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农商城丨归农电商:农业科研与产业亲密“联姻”

栏目:教育教学  时间:2023-07-02
手机版

  归农商城丨归农电商:农业科研与产业亲密“联姻”

  对于科研人员而言,走出“象牙塔”不仅仅是变换了科研场所,更是一个观念重塑的过程。

  “科技界与产业界,在某种程度上是有分歧的。”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农林害虫绿色防控研究院副院长何玉仙说,这种分歧具体表现在对科技成果的认知上——科研人员认可的“好东西”,在企业家眼中未必如此。“在生产实践中,企业不仅关注科技含量,更关注推广应用成本。一项再好的新技术如果无法落地,就称不上有用的科研。”

  

  在何玉仙看来,农业产业研究院让科学家与企业家真正走到了一起,在试验田与大田中建立了纽带,让科技界与产业界达成了共识。在这样的模式下,科企双方成为朝着共同目标双向奔赴的科研“合伙人”。

  但双向奔赴是有前提的。在采访中,科研人员广泛提及的担忧是:参与研究院工作,是不是只是为了企业服务?取得的成果算谁的?会不会影响自己在本单位的业绩?

  这些顾虑的背后,是传统科研单位评价体系的固化。有感于此,省农科院试图通过制度建设优化现有评价体系。

  2021年8月,在较为粗泛的《农业产业研究院建设指导意见》试水一年后,该院出台《农业产业研究院建设管理办法》。这份办法的一大亮点是明确了业绩认定方式。按照新政策,科研人员在产业研究院取得的项目、平台、成果、知识产权等业绩,等同于所在单位取得的业绩,所在单位在个人年终考核时,按规定计算和兑现绩效激励。同时,研究院经费计入牵头研究所年度经费完成指标;研究院年度考评结果,作为研究所年度考核中“科技服务指标”的重要依据。

  “这意味着,为产业研究院做科研,不是在帮企业老板打工,而是通过构建紧密联结和融合机制,实现一个共建共享共赢的过程和结果。”张明辉说,省农科院正通过指挥棒的作用,推动科研人员角色转变与身份认同,“真正沉下去,与企业一起开展科研攻关”。

  另一个影响科研人员积极性的因素是,科企联合攻关产生的科研成果,利益如何科学分配?

  利益分配机制如果不健全,势必影响农业产业研究院后续可持续运行。朱海生谈及育种研究过程中,可能因为利益分配问题导致的科企互信困局。选育新品种,育种材料是水之源、木之本。因此,充分共享育种材料至关重要。但由于信任问题,科企双方或许都有所保留,“拿出的都不是各自手中最好的资源”,最终影响育种成果。

  朱海生建议,加快完善知识产权“确权”机制,也就是将各方在科研成果中的贡献程度予以量化,为日后成果市场化后的利益分配提供依据。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以品种选育为例,不仅涉及不同育种材料的遗传贡献度,还涉及各方投入的时间、精力、资金、技术。

  “推进科技自信自立自强,加速科技成果成为现实生产力,是科技界的永恒主题。”张明辉说,农业产业研究院将立足于科研创新前沿哨所、成果转化重要平台两大定位,紧紧围绕农业产业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瓶颈问题,创制一批高“颜值”的农业创新成果,培养一批领军型、大师级的科研尖端人才和一批带不走的企业“高徒”。

上一篇:新高考志愿投档时是看院校投档线还是专业组投档线?
下一篇:法语万能词,柯桥留学法语培训

最近更新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