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晚报》第10000期:我们与晚报结下的不解之缘】

栏目:教育教学  时间:2023-05-26
手机版

    石风华 潍坊晚报编辑

  我们的意义

  和你认识很久了,久到我觉得我们可以足够坦诚,不必再说任何恭维的漂亮话。这些年,作为你的编辑,因为和你朝夕相处,已经平淡到忘记到底是从哪一天开始你的身上有了我的名字;也因为朝夕相处,曾经对你的心动和雀跃早已荡然无存。

  认识你的时候,我尚青春年少,犯过一些不大不小的错。但借由你和周围很多人的宽容,我才得以成长。一次团建出行,去途,值班主任知道我负责的版面出了问题,那一天他一直在忙着处理这件事,而直到归程才得知消息的我却玩得特别开心;总编说,我和他的女儿一般年纪,年轻人难免会犯错误,谨记不再犯就行了……

  你不知道,这些温暖,温暖了我多少年。

  我也开始思考我的意义、我之于你的意义以及我们共同的意义。说实话,有段时间很挫败,我总是想做有价值的事,却在某些瞬间找不到轰轰烈烈的使命。

  在我心里,你一直臻于神圣和庄严,容不得任何形式的不真诚。我总想为你做点什么,或者我们一起记录点什么。后来,陆续有读者说,我的文字温暖有力量,我的版面是我的初心,我终于明白并非每个人都能做出伟大的事情,但我们可以带着伟大的爱做一些小事情。又记起那个在海边捡鱼的男孩,他说“这条小鱼在乎”。是的,一位读者在乎,两位读者在乎……

  原来我们一直在做这么有意义的事——我们让更多不被注意的群体被看见,唤起人们更多的善意和共情;我们试图进入灵魂的暗夜,让在黑暗中挣扎的人觉得自己不孤独;我们唤起改变世界的勇气,我们真的有在努力把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怎么说呢,这些年,很多人离开你,很多人奔向你,而我一直在原地。你在悠悠初夏迎来了10000期。你的第一万次新生,我希望将你装扮得越来越年轻,一起创造更多属于我们的意义。有一句歌词特别煽情,叫“你的过去我来不及参与,你的未来我奉陪到底”。嗯,听起来确实蛮煽情的,但这是我对你的10001次告白。

    刘晓梅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关注民生赢得信任

  1998年,我入职潍坊晚报走上记者岗位。25年来,报道的多是社会民生的大事小情,得到不少读者的信任,我也非常骄傲和自豪。而至今让我记忆犹新且格外激动的一件事,就是13年前的上海世博会采访报道。

  上海世博会于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举行,是中国举办的首届世界博览会。我有幸前往采访报道,用手中的笔和相机记录了此次世博会的辉煌。

  4月30日一大早,我来到世博会媒体注册中心,向工作人员提交记者证和身份证后,顺利地领到世博会媒体记者证。5月1日,上海世博会开幕,我早上6时多来到世博园,在专设的媒体记者通道排队2个小时后,我凭证进入世博园区。高温下,园内随处是遮阳伞并开启喷雾式降温系统,各展馆附近都配备直饮水处……上海世博会组织者人性化服务让人感动。丹麦馆内有100辆自行车,游客可以免费体验骑自行车上下坡的乐趣,体验丹麦的环保城市生活;德国馆不仅体现了现代化、高科技的一面,并且引导人们保护水域……我体验到了一些欧美国家自然、环保的理念。

  当年,《潍坊晚报》专门开设“本报记者直击世博”的版面,全面报道上海世博会上的精彩一幕幕。采访时我往返于多个场馆,每天步行十多公里,写稿至深夜甚至到凌晨。此次上海世博会的报道,共发表了《山东馆里潍坊味十足》《墨西哥馆里的风筝会唱歌》《拯救因污染而死去的地球》《潍坊风筝飞进上海学堂》等十多个版的报道,让读者从各个角度领略到了上海世博会的风采。

  虽然采访非常辛苦,但我乐在其中,得到了磨练,获得了提高,感受到了上海世博会向全世界展现的中国魅力。

    周晓晴 潍坊日报社融媒体中心编辑

  是记者也是“社恐”

  2020年11月26日,投送完《潍莱高铁正式开通 昌邑迈入“高铁时代”》一稿,我在潍坊晚报的记者生涯正式画上了句号。别离时,心里五味杂陈,有对未知旅程的担忧,有对并肩战斗的“战友”的感激,也有对这段激情满怀的时光的不舍。

