人都难以做得到,所以即使这批教师获得高级职称,大家也是心服口服。

  对于县城或者是城市里面的教师,国家应逐渐减少论文方面的要求,还有必要降低课题方面影响因素,更应该注重教师的真正教学能力。既要注重教师的一线工作时间,又要考察出教师的综合能力。

  对于那些没有在一线工作的教师,已经成为学校领导的教师,就要有相应的限制性条件,避免他们直接参与到教师职称评定。否则,这些领导利用手中的关系,很有可能会占用一线教师的名额。

  

  希望国家能不断完善教师职称评定制度,在教师职称评定制度的建设和完善过程中,需要正视其优点和问题,构建更加科学、客观、公正的评定标准和体系。

  举报/反馈

上一篇:劳动节丨科学实验主题活动方案
下一篇:「亮点」吉林长春绿园区:“333”人才服务工作机制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最近更新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