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毛泽东拉着表兄王季范的手说:没有九哥,就没有我的今天

栏目:教育教学  时间:2023-07-07
手机版

  1950年9月的一天,毛泽东在中南海丰泽园里拉着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对身边的家人和工作人员说道:“这是我九哥,没有他,就没有我的今天。”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又是谁呢?

  原来,这位老人是毛泽东的表兄王季范,他1884年出生在湖南湘乡一个书香门第,他的母亲和毛泽东的母亲是同胞姐妹,王季范自幼勤勉好学,博览群书,1908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长沙优级师范学校,毕业后到了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任教。

  毛泽东的家境与王季范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但毛泽东从小就爱读书,常常通宵达旦、废寝忘食地看书,但作为农家子弟,毛泽东还是要帮助家里干不少农活,常干的家务活包括砍柴、挑水、放牛等,但只要一有空闲,他就会把随身携带的书本拿出来,抽空读上一阵子。

  然而,毛泽东的父亲却认为,一个农家子弟,读书只需要做到粗通文墨即可,日常能记记账帮自己做生意也就够了,因此,毛泽东刚满13岁,他的父亲就强行停止了他在私塾里的学业,让他留在家里务农,并在农闲时帮自己做些粮食和生猪买卖。

  

  热爱读书的毛泽东对停学一事很不愿意,但面对一向专制而又暴躁的父亲,他也无计可施,后来,王季范得知了表弟的困境后,为表弟热爱学习的精神所感动,就放下手里的事情,专程赶到韶山冲给表弟说情。

  刚开始的时候,毛泽东的父亲很固执,不同意让毛泽东继续上学,王季范旁征博引,举例说一个人上学念书的种种长远的益处,或许是王季范反复强调“不读书就没有用”这句话打动了毛泽东的父亲,或许是由于他父亲对学识渊博的王季范的器重,最终,毛泽东继续学业的请求被答应了下来。

  但是,这回毛泽东没有再去私塾念书,而是去了王季范极力推荐的新式学堂,很快,毛泽东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东山高等小学堂,正是因为王季范的鼓励与支持,毛泽东才得以走出了相对闭塞的韶山冲。1911年春天,毛泽东告别东山高等小学堂,考入了湘乡县驻省中学。

  1913年2月的一天,王季范得知姨表弟毛泽东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湖南公立第四师范,还听说该校校长看了毛泽东的作文试卷后称赞道:“这样的文章,我辈同事中有几个做得出来?”因此在张贴录取名单时,将毛泽东的名字列于榜首,王季范得知后非常高兴,当即让人向毛泽东转达了自己的祝贺之意。

  

  1913年春,湖南第四师范学校并入省立第一师范,根据湖南省教育厅的指示,第四师范学校的学生和第一师范秋季招收的学生都编入一年级,分别编为6-10这五个班级。

  毛泽东被编到了一年级八班,从此,在一师任教的王季范和毛泽东有了更多的接触机会。

  一天,毛泽东来到王季范的房间里,没有寒暄多久,他就向王季范求助道:“九哥,我没钱了,又要请你帮帮忙呢。”

  王季范知道,毛泽东家境并不富裕,他平日里花钱虽然节俭,但有些花销是必不可少的,除了每月交纳学杂费之外,还要买一些纸张文具和书籍,而且他还参加领导了进步学生组织,也得捐助一些活动经费,时不时还要救济一下班上比他还穷的同学。

  

  因此,王季范什么都没问,起身拿了些钱给毛泽东,还嘱咐道:“润之,以后要用钱就找我,我从薪水里匀一些给你。”

  毛泽东除了在经济上得益于九哥的帮助之外,在学业上也受益良多,王季范熟读四书五经,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基础,毛泽东免不了要经常上门求教,他做的文言文作文和诗词挽联之类的,总要第一时间拿给王季范批阅。

