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电深1度丨山东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观察

栏目:教育教学  时间:2023-07-05
手机版

  农,天下之大业也。

  日前,央视《对话》走进山东,深入革命老区沂蒙山腹地,来到“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样板村——临沂市沂水县西墙峪村,71位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共话一个主题:乡村振兴。

  西汉末年的农学家,山东人氾(fán)胜之书写了最早的一部农学专著《氾胜之书》,北魏贾思勰在今山东寿光写出了中国第一本农业百科全书《齐民要术》,奠定了我国农学发展的基础。

  山东是经济大省、农业大省,素有“全国农业看山东”之说,农业总产值稳居全国第一。置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空坐标,更能深切感受乡村振兴的时代分量。

  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赋予山东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重大使命。五年来,山东省广大基层干部冲锋在前、苦干实干,社会各界踊跃参与、甘于奉献,各部门齐心协力、探索实践,各级党委政府一锤接着一锤敲、一届接着一届干,推动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乡村产业蓬勃发展

  发展现代乡村产业是增收富农、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产业是提效增收、乡村共富的支柱。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作为农业大省,山东扛牢政治责任,端牢中国饭碗。粮食总产连续9年保持在千亿斤以上,农业总产值率先过万亿、去年突破1.2万亿,形成了烟台苹果、寿光蔬菜等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

  乡村旅游、农村电商、文化创意等三产融合新业态逐步壮大,54个村镇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数量居全国前列。比如,临沂沂水县四门洞村,既加快发展生姜、林果等特色种植业,也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发展壮大乡村旅游、乡村民宿等新业态。

  群众收入持续增加,2022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110元,五年年均增速达7.9%,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8年的2.43:1,逐步缩小到2022年的2.22:1,好于全国2.45:1的平均水平。

  乡村生态深刻重塑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山东走绿色发展之路,重塑乡村生态文明,还原山青、水绿、天蓝、土净的乡村生态底色。

  近五年来,全省造林700多万亩,乡村绿化水平明显提高。

  山东积极推动森林乡镇、森林村居创建活动,158个乡镇和1530个村居分别获得山东省森林乡镇和森林村居称号,国家林草局命名山东411个村庄为国家森林乡村,乡村绿化面貌不断改善。

  山东正在运行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109座,设计处理能力8.74万吨/日,基本满足城乡生活垃圾处理需求,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维持在99%以上。

  特别是农村卫生厕所覆盖率超过9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行政村达95%,清洁村庄普及率达70%,2500个省级美丽乡村星罗棋布、串珠成链,292万户美丽庭院以“小美”聚“大美”,乡村全域向田园美、生态美转变。比如,济宁泗水县东仲都村,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乡村风情,又充满了现代生活气息和元素,山青、水绿、天蓝、土净成为了最美底色。

  乡村文明显著改善

  山东持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倡树美德健康新生活。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实现县乡村全覆盖,扎实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深入挖掘齐鲁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推行美德健康生活方式,形成了“信用+”“擂台赛”等好做法。省级文明村镇达到4296个,陈规陋习得到有效遏制。

  深入开展面向基层的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理论宣讲,省市县乡村层层组建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基层党组织书记、青年、巾帼等8支宣讲队伍,推出习语润心、明理胡同、知新话、蒲公英夜校等一系列基层宣讲品牌。聚焦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去年以来,全省开展各类宣讲活动9万余场、受众6000万余人。

  建成文明实践基地5000多个、文明实践公园广场3万多个、文明实践家庭站9万多个。创新开展“五为”志愿服务,精准实施“十助常陪四解”为老、“五育三保”为小暖心服务项目,建成县级“17+N”、乡级“5+N”、村级“3+N”等11万余支群众身边的志愿服务队伍,形成了早晚问候、日常代办、雏鹰课堂等一大批品牌项目。

  倡树新时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通结合,着眼个人层面行为习惯养成,提出并大力倡树新时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推出《如此生活》大众读本,打造基层示范点2000余个,使优秀农耕文化更具传承性、时代性。

