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观教育事关个体人生观的正确建立,高校应当加强重视

栏目:教育教学  时间:2023-05-31
手机版

  每个人的生命最终都会走向死亡,这是亘古不变的自然现象。

  

  对于我们而言,生命只有一次,短暂且不可逆转。生与死是贯穿人类生命始终的一对基本矛盾,二者密切相连。

  生死观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人生观的内容,可以帮助大学生理清生死关系、正确明晰死亡的价值意义,引导学生珍惜当下的生活,在实践中开拓有意义的人生。

  一、大学生积极面对生命与生活问题

  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死观的教育对象,大学生可塑性强且具备了较佳的学习能力。

  因此要充分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他们进行生死观的自我教育,提高生死观教育的实效性。

  认真对待学校开展的生死观教育学校是开展生死观教育的重要场所,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生死观的形成起到指导的作用。

  

  学生在学校里接受到生死观教育,能够能动地认识到生命的内涵,获得关于自身对生命的态度和看法。

  通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中学习生死观知识来增强生死观念;课后有意识地阅读生死观相关的经典作品来作为内容积累,强化对生命的认知。

  将所学的生死观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认知,发挥示范作用,积极指引同辈群体养成正确的生死观念。

  (一)用心学习生死观相关的课程

  大学生学习生死观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大学生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生死观知识有计划、有步骤、脚踏实地展开学习,取得的学习效果会有显著地提高。

  部分生死观内容本就抽象难以理解,学生在课前应做好相应的课程的预习,标注好自己不明白的内容。

  

  上课时候认真听老师讲课,做好笔记,对老师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和同学积极地展开讨论。

  课后将所学的生死观知识总结巩固,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查漏补缺。

  网络技术的发展帮助学生获取生死观知识提供了便利化,极大地助力学生打破了学校的壁垒。

  主动利用教育网络学习资源,充分学习好网络生死观课程,延拓自身的生死观知识。

  学生可以将对生死观感兴趣的具体方向通过申报大学生科研项目课题的方式,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重点学习和研究,收获关于生死观学习的丰厚果实。

  (二)阅读老师推荐的生死观经典文献

  现代教育更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但这也并不是意味着可以将生死观教育的主动权交到学生的手中去。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定位好自己作为生死观教育引导者的角色。

  在开展生死观教育时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激发大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增强大学生的自我生死观教育意识。

  虽然新媒体和网络技术日益精进,学生在其中也获取到了很多生死观的知识,但是通过书本传递的生死观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深远持久的、无法被取而代之的。

  学生在繁多的书籍中不能盲目的选择,应阅读老师推荐的更蕴涵生死观教育价值和意义的经典书籍文献。

  生死观经典文献经时久远,阐述的生死观教育可以弥补学生缺失的生活经历,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生死观经典文献的阅读会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能够让学生在文献中获得关于生命的感悟,并且能够从中汲取成功经验,进而完成自我人格的提升。

  学生需要沉下心来对文献的内容反复精读,字斟句酌,进行深度地思考,做好阅读笔记和感想总结,与老师和同学交流。

  (三)主动引导同辈群体树立正确生死意识

  同辈群体是指的是一些由年龄、兴趣、态度、价值观等相似的人组成的非正式社会群体。

  在同辈群体中,大家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程度、教育等都比较相似,交流起来也更加容易,大家的互动是比较紧密的,影响也是互相的。

  大学生在校园中,除了上课与老师的接触外,更多的时间大都是与同学、朋友等这样的同辈群体在一起。

  

  同辈群体对生命有着自己的价值评判标准,这种标准可能会和正确的生死观一致,也可能是不一致的或者是相对立的,而同辈群体的互动往往会影响彼此的生死观的形成。

  因此,大学生不仅要关注个人的生死观教育,还要注重同辈群体在生死观教育中的关键作用。

  且同辈群体中的榜样人物易引起大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的追随和效仿,对榜样人物的生死观进行重点的培育,发挥好榜样人物的正能量作用。

