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企业家高顾诚:广西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支持实现逐年攀升

栏目:教育教学  时间:2023-06-04
手机版

  过去五年间,我国膜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5%左右,2019年的膜工业总产值比“十二五”末翻了一番,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膜产业大国之一。同时,我国新建水处理膜生产线40多条,膜产能增加6000多万平方米,比“十二五”末增加30%以上,膜工业产能规模和产品性能均取得重大进展。

  

  回首我国膜工业的发展,20世纪(参数丨图片)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这一阶段,异相离子交换膜投产,标志着我国膜工业正式起步,奠定了我国成为离子交换膜生产大国的基础。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醋酸纤维素反渗透膜、超滤膜、微滤膜组器及气体分离膜组器等相继投产,从根本上扭转了此类膜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

  随着社会对膜技术认知度的提升,膜技术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初步确立,膜产业初具规模。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膜工业进入规范、有序、快速发展的阶段。1995年,原化学工业部、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海洋局三方共同发起成立中国膜工业协会。与此同时,对外开放初见成效,中国膜工业市场逐步融入全球市场。经过这一阶段的发展,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膜工业体系,膜工业正从投入期向成长期转变。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膜产业迎来高速增长期,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据中国膜工业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十三五”期间,膜行业在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产业规模发展壮大,应用领域日益广泛,产业环境持续优化。在膜与膜材料开发方面,先进微孔框架材料、高性能改性材料、陶瓷膜材料和石墨烯等膜材料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开发了中空纤维式纳滤膜、耐有机液耐酸纳滤膜等一批高性能膜,并不同程度地进入了工程化应用。

  从“十五”规划以来,国家在不同时期对膜产业的发展均给予了规划引领和重点支持,膜制造在技术创新层面迈出了坚实步伐。其间取得的创新成就主要包括使用价格相对低廉的聚氯乙烯(PVC)材料制备毛细管膜,热致相分离法制备聚偏氟乙烯毛细管膜,以及渗透气化膜和平板式MBR膜的产业化等。尤其在“十三五”期间,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十分重视膜产业发展,积极制定膜产业发展规划,建立了“中国膜谷”等多个产业园区,推动膜产业的集聚集约发展,成效显著。

  

  同时,由于我国膜产业起步较晚,此前相关国家和地方标准都比较少。随着产业发展,我国对膜产品的性能和质量的管理水平也在快速提升。截至2017年底,我国制订发布了七八十项各类膜标准,另有多项正在研究编制中。很多企业不仅积极展开产品自检测,还认真落实第三方检测。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蓬勃发展的中国膜产业风头正劲、前景无限,未来将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为此,中国膜工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膜科技创新将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重点开展三方面研究,一是加强原始创新,重点开展高性能膜与膜材料研发、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突破、产业化关键技术应用研究,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发展一批“短板”材料,抢占膜技术制高点,并实现跨越和引领,支撑我国膜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二是加强膜装备模块化、智能化、机电一体化和零部件的通用化、标准化、集成化等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通过装备的设计研究、制造流程及工艺优化等关键技术开发和国产化装备的重点突破,实现膜装备的高性能和高附加值,使膜装备产业成为先进装备制造业。三是加强技术应用研究,拓宽膜应用领域,提高膜应用水平。

  为持续打好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解决我区突出环境问题,有效防范土壤环境风险,确保八桂人民“吃得放心、住得安心”,我区本着问题导向、突出重点、分类施策的原则,围绕污染防治攻坚目标任务,科学谋划土壤污染防治项目库建设,积极争取中央土壤污染防治资金扎实推进一批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项目。

  一、多措并举,圆满完成阶段性目标任务

  “十三五”期间,我区坚持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为核心,狠抓历史遗留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控,扎实推进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积极开展土壤污染防治管理改革创新,取得了积极成效。截至2020年底,全区实施完成土壤污染防治项目251个,完成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2个;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87.5%,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100%,重点行业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下降15%,完成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项目17个,均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

