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江城热土,续高教传奇!武汉理工大学:“清辉”已绽,等你共谱新篇!
“首生盘古,垂死化身。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发髭为星辰。”这是《山海经》中对日月星辰由来的最早记载。人类自古对浩瀚宇宙有着浪漫的遐想和无尽向往,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牵牛织女……无数神话故事围绕“日月星辰”诞生。世纪黉门,教泽绵长,今时今日,在“高校宇宙”里,武汉理工大学的故事也正这样书写,看,其姿如“日”之升,其心如“月”之恒,其势如“星”之赓——
——大辂椎轮,积厚流芳,闻说鸡鸣见“日”升
十九世纪末,甲午战败、列强环伺,面对帝国主义瓜分狂潮,“实业救国”如同一声嘹亮的鸡鸣,将沉睡的中国人唤醒。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春,湖广总督张之洞上疏“于洋务局内设立工艺学堂”,是年,湖北工艺学堂正式设立。作为中国实业教育的先驱,湖北工艺学堂奠定了武汉理工大学的125载根基。
新中国的成立,又是一道“鸡鸣”。彼时日升东方,却百废待兴。为加快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和教育体系建设,武汉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应运而生,分别成为建材工业人才培养的“黄埔军校”、面向交通全行业和汽车工业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开启新中国建材建工、交通和汽车三大行业,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奋斗征程。
史册彰彰,积厚流芳。先辈们怀爱国之心、扬报国之志,从天南海北而来,齐聚江城热土共筑“工业报国梦”。
——中国最早的38位教授之一、辛亥老人赵师梅,是武汉工学院的重要创始人,矢志“教育救国”,亲手绘制“铁血十八星旗”,临终不忘“扶掖后人,奖励学子”;
——材料学科奠基者、领军人袁润章,提出被钱学森肯定的“袁教授构想”,掣画学科发展蓝图,育英才桃李无数;
——我愿造巨樯,等闲渡重洋;中华新船队,威名天下扬。吴秀恒等有志青年乘“红专轮”而来,奠基引领学校乃至国家船海学科发展航程;
——中国水泥界泰斗级人物冯修吉,辛勤耕耘,求索创新,把一生都奉献给了他挚爱的水泥事业……
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学校的变迁发展,铭刻着先辈们筚路蓝缕、开基创业的不朽传奇,亦承载着全体师生校友上下求索的光荣与梦想。
2000年5月27日,迎着新世纪的曙光,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历史机遇,由原武汉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合并组建的武汉理工大学焕然而生,从扩大规模向提高质量、从外延发展向内涵建设,一路栉风沐雨、披荆斩棘,把务实重行的坚定步伐留在了这里的每一寸土地上。
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源流深者,光澜必章。如今的武汉理工大学,形成了马房山、余家头、南湖三大校区,占地4000余亩,拥有392万余册藏书的4座现代化图书馆。学校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和“双一流”建设高校,是教育部和交通运输部等部委共建高校,已经成为我国“三大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
百廿五载办学治校,二十三年合并组建,一代又一代武汉理工人,以“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的创造力和战斗力,用无畏诠释初心,用奋斗承载使命,用奉献成就作为,一步一步把学校的发展蓝图变为现实。“红日初升,其道大光”,如今,武汉理工大学已迈入新时代新征程,正向着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奋楫扬帆、卓越远航!
——黾勉同心,逐浪潮头,忽上昆仑宴“月”华
矢志初心穷真理,科研报国砥砺行,武汉理工大学历经百廿又五载积淀,始终如同皓月般明洁,至今已形成了以工学为主,理、工、经、管、艺术、文、法等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绽放出炫目的光彩。
——在这里,2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光华璀璨,4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各有所长,1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争奇斗妍;材料科学与工程在国家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等3个学科进入世界学科排名前1‰。
——在这里,48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基地美誉昭彰,3个省部级协同创新中心实力拔群,160余个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机构成就斐然;2018年材料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评估结果优秀的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在高校建立的建筑材料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我国材料与信息学科交叉光纤传感领域唯一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在水运安全领域唯一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各放异彩。
瑶宫楼阙万千层,托出一轮明月澄。依托强劲的学科实力、先进的科研平台,学校坚持卓越科技创新理念,开展原始创新和核心技术攻关,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原创性和社会影响力的高水平科技成果。
2010年以来,学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3项、技术发明奖10项、科技进步奖15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省部级一等奖及以上奖励93项;获授权发明专利7358项,作为第一专利人获得中国专利奖4项;在世界顶尖学术期刊Science发表论文3篇、Nature发表论文6篇……
125载恢弘岁月,武汉理工始终把实业兴国、治学报国扛在肩上,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与时代进步戮力同心;武汉理工人“想前人不敢想、干前人不曾干”,站在世界科技创新最前沿,材料、交通、汽车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制高点!