  通过榜样人物的带动来影响那些持有错误生死观的学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死意识,从而共同成长与发展。

  二、积极参与生命相关的实践活动

  大学生除了学习生死观的理论知识外,还要多多地进行与生命相关的实践活动,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把握生命的内涵,在生存体验活动中深入了解生命的来之不易;在公益爱心活动中学会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人和事、学会感恩。

  (一)参与生存体验活动

  当下,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学生在家长的照顾上健康成长,在校期间的衣食住行也都有一定的保障。但其中仍有学生缺乏一定的生活技能,连照顾好自己也成为了一个难题。

  因此,鼓励和提倡大学生主动去参与生存体验活动。例如,参加一些专业的户外一日生存体验活动,包含团队建设以及一日三餐的制作。

  让学生们在接受生存挑战的同时,利用已有的生存经验和同伴一起团队协作,解决陌生环境下的生存问题,从生火、做饭、搭帐篷等活动中提高自己的生活技能。

  

  通过团建活动可以培训和锻炼学生们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们在活动中深刻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学会感恩生命。

  通过这样的实践机会可以让学生对生命产生深刻的思考。让学生们融入自然之中,用积极乐观的心态接受生存挑战。

  增强自己的生存能力,磨砺学生的意志,开拓学生的生活视野。

  在生存体验活动中,学生将活动过程化为与自己重新认识的契机,客观地分析自己,对自己的生命态度进行校正。

  除此之外,活动还能够帮助大学生增强自信心、强健体魄,激发大学生的青春活力,提高他们的抗压力,培养他们的坚毅品格。

  

  (二)参加公益爱心活动

  参加公益爱心活动也是大学生进行生死观实践活动的重要途径。在当代社会中,已经有不少的公益爱心组织,融入到了我们生活当中。

  很多的公益爱心人士用他们的爱与一举一动温暖着这个社会,他们的群体也在不断的扩大之中。

  他们关怀生命,始终对人生抱着积极乐观的豁达态度,具有强烈的生命认同感。

  可以看到,这群人深入祖国的西部,援建藏区学校,用自己的力量进行帮扶,改善贫困地区的教育环境,给偏远地区的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平台。

  还有不少爱心人士通过献血活动来关爱生命,奉献爱心。

  

  通过无偿献血的方式向社会传递正能量,积极地履行社会责任,也以奉献之行将爱心不断传播。

  因此,大学生也要将公益爱心的奉献精神传承下来,尽所能服务社会。

  在校园中,大学生也要有爱心意识,在生活上主动去帮助残疾大学生,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保护周围的一草一木,尊重爱护一切生命。

  大学生还可以发动身边的朋友同学来对群众进行帮扶,在奉献中实现个人生命价值,在过程中彰显对生命的关怀。

  (三)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随着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不断地涌现出来各类志愿活动。大学生在校期间可以积极加入到学校的志愿者协会或者义工协会组织中去,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这些组织会对大学生进行一些基础的专业素质培训,定期去一些需要帮助的机构和单位进行援助。

  大学生提供志愿服务的过程也是不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的过程,升华了个人生命意义。

  很多同学在未接触到志愿服务之前并未思考过关于死亡的话题,经过志愿服务后,许多大学生能够正视死亡,并且提醒自己珍爱生命,珍惜时间。

  在一些大型医院看到穿着志愿者马甲的人大多是大学生群体,他们既帮助了他人,也丰富了自身的生命情感;在交通要塞处。

  大学生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也感受到了需要和尊重,他们站在生命共同体的高度上,更能感受到生命的意义所在,懂得珍惜生命,关爱他人。

  举报/反馈

上一篇:非重大项目分期验收、税务变更登记更便捷,上海优化营商环境不止步
下一篇:继续跟投!大额计提后,这家老牌公募一季度触底反弹,做对了啥?

最近更新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