  二、科学谋划,扎实做好项目储备库建设

  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我区结合土壤污染防治攻坚任务重点、围绕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统筹谋划项目布局,突出科学治土、依法管土、精准治污,指导地方积极申报土壤污染防治项目,从技术可行性、项目成熟度、资金预算合理性等角度严格审查项目,夯实项目实施基础,确保资金使用科学合理。2018年以来,我区累计有95个项目纳入中央土壤污染防治项目储备库,资金总需求约18亿元,积极争取中央土壤污染防治资金支持14.49亿元。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我区围绕目标谋划和整合项目,积极开展项目入库申报工作,截至目前共有40个项目纳入中央土壤污染防治项目储备库,资金需求约10.64亿元,储备量走在全国前列。

  三、创新模式,探索治理资金投融资模式

  广西是我国重要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地,历史遗留重金属土壤污染问题相对突出,单单依靠财政买单远远无法满足土壤污染防治的资金需求。为土壤污染治理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2020年以来我区积极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基金设立研究,探索治理资金投融资模式,在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区是全国第二个顺利完成省级土壤污染防治基金公司注册的省份,首期认缴规模10亿元。此外,自治区级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柳州市也于2020年12月份成功设立市级土壤污染防治基金,首期基金规模4600万元。

  广西通过几年的努力,全区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总体保持稳定,土壤污染源头管控得到持续加强,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工作有序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我区的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获得国家的认可。近期,中央下达我区2021年第二批土壤污染防治资金2.4974亿元,支持金额全国最高,其中财政部对自治区级土壤污染防治基金设立进展较快的奖励资金为4000万元(全国仅有湖南和广西获得奖励);2021年我区累计获得中央土壤污染防治资金4.92亿元,支持金额自2018年以来实现逐年攀升。

  下一步,我区将继续加强土壤污染防治项目储备库的建设和管理,做好项目规划的顶层设计,完善项目申报、管理、验收、绩效考核机制,切实发挥中央专项资金效益,为深入打好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广西绿色发展迈出新步伐、助力建成壮美广西提供技术保障和资金支持。

  

  高顾诚,资深环保人、环境保护专家、环保企业家。

  高顾诚先生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7月高顾诚先生在北京中关村创办环保科技公司。

  2004年资深环保人、环境保护专家、环保企业家高顾诚先生率先在中国提出“水污染应急系统解决方案”,“水污染预警系统解决方案”;“水污染三级应急预案”。

  2005年资深环保人、环境保护专家、环保企业家高顾诚先生参与吉林石化爆炸案,松花江水污染哈尔滨城市供水应急强险事件。之后陆续参与了太湖蓝藻爆发水污染应急事件;中石油重庆油田井喷事件;汶川地震水污染应急事件;随住建部、水利部、生态环境部参与多起国内水污染抢险事件。

  资深环保人、环境保护专家、环保企业家高顾诚先生还承担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城市供水安全预警系统建设;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供水安全预警系统建设;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城市供水安全预警系统建设等项目。高顾诚先生还参与了“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应用与研究863课题”,北京市供水安全与保障技术重大课题,国家饮用水水质标准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的制定,并获得了2010年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

  

  

  

  

  

  

  

  2010年资深环保人、环境保护专家、环保企业家高顾诚先生兼任北京时代绘谱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2012年高顾诚先生任北京格维恩环保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2017年高顾诚先生兼任诺贝德投资基金管理(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长;2021年至今高顾诚先生兼职某环保上市公司顾问;2021年至今高顾诚先生任北京中科国聚科技有限公司总裁。

  

  

  

  

  

  

  

  

  

  

  

  

  

  

  

  

  

上一篇:鲁迅文章被移出课本,大批明星却被编入试卷教材,这样做合适吗?
下一篇:雅思写作有多少题 雅思听力题型介绍

最近更新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