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屏时代”的反思|《幼儿教育概论》

栏目:教育教学  时间:2023-07-06
手机版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特有的阅读方式,读书是传统的阅读方式。

  曾经,古人对承载着前人思想和智慧的书籍字纸总是心存敬畏,每每开卷,总是讲究净手焚香,正襟危坐。

  虽然今天人们做不到如此的庄重以待,但是,一杯香茗,一卷好书,心灵沐浴而自由惬意,依旧是许多人倾心向往的美好意境,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怀。

  

  然而,不管我们是否喜欢,今天的确已经跨入了“读屏时代”。

  地铁上、餐桌旁,一眼望去,绝大部分人捧着手机,或者看电子书,或者读微信,或者聊天,或者浏览各种网页信息,或者打游戏。

  

  “读屏时代”改变了传统的阅读习惯,也延伸了我们的生活视野。

  我们可以将各种信息下载到手机等阅读器上随时阅读。

  新媒体的兴起,让屏上的内容不再是纸质上的静态文字,而是包括电子书、音像、微信、博客、在线小说等在内的精彩资讯,其网上即时互动的优势与介质“海量储存,携带便捷,绿色环保”等特色,彰显着读屏时代勃勃的生机和活力。

  表面看来,读屏与读书,只是阅读介质上的区别,二者似乎并不对立,甚至读屏的信息含量和表现方式更加优越。

  然而,不仅仅是教育专家,很多人也都体会到读屏和读书的不同,并为此现象而感到担忧。

  

  读屏基本上是一种浅阅读,是网络“快餐文化”的表现,只要打开屏幕,手指轻轻一点,一个纷纭繁华的浮躁世界便出现在面前。

  那些与你有关或无关的、与你有益或无益的信息一旦呈现,人们总是会不由自主的去浏览,对着屏幕的“轻”性小文字,不须费神思考地快速扫描,让心灵飘荡在一个虚拟的人际社会空间,惦记着一些与己丝毫无关的事,而这所有的一切不仅在分散着我们的凝聚的精神,也让宝贵的时间在身边悄悄地流逝。

  

  自古以来,人们都懂得:看书须得心静。

  这个“书”,绝不是如今的网络休闲消遣的文字,而是那些传承民族文化精神的经典著作。

  而这些经典的内涵和意境,只有慢慢沉入进去,方能渐渐与作者心意相通,心心相应而获得真知。

  而这种宁和透彻的心境,却似乎被屏幕这一层透明的隔膜所阻挡了,即使读的内容跟纸质书籍一样,人们还是会说:“感觉真的不太一样”,因为人们找不到读书的那种美好感觉了。

  各种电视屏幕、电脑屏幕、手机屏幕正以透明物质的表象映射着我们日益浅薄的生活。

  遗憾的是,我们非但没有警觉它的危险,反而很乐意地使自己的生活变得像屏幕一样的平板和单薄。

  老子曰:“祸,福之所依;福,祸之所伏。”

  当越来越多的人把屏幕当成自己融入地球村时代的窗口,用屏幕上的“电子图书”“虚拟人物”“网络社会”取代自己现实的生活,甚至只会用键盘敲字却不会写字的时候,我们真的需要理性的反思与行动了。

  

  读屏时代与读书时代并不冲突,读屏时代的人更需要读书。

  没有书籍,社会不能进步。

  不懂得品味经典,文化无以传承。

  当读屏为我们开阔视野维度的同时,请不要忘记,我们和我们的孩子更需要时间和空间,手捧那些古老的经典,心无旁骛地,凝神定气地,在精神的深度上沉潜,在心灵的广度上开拓,真正的用心来接续“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民族情怀。

  该文摘自熊春锦先生著《幼儿教育概论》,现代教育出版社,第283—285页,2015年9月第1版,2022年7月第3次印刷

  举报/反馈

上一篇:小学生怎样入门奥数?
下一篇:道德底线断崖式下降背后,带给我们怎样的反思

最近更新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