  十一年前,刚迈出校门不久的我正为找一份“稳定”工作发愁时,看到了潍坊日报社的招聘启事。通过笔试、面试、体检,我顺利成为了其中一员,被安排到潍坊晚报担任记者。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能干记者这行的肯定都是充满自信、口若悬河的“社牛”,而我却是“深度社恐患者”一枚:外出找不到目的地也张不开嘴向陌生人问路;恰巧与领导同乘一部电梯,则会尴尬到用脚趾抠出“三室一厅”……

  然而,记者这个职业每天面对的是形形色色的陌生人,作为一名观察者、倾听者、思考者、发声者,首先要具备的就是沟通能力。记者“社恐”,就如医生晕血、飞行员恐高一般,工作无法开展。于我而言,《潍坊晚报》像是一个推手,给了我这个“社恐分子”不得不往前走的决心。

  “反正怎么也逃不掉,不如早点采访早点结束。”抱着这样的心态,我迈出了第一步。时隔多年,我仍记得第一次面对受访者时的局促,说话磕磕巴巴,思路更无从谈起。渐渐地,我摸索出了一个规律:面对陌生的采访对象和未知领域时,如果在采访前提前做好背景调查、列好采访提纲,就好像吃了一颗“定心丸”,采访时也就没那么慌张了。

  后来的我,跟踪调查过倾倒建筑垃圾的大货车,与步班邮递员一起爬上过青州杨集庵,坐过“高铁环游齐鲁”体验列车环游山东,也跟随法医去麦地里挖过尸体。行色匆匆、步履不停,一个夏天的暴晒用春秋冬三个季节去捂白,循环往复。

  时间一天天过去,我已经能够在采访与社交两种情境间自由切换,即便在陌生的饭局上还是张不开口,却开始喜欢带着问题与受访者交流求证与分享过程。

  何其有幸,能成为一名记者。虽然工作岗位调整,我仍感激能与《潍坊晚报》同行,“社恐”依然没有“痊愈”,但我已有了挑战自我的勇气。

    郭超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豁出去”无所畏惧

  2021年7月,灼热的骄阳炙烤着潍坊大地。《潍坊晚报》为致敬户外劳动者,推出“高温下的潍坊”系列报道,我和同事“兵分多路”,将镜头对准了这座城市的守护者。“渤海之眼”摩天轮维修工人孙其林,成了我的采访对象之一。

  “渤海之眼”摩天轮作为潍坊市的地标式建筑,总高度达145米,对于从小就恐高的我来说,成了采访工作中遇到的第一块“硬骨头”。到达现场后,工作人员出于对我的担心,建议我在地面拍拍照片就行了。“最精彩的照片和工作细节往往在最危险的地方,来都来了,再难也要上……”这一想法给了我勇气,我婉言谢绝了他们的好意。尽管我在心中默念了很多次“不害怕”,也尽量不让在场的维修工人看出我的紧张,但戴上安全帽、安全带和手套,真正跟着孙其林他们攀爬的时候,双腿的无力感和心跳的加速,还是让我直冒冷汗。

  通往摩天轮首先要经过一段5米高的垂直爬梯,维修工人几秒钟爬上去了,而我却整整用了五分钟。我与大家在摩天轮扶梯处会合,稍作调整后,孙其林正式开始了他的检修工作。跟在孙其林后面,我看到他对编制网格中的每一个线缆线头、每一颗螺丝都检查得十分仔细。为了拍摄孙其林工作中不同角度的画面,我倚靠在编制网格上,尽量不往底下看。而每次抬头拍摄,汗水不停地流进眼睛,我瞬间了解了维修摩天轮工作的危险和不易。

  那次采访我拍摄了大量照片,并以《爬到百米高空诊脉“渤海之眼”》为题,让市民更好地了解了这项职业和这些维修工人。

  虽然现在我站在自家11楼还会恐高,但我很感谢那次采访经历,给了我“豁出去”的勇气。这使我在以后的采访工作中,无论遇到再大的困难,也变得无所畏惧。

上一篇:远安教育名师风采展系列活动第五期公布的是他,你认识吗?
下一篇:联想首家联萌图书馆青海落地 爱心书籍送达湟中区多所学校

最近更新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