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接再厉勇攀高峰 上海电力大学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获批6门

栏目:教育教学  时间:2023-06-27
手机版

  近日,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的通知》(教高函〔2023〕7号),上海电力大学共有6门课程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其中线下课程1门、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4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1门。截至目前,学校共有10门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9门课程入选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

  “计算机硬件技术”课程面向全校7个工科专业开设。课程优化计算机硬件类教学内容,划分微机、单片机、接口与通信、嵌入式系统4个模块的“模块化结构”,不同专业选择相应的模块学习。构建“理论+实践+科创+竞赛”立体化教学体系,打通课程教学与科创项目、学科竞赛之间的关联,引导学生参与双创,提高综合应用与工程实践能力。该课程还编著具有电力特色的系列教材,出版计算机硬件类课程“原理+实验+课程设计+学习指导”四位一体主辅成套的8本教材。

  “电路”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大二必修课。课程注重将前沿研究成果及时应用到教学中,突出以电路为基础的高级思维拓展,构建基础性、综合性和创新设计的“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电路工程问题。通过交互式学习,让课堂活起来,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与自主学习能力;通过研究式学习,提升学生探索精神、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考核方式,通过线上线下多维度、“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评价,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完成知识集成性、能力复合性、素养全面性的课程目标。

  “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是所有非计算机类理工科专业大一公共基础课。课程对接新工科人才能力需求,持续优化教学目标和内容体系,构建“知识-技能-规范-思维”四维度培养体系。线上教学重点在于基础知识学习,并在课堂上检测、在案例教学中巩固深化。课堂教学以“问题导向”为基本指导思想,目标在于学生编程思维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机房教学通过编程实践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训练编程技能、培养编程思维、养成编程规范。该课程紧密结合信息技术最新发展,注重学生兴趣,兼顾能源电力特色,线上线下多元协同,根据学生需求分层教学,凸显“两性一度”要求。

  “热力设备水质控制”课程是应用化学专业大四专业必修课。课程内容紧扣学科发展前沿、教学改革成果和人才培养需要。正确处理基础性与前沿性、基本理论与标准规范的关系,注重以相关新技术、新标准、新政策为切入点,由技术发展脉络提炼核心理论,注重交叉学科课程知识的关联,强调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一体化构架。创新教学模式,提出“现象-问题-理论-方法”的教学方法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相结合,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交叉学科知识相融合、理论联系实践的闭环式教学模式。坚持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开设专家讲堂,拓展学生的学科视野,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运筹学B”课程是管理学专业大二必修课。课程基于培养方案重构教学内容安排,持续十多年不断完善和优化教材,修订出版三版《运筹学》教材,累计发行2.3万册。基于现代电力智能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趋势,根据教学知识点精选国内外有代表性的电力行业教学案例,建立运筹学在电力行业管理事务中的案例库。课程教学与科创大赛习题相结合,在教学内容中选择性地添加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等案例,将科创大赛融入课程教学,让学生学习具有挑战性。在课程授课学期还安排1学分大型作业实践课,让学生在WinQSB、LINDO等软件上实现运筹学问题的求解,更好理解算法的实现。

  “绿色校园能量转换、收集与EMS管理系统虚拟仿真实验”突出物理原理在电力工程实践中的运用,实现跨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打破专业壁垒,提高学生在综合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处理复杂能源电力问题的能力。该虚拟仿真实验结合现有实体实验,侧重能量转换的物理原理,发电系统的自组装,风光热储综合系统的设计和参数优化等,可实现短时间内完成在实体实验中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的实验项目。结合学校行业特色及物理学科特点,构建“物理+能源”特色的创新教学体系,建立现代物理技术与能源工程应用相结合的物理学实验平台,创新实验教学方法,确立能力取向的实验教学评价理念,注重考核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际动手能力。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一流课程建设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学校始终坚持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推进课堂革命、打造“金课”。此次6门课程的入选是学校在优化课程建设、推动课堂革命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

  据介绍,下阶段,学校将紧密结合获批的3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项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以及1个教育部虚拟教研室等项目建设,突出能源电力特色,推动教育数字化深度融入人才培养、教育管理中,深化本科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推动构建高质量本科教育体系,提升本科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在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实践中展现“上电”力量。(通讯员:上海电力大学 樊丽达)

上一篇:护航高校毕业生就业路 毕业生对民营企业关注重视度不断提升
下一篇:干货分享!内分泌专家张萍教授带你走进新时代下的血糖信息化管理

最近更新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