——国际上第一个单根纳米线电化学储能器件、国际上第一台超高倍聚光大型太阳能热电-光电复合发电系统、国内首艘“三峡示范船”、中国第一的燃料电池“心脏”……科技史上的多项“第一”,都有武汉理工人贡献的智慧。
——港珠澳大桥、C919大飞机、三峡大坝、武汉长江隧道、京沪高速铁路、“长江上的复兴号”江海直达船、氢燃料电池汽车……万里长空、广袤大地和无垠深海的诸多“强国重器”,都有武汉理工人拼搏的汗水。
瞄准国家需求,立于创新潮头,武汉理工大学争当先锋、上下求索,用系列蜚声海内外的科技成果,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与装备安全、三大行业转型升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立下了“赫赫战功”——
提出并建立智能船舶“航行脑系统”技术体系;
首创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机械手船舶肋骨冷弯机、船舶数控弯板机;
设计建造我国第一艘江海直达示范船“汉海1号”,被誉为“长江上的复兴号”;
研发的“楚天一号”作为我国首批两台燃料电池轿车之一,参加了天安门广场巡展;
攻克了高性能构件近净成型制造技术世界难题,实现了汽车、高铁、核电、航空发电机等高精度核心结构件的批量生产;
……
追求卓越,是不竭的动力,是进步的源泉。斟满明月,自绽清辉,丰硕成果的取得,正是全校师生立足祖国大地、攀登科技高峰、践行卓越文化的璀璨凭证。一路走来,他们初心不改、尽显芳华;展望未来,他们仍会奋勇争先、澎湃向前。
——龙翔凤翥,蜚英腾茂,鲸鹏出海透“星”罗
125载光阴,岁月在长江之滨辗转成歌,火种在南湖之畔延绵不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如今的武汉理工大学,名师云集十步芳草,俊采星驰鲲鹏傲翔。
这里四方辐辏,群贤毕至,拥有教职工5200余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世界发达国家院士11人次,获中组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教育部和湖北省政府等人才计划支持的高端人才390余人。
这里育人为本、学术至上,54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5个国家特色专业、28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4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为学子成才提供多元选择,与英国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合作建立的首个海外校区拓展开放办学格局,与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合作设立的武汉理工大学艾克斯马赛学院集聚中外优质资源……
2023年,学校设立了材料学科“珠峰计划”,新增了四个本硕实验班,启动了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建了产教融合的“微专业”培养模式,开启了“本研一体化培养”。
得益于师者的敦敦教导、学校的鼎力支持,武汉理工在校生出类拔萃,毕业生青云直上——
2018年、2022年,学校2次高居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本科,TOP100)全国第一;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获奖总数居全国第一、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总成绩并列全国第一、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一等奖获奖数量并列全国第一、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邀请赛排名全国第一;自2010年以来,学校在湖北省“挑战杯”系列竞赛中10次获得全省第一。
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近十年持续保持在95%以上,华为、中兴、中国建筑集团、中国船舶集团、东风汽车、上汽集团等都是学校的“就业大户”;毕业生进入央企和机关工作的人数比例位列高校前20名,四成以上毕业生前往海内外知名院校继续深造,每年有近1500名学生免试攻读研究生;曾作为全国高校唯一代表在国务院全国就业创业工作暨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作经验交流;诞生了一大批院士领衔的顶尖人才、一大批行业企业的领军人才、一大批敢闯会创的创新创业人才、一大批奋发向上的优秀青年学子,形成了卓越人才培养的“理工群星”现象。