  1915年,他的同班同学易咏畦病逝,毛泽东悲痛之余做了一副挽联,送给九哥过目,王季范看完后,称赞他写的“义切情殷”,但对于其中的几处文字也指出了不妥,毛泽东按照九哥的意见进行修改,写成:

  胡虏多反复,千里度龙山,腥秽待湔,独令我来何济世;

  生死安足论,百年会有役,奇花初茁,特因君去尚非时。

  

  王季范和杨昌济主持召开了易咏畦的追悼会,后来又把毛泽东写的这副挽联收入《易君咏畦追悼录》,作为纪念。

  在一师学习期间,王季范还辅导毛泽东阅读了《楚辞》、《昭明文选》、《韩昌黎全集》、《资治通鉴》等古典书籍,为他不断提高古典文学素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15年,一师校长张干在省教育厅开会时,提议从下学期开始,每个学生每月要再交纳十块钱的学杂费,这个提议获得了通过。

  消息传到一师后,那些家境贫寒的学生表示强烈反对,在部分人的提议下,大家举行了罢课,在校内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驱张运动”。

  

  毛泽东看了大家起草的“驱张宣言”,立即找到了同班同学周世钊,说道:“这个宣言讲的都是张干私德如何不好,不切要旨。我们是反对他做校长,不是反对他做家长,既要赶走校长,就要批评他办学办得如何不好,我们重新写一个宣言如何?”

  这个提议得到了周世钊的同意,于是,毛泽东在君子亭蘸墨挥毫,很快就写出了一份新的《驱张宣言》,尖锐地批评张干如何对上逢迎,对下专横,办学无方,贻误青年的弊政。

  宣言写成后,毛泽东组织同学连夜赶印了上千份“宣言”,次日清晨就带回了学校散发,大部分学生都被这份“宣言”所感染,纷纷指责张干的可耻行径。

  就在张干大为光火之时,有一个学监给张干告密,说这份宣言是毛泽东写的,气急败坏的张干立即决定,要将毛泽东和其他十六名带头“闹事”的学生开除。

  

  王季范得知后,大汗淋漓地跑回家中将这个消息告诉了家人:“润之闯祸了,校长要挂牌将17个闹事的学生开除,润之的名族列在第一个。”

  对于毛泽东等学生受处分的事情,王季范愤愤不平地说:“张干做得太绝了,这批学子志向高远,抱负不凡,我得站出来替他们说说话,撑撑腰。”

  说着他连饭也没顾得上吃,就匆匆离开家去找杨昌济先生商量对策,王季范说:“《驱张宣言》中列举的事实不无道理,怎么能做出开除学生的决定呢?”

  杨昌济也说道:“毛泽东这样的优等学生也被开除,学生打算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一边说一边拿起笔写了两句诗:“强避桃源作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表示自己不能容忍学校当局把他一向期望很大、并视为“柱天大木”的毛泽东开除,两人商议后决定联络全校教员,与张干说理。

  

  于是,王季范联络了徐特立、方维夏、袁吉六等先生,倡议召开全校教职员工会议,在会上,王季范等人仗义执言,据理力争,为学生们鸣不平,张干被弄得焦头烂额,在内外的压力之下,只能收回成命,撤销对毛泽东等十七名学生开除学籍的处分。

  1918年4月,毛泽东等人在长沙成立新民学会,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宗旨进行革命活动,多次被反动军警追捕,这时候也是王季范多次掩护救援,才让毛泽东等人度过难关。

  1927年2月,毛泽东和王季范在长沙轮船码头依依不舍地告别,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于6月和8月两次回到长沙,因忙于组织和准备武装起义,并没能同王季范见面。

  后来,毛泽东带着秋收起义的部队上了井冈山,作为毛泽东的表兄,王季范自然也遭到了反动派的嫉恨,一些国民党官员叫嚣着不能再让一师的那个王季范教书了,不然学生都要变成共产党。

  

