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N”让区域教研活起来

栏目:教育教学  时间:2023-07-11
手机版

  国家、省、市、县、校五级教研体系为保障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五级教研体系中,龙头在省、重点在市、核心在县、关键在校。省级教研机构在发挥省域教研引领职能的同时,要下移教研重心,使教研工作覆盖每一所学校特别是偏远地区和乡村学校。吉林省教育学院通过建立教研员定点联系学校制度,疏通教研政策、信息、资源的上下联动通道,集聚优质教研资源,以“教研小分队”的形式让“教研下乡”,通过“1+N”教研模式将教研春风送到乡村学校,保持区域教研生态这池活水四通八达、奔流不息。

  “1+N”教研模式中的“1”是指一名省级教研员,“N”是指由多名省、市、县教研员及一线学科名师组成的“教研帮帮团”,通过确定一名省级教研员负责定点联系1—2所乡村学校(点校),我们将其称为定点联系员,由定点联系员针对“点校”在学校改革、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教师发展等方面的现状,梳理“点校”的困惑与难题,厘清实际需求,拟定需求清单,并提交所在省级教研部门,由部门负责人统筹协调,按“点校”需求清单备货,从“N”中选择“点校”急需学科的“教研帮帮团”,以“点校”为基地联合县域内其他学校开展教研活动。

  这种灵活、开放、协同、联动的教研模式,基于不变的“1”同多变的“N”组合,以补短板增实效为原则,不仅为乡村学校校本教研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专业指导,使教研工作真正根植于学校、服务于教师、服务于教学改革和质量提升,还盘活了教研资源,调动了教研员与教师工作积极性。

  “1+N”教研模式用“抱团”发展的方式带动区域教师专业成长,其运行的灵活性、针对性、在地化特点,用局部改革推动整体发展,使区域教研“活”起来。

  人员组合的灵活性。“1+N”教研模式在固定的“定点联系员”的联系、联络、协调下,根据“点校”现实需求,再结合区域内教研现状,不必受省、市、县三级教研需要统一行动的限制,可以直达学校开展教研活动,由此提高了教研工作效率。

  指导内容的针对性。每次教研活动因需而动、因需而研。以落实新课程、新课标为主题的课例研讨为例,通常以“点校”作为主会场,同时选择域内3—4所学校作为分会场,有大学区或联盟校一并参与,在主会场举行开幕式,同步在线转播到其他分会场,每个分会场承办2—3门学科公开课,授课教师来自大学区或联盟校内相应学科教师。授课教师进行说课,梳理自己的课堂设计思路,听课教师进行评课,各学科省教研员对授课教师进行指导,既对教师日常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困惑给予专业解答,又对其课堂教学特色及不足进行梳理总结,这种有针对性的指导,让教师在交流、探讨、反思、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服务空间的在地化。教研必须依据区域实际情况提供服务,为区域教师所接受。“教研下乡”可降低乡村教师外出学习的时间与经济成本,是乡村教师较为欢迎的学习方式。通过调研发现,有的乡村教师工作了一辈子也没见过省市教研员,更不要说面对面的个性化指导。“1+N”教研模式借助“点校”这个“教研毛细血管”,将研培工作的新鲜血液输送到边远乡村学校,打通研培工作的“最后一公里”,把新课标的理念与方法送到基层学校,同时引领教研员到学校去、到课堂中,打造学科教研与育人综合实践的根据地,架设起教研员与一线教师研培互促的桥梁。

  “1+N”教研模式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定点联系员”每月至少参加1次“点校”对应学科的教研活动,全面了解学校对应学科教研工作进展;每学期完成“点校”对应学科教师4次以上听评课任务,帮助教师规划职业生涯;每学期至少对“点校”进行两次备课和上课指导、布置和批改作业指导,抓实“点校”的教学过程管理;组织“点校”开展课题研究,每学年至少组织两次“微课题研究”。“定点联系员”扎根“点校”,通过教学调研、听评课、微讲座等形式,一方面自上而下对新课标进行解读引领,发挥“桥梁”作用;另一方面一线学科教师通过自下而上实践新课程、落实新课标、上出新课堂,促进教学改革点上深化、面上推广,教研员与教师双方共研共进、互学互鉴、齐心齐声,彼此促进各自的专业成长,为区域教育发展蓄力续航。

  (作者系吉林省教育学院初中教研培训部主任)

  《中国教师报》2023年07月05日第15版

  作者:张 岩

  举报/反馈

上一篇:八上语文第11课《答谢中书书》精品实用高效教学设计
下一篇:大学参加哪些社团比较锻炼人?

最近更新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