星河祈有梦,散入万家灯。办学125年特别是近70年来,学校培养出60余万名高级专门人才,成为教育部直属高校中为建材建工、交通、汽车三大行业培养人才规模最大的学校,卓越的武汉理工人璨若星辰,不胜枚举——
“改革先锋”包起帆校友,立志改变装卸工的命运,围绕港口物流工程技术,与同事们先后完成了百余项技术创新,实现了中国交通国际标准“零”的突破,成为国际港口机械领域的“抓斗大王”;
“时代楷模”张连钢校友,带领一个平均年龄34岁的年轻团队,在没有经验、没有资料、没有外援的“三无”状况下,破解了十几项世界级难题;
“央企楷模”彭寿校友,改写了中国百年建筑玻璃工业史,重构了玻璃技术世界版图,为推动中国传统玻璃工业向光电信息和新能源玻璃工业的战略转变做出了重大贡献,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全国人大代表、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国良校友,多年来全身心投入碳纤维产业化进程中,建成国内最大的万吨碳纤维生产企业,成功实现碳纤维国产化和产业化,彻底打破了发达国家对国内碳纤维市场的长期垄断,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作出了卓越贡献;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郎坤校友,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大会上作为亿万青年的唯一代表发言,曾受到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全国最美大学生”黄莺,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位通过高考进入全国重点大学的盲人学生,始终坚持“除了看不见,我什么都能做”的人生信条,诠释了理工学子“自立自强、向上向善”的精神;
……
寥其烁烁,群则粼粼,一空垂大野,万点白芒落处,爝火在原。走出武汉理工大学,他们如同“群星”升入天幕,拱月而明、缀空则炫,在祖国各行各业,为国家振兴和民族富强源源不断地贡献智慧与力量。
吸收岁月精华,浸染时代光泽,时间见证着武汉理工大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座瑰丽恢弘的学府,薪火传承,匠心筑梦,誓将“卓越”进行到底。参差辉日月,璀璨照山河,希君生羽翼,一化北溟鱼。距离2023年高考仅余30天,待蟾宫折桂,欢迎报考武汉理工大学,愿你剑之所指,楼兰在握!
关注“武汉理工大学”头条号,获取更多校园资讯!
本文素材来源:武汉理工大学官微、新闻网,新民晚报、上观新闻、央视新闻
举报/反馈
上一篇:【建议收藏】GRE在家考:考试流程及家考注意事项全说明!
下一篇:科学保管库室钥匙,切莫让保障打赢的"大门"被"锁住"
最近更新教育教学
- 济南将碎片化经验总结提升,创新推出五项地方标准 让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有“标准”可
- 拓斯达:三季度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7.39%,盈利能力持续提升
- “亚运薪火”与“宸星星火”同频共振 中学运动会迎来亚运冠军
- 多地清退编外人员,他们的“编外困局”:有人没资格报考所在岗位,有人因编外经历失去
- 民航局发布《活体动物航空运输工作指南》
- 合肥市淮河路第三小学教育集团映月校区:借数字应用于课堂 创智慧引领于教学
- 促进家校共育 巴蜀蓝湖郡小学开展家校共话成长系列活动
- 云南电网公司充分发挥公司律师四个作用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
- 汇聚邻里 共筑幸福丨合肥万科物业2023“朴里节”圆满落幕!
- 中拉跨越大洋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 广东报名自考有什么条件?
- 山东东营:文明宣讲进乡村 勤俭节约树新风
- 初中女生体测时突然心脏骤停……心肺复苏+AED“救了命”!
- 李刚,进京任职
- 1-9月海口港海关共受理“加工增值”试点扩区企业内销报关单404票 合计货值1.
- 重逢雁栖湖畔,国科大校友回家啦!
- 好水才能养好蟹
- 这种“鱼骨线”能变道吗?答案是……
- 今年上半年全球手机CIS传感器出货量20亿:同比下降14%
- 撑一支长蒿,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 自考相对容易专业都有哪些?
- 远程“扶智”让优质教育资源“动”起来
- 黄喜灿:能被瓜迪奥拉称赞非常荣幸,新绰号可以向大家多宣传韩国
- AI赋能教育智变
- 同题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