  在这种情势下,王季范不得不忍痛告别了自己耕耘了十几年的湖南第一师范。

  王季范虽然离开了一师,但他依然坚持“教育救国”的理念,为祖国培养栋梁之材的初衷并未改变,在当时的湖南省教育界,王季范有着非同一般的声望,很多教育界的人都佩服他的组织才能和开拓精神,因此在他离开一师后不久,就应邀出任了长沙育群联立中学的校长。

  自这以后,王季范虽然和毛泽东天各一方,但还是想方设法捎信问候,互相鼓励,王季范非常同情和支持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经常通过各种报纸了解毛泽东的诸多情况。

  王季范很早就接受了革命思想的影响,他的家就在长沙北门外,平时,一些进步学生和进步教师经常到他家里聚会,讨论时局,研究马列。后来,一些党的地下工作者更是将他的家作为秘密联络点和开会的场所。

  

  每次,王季范都会想方设法做好掩护工作,由于王季范在湖南省教育界享有很高的名望,国民党反动当局对出入他家的人员一直不敢怀疑,因此,来王季范家中的进步人士和革命者都说:“王先生的家是我们的保险箱。”

  在这群向往光明和从事革命工作的热血青年中,王季范的儿子王德恒是比较活跃的一个,他性格开朗,与少言寡语的父亲形成鲜明的对比。

  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他就和一批进步青年相约去陕北延安参加抗日,这天,他来到父亲房间,问道:“爸爸,现在全国许多的有志青年都投奔延安,要是我能去那里多好哇!”

  对于儿子的想法,引起了王季范的关注,他问道:“德恒,你为什么想去延安?”

  “延安有民主,有自由,有光明,延安军民坚持抗日。”

  “你真的想去延安?”

  

  “真想,爸爸,我的行李都准备好了呢。”

  王季范只有这么一个儿子,想让他留在自己身边,但眼下全国人民都在抗日,自己也不能例外,于是,他对儿子说:“德恒,你去延安一事,我允了,延安好,那边革命空气好。”

  王德恒乐了,几天之后,他告别了父母,踏上了前往延安的征程。

  1940年春,王德恒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毕业后,被派回到湖南从事党的地下工作,然而在1941年春,他在返回长沙途中,被特务残忍杀害了。

  噩耗传来,王季范悲痛不已,他忍痛掩埋好儿子的尸首,之后,安慰妻子和儿媳:“节哀,德恒是为了寻找光明而死的,死得其所,死得其时!”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王季范收到毛泽东从北京寄来的信,信中畅叙了两人二十多年的阔别之情后,诚恳邀请王季范到北京共谋国事。

  1950年9月21日,王季范夫妇在儿媳和孙子孙女的陪同下,应毛泽东邀请乘车北上,毛泽东派秘书将王季范一家人接到了北京饭店住下。

  第二天,毛泽东把王季范接到了中南海丰泽园叙谈,时隔二十多年再次见面后,两人感慨不已,握住的手久久不愿松开,毛泽东转过头,对家人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是我九哥,没有他,就没有我的今天。”

  大家听了这句话都非常惊讶,想不通这位老人到底有何传奇之处。却听到毛主席说:“当年我在湖南一师读书,闯了祸。校长要开除我,多亏九哥帮忙,才了结了这桩公案。”

  

  王季范说:“润之,那时候,你的胆子也不小啊!”说着两人都哈哈大笑了起来。

  毛泽东把王季范引进菊香书屋,落座后说道:“九哥,咱们两人分别有23个年头了吧?”

  王季范掐指一算:“是啊,马日事变之前分手的,算来有23年多了。”

  “这些年,你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可大咯。”

  “润之,我有什么贡献?不就是摆摆粉笔么?”

  “摆粉笔就不错啊,培养了那么多的人才,再说了,你一直同情和支持革命事业,还把唯一的儿子送到延安,后来又为革命献出了生命。”

  

  说到这里,毛泽东突然想起一件事:“九哥,你提的三点建议极好,润之一定谨记在心。”

  这三点建议指的是1949年长沙解放后,王季范给毛泽东发的贺电上提出的“用贤才,立法制,崇道德”三个治国重点。

  说话时,王季范发现毛泽东的眼睛里布满了红血丝,关切地问道:“你昨天晚上是不是没有睡觉?也在工作哇?”