  统筹推进美德和信用建设,推进美德信用进村庄社区,广泛推行道德银行、美德超市、暖心食堂等应用场景,更好让德者有得、好人好报。

  深入实施移风易俗行动,以“反对浪费、文明办事”为主题,明确提出“十反对、四提倡”,集中整治高价彩礼、恶俗婚闹、大操大办等问题,积极推行婚、丧、节、寿等新礼仪,社会新风正气不断弘扬。

  积极对接群众需求,每年制定为民办实事文化惠民清单,去年开展“群众演群众看”、小剧小戏“大擂台”活动1077场,送戏下乡4.58万场,放映公益电影70.41万场,开展各类“新时代乡村阅读季”暨农家书屋万场主题阅读活动2.6万余场。

  加大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将具有重要价值的古遗址、古民居纳入文物保护范围,实施保护项目215个。实施地方戏保护工程,对渔鼓戏、大弦子戏等14个濒危剧种,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免费或低价票公益演出服务。抢救性收集整理历史文化(传统)村落文物,建成乡村记忆博物馆210多个。

  乡村人才矩阵蓬勃有力

  近年来,山东省突出人才引育创新,强化本土人才培育,引导城市人才下乡,支持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施展才华、建功立业,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支撑。

  在打造高素质乡村人才队伍方面,山东省下好培育“先手棋”,打造一支扎根乡村的人才队伍。培育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发挥职称“指挥棒”作用,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和“职称直评”三项职称制度,超过18万基层人才受益。面向农业、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每年选派500名左右基层技术骨干,到省、市对口单位挂职锻炼,累计培养中青年骨干2600余人。建立县以下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打破基层人才发展的“天花板”,畅通职业发展通道,共晋升职员4461人。

  此外,山东省还加快培育创新创业带头人,开展“耕耘者”振兴计划培训班,开展省市县三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培训,大力培育乡村致富带头人。加大齐鲁乡村之星选拔力度,选拔人数由150人提升至800人。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分别达到11.5万家和24.3万家,数量均居全国前列。实施“村村都有好青年”选培计划,选树好青年18万余名。实施女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提升致富带富能力,累计培训68万人次。实施农业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农村实用人才总量稳定在270万人以上。培育高素质农民,遴选一批高素质农民培训基地,开展“师傅带徒”“团队带班”培育试点,培育高素质农民22.5万人次。

  乡村组织凝聚振兴力量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振兴的直接组织者、实施者和推动者,乡村振兴各项政策,最终要靠农村基层党组织来落实。

  山东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乡村治理机制逐步健全,普遍实施民主协商议事、村级法律顾问村级事务监督等制度,所有涉农县(市区)都制定了村级小微权力清单,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

  特别是农村基层党组织逐步夯实建强,像沂水县西墙峪村、泗水县夹山头村等村支部书记和不少包村干部,对村里情况了如指掌,对政策把握精准透彻,带领支部发挥了很好的战斗堡垒作用。

  建立党建联合体、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等联合党组织1800余个,推动党的组织和工作有效覆盖农村各类组织和群体。开展村改社区基层党建和治理难题集中攻坚行动,1198个攻坚对象完成攻坚任务。

  通过开展村党组织书记乡村振兴“擂台比武”,实施乡村振兴主题培训计划,农村党员干部推进乡村振兴能力得到提升。近年来,先后有332名村党组织书记被省委表彰为“担当作为好书记”。

  为让工作实干在一线,山东累计选派10万余名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目前有在岗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3万余名,实现对脱贫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全覆盖。

  百折不挠、久久为功。如今的齐鲁大地,乡村产业蓬勃发展、人居环境深刻重塑、群众收入持续增加、城乡融合深入推进、精神风貌显著改善、治理效能有效提升……

  站在新的起点上,推动乡村振兴既面临难得机遇,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山东正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以产业发展为基础,以和美乡村建设为重点,以发展壮大农村新型集体经济为支撑,以城乡融合为动力,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健康有序推进“五个振兴”,争当全域全要素的“五好学生”,打造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举报/反馈

上一篇:什么样的专业才叫做好专业呢?
下一篇:百利好黄金原油晚盘分析:预期引导到位 答案是不衰退

最近更新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