  “晚上工作已经养成了习惯,我们在延安的时候,抗日战争打得正紧,各个战场上的电报都在晚上到达延安中部,这些电报有要求指示的,有要求供给物资的,必须立即研究回答,作出处理。解决这些问题以后,通常都是天大亮了,久而久之,我和恩来等同志,都索性通宵工作,天亮以后才收拾睡觉。”

  王季范关心道:“如今进城了,情况也不同了,你该改改这个习惯,不要影响了身体。”

  

  毛泽东摇了摇头,笑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我这个习惯恐怕很难改了。”

  吃饭时,大家坐定后,毛泽东先站起来,端着酒杯,给王季范斟满一杯低度葡萄酒,王季范推辞道:“润之,你是国家主席,让你敬酒,岂敢岂敢。”

  毛泽东却说:“九哥,你是我的老师,学生尊敬老师,应该应该。”

  盛情难却,王季范只能端起酒杯一饮而尽,毛泽东夹了一块红烧肉给王季范,说道:“你尝尝,看煮烂了没有,那里有辣椒,我们湖南人,辣椒是个命,北京也有辣椒,就是不太辣。”

  吃完饭,毛泽东又邀请王季范游览了中南海,两人相谈甚欢,时隔多年再次见面,彼此之间的情谊反而更加深厚了。

  

  王季范迁居北京后,与毛泽东往来非常密切,过了一段日子,王季范觉得润之礼遇太过,就想要做点事,不让自己虚度光阴。

  这天,他应邀到毛泽东的住处晤谈时,直言道:“我这次来北京,就是想替国家做点事,润之,你要放点事给我,这样我心里才能踏实啊。”

  毛泽东笑道:“九哥莫急,建国伊始,百废待兴,哪里会没有事情做,我已经替你盘算了一件事,政务院参事,为国家建设出谋划策,官是不是小了一点?”

  王季范连连摆手道:“润之,你随便放点事就行了,政务院参事,我哪里干得了啊?”

  “你过去干了几十年的教育工作,功勋卓著,完全干得了嘛!”

  王季范还想推辞,毛泽东摇摇手说:“九哥,你给我提出的三个治国重点,不是有‘用贤才’这一条么,我们就是要请出你这个贤才来啊!”

  王季范点点头,又说了一件隐藏许久的心事:“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办事,真是很伟大,我很早就有个愿望,想加入中国共产党,润之,你看行不行?”

  

  毛泽东思索了一下说:“九哥,过去,你一直同情和支持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如今这么大年纪了,还要为党和人民工作,实在可敬可佩,至于想参加共产党,因为全国解放不久,共产党对知识分子和在农村发展党员,采取慎重的态度,吸收党员比较少,你可缓一缓,最好先参加一个民主党派。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的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做民族党派的工作是很光荣的。”

  一席话让王季范心里亮堂堂的,他高兴地说道:“润之,我照你说的去做。”

  不久,王季范就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参事,后来又被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为了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孜孜以求,奋斗不息。

  在担任全国人大代表期间,他写出了不少颇有价值的提案,多次引起周恩来的重视,新中国数条铁路干线的规划与设计,就凝聚了精通地理知识的王季范大量的心血。

  1972年7月11日下午,王季范在北京病逝,享年88岁,毛泽东闻讯后非常悲痛,他敬献了一个花圈,花圈的飘带上写着“九哥千古/毛泽东敬挽。”

  

  据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那一整天,毛主席都神情黯然,在毛主席的成长道路上,王季范给了他很多次帮助和指导,正因为如此,他才会发出那句感叹:“没有九哥,就没有我的今天!”

上一篇:南宁名校最多的城区,2023学区划分终于出炉
下一篇:七月线下夏令营陆续启动,你准备好了吗?

最近更新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