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服输的林徽因,与她的一双北大儿女

栏目:教育教学  时间:2023-07-13
手机版

  原标题:不服输的林徽因,与她的一双北大儿女

  她是被低估的好母亲,用自身的言传、身教、境教引导和引领,让孩子们汲取力量,熠熠闪烁。

  ——新东方码字仔X号说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四月天刚过,我们不禁想起金岳霖和邓以蜇写林徽因的这句。它的确符合大多数人对林徽因的印象:

  清瘦的身形、美丽的面容、 温润的气质,林徽因总被视为一位忘我的学者、多才的诗人。

  或许少有人知晓,林徽因也是一位温柔有智慧的母亲, 在她的教育下,一子一女都卓有成就:

  女儿梁再冰考上北京大学西语系,作为新华社驻外记者工作多年;

  儿子梁从诫考上北京大学历史系,投身文物保护领域,还创立了中国第一家全民办环保组织“自然之友”。

  林徽因对子女的教育,究竟有何独到之处,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01

  没有将原生家庭的阴影

  带给下一代

  林徽因的父母感情不睦,父亲缺位、母亲暴躁易怒,她的童年就在后院的冷僻与敏感的关系中度过。

  一面承担着照顾弟弟妹妹们的职责,另一方面又深深苦于“我自己的妈妈将我赶进地狱”。

  为痛苦敏感的童年所困的林徽因,将自己的爱全部倾注于孩子们身上,哪怕占用了她宝贵的时间,依然努力让孩子们拥有幸福的童年。

  她对孩子的爱,热烈、诚挚。在儿子梁从诫出生后,林徽因写下那首著名的诗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对于女儿,不同于那个年代觉得女儿不过相夫教子的传统思想,她也是满怀期望:

  “别因为自己是女人,就禁锢了双脚。真正长存于世的美,从来不止于皮囊,更是一个女人身上散发出来的独立和智慧。”

  

  虽忙于研究,林徽因和很多母亲一样,对孩子倾尽心力,悉心照顾。

  在孩子年纪小身体弱的时候,林徽因就拿着小茶壶一点一滴地喂,彻夜坐在床边陪伴直到天明。

  孩子们在北平东城北总布胡同中的一座四合院长大, 她会在树影摇曳的院子里,握着孩子的手学写字,会给女儿亲手制作布娃娃。

  

  面对爱看书的女儿,林徽因非常支持,但她也会担心女儿用眼过度,损害视力健康。

  于是, 她亲手画了可爱的漫画形象,以戴眼镜的袋鼠提醒女儿要注意读书的距离。

  

  来源:《梁思成林徽因影像与手稿珍集》

  所以哪怕她也会抱怨家务事浪费了她宝贵的时间,但 在儿女们心中,她依然是 “一个温柔的妈妈”。

  02

  求知、开拓视野的言传身教

  对一双儿女来说,林徽因是他们的慈母,更是他们的良师益友。

  林徽因16岁随父林长民游学欧洲时,父亲给出了三条建议:

  “第一,要增长见识;第二,要学习领悟父辈的胸怀和格局;第三,要扩大眼光,养成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

  她将这三句期许谨记心中,传递给自己的子女。

  所以她总会带着孩子们读书,在孩子们的回忆中,林徽因很擅长朗诵,《唐雎不辱使命》的古文,在她口中变成了绘声绘色的故事,听来好似一场电影。

  她给孩子们字字句句地读诗,读她自己朗朗上口音韵圆转的诗歌,也讲读古诗词,让孩子和自己一起读屠格涅夫的《猎人日记》……

  如此这般,来逐渐引导孩子,陶冶孩子们的心灵。梁再冰和梁从诫的眼界和格局,乃至读书习惯,也自小就卓越出群。

  

  林徽因在病中陪伴子女读书

  除了日常读书,因为 林徽因是母亲,但也是研究员,是对自己的学术生涯和事业有着极高追求的一名学者,所以家中还有非常积极的学术氛围。

  女儿梁再冰回忆家中始终不曾断绝的交流讨论,记起的不是往来有多少名流,而是母亲在讨论会上滔滔不绝、熠熠发光, 在她心中种下了求知好学的种子。

  值得一提的是,林徽因需要在外考察,不能时刻陪伴在孩子身边, 但她还会以自己的方式带孩子增长见识、开阔眼界。

  1937年夏天,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离家外出考察佛光寺。

  林徽因特地在考察的途中给留在家的女儿写了一封信,告诉女儿自己此行的行程。

  

  林徽因致女儿信的手稿

  一条条地给女儿讲解自己最近的所行所见,为了孩子更好地理解,她还在信件后附上了插图。

  插图上还特意在雁门关的旁边,以小字注出“叫二哥给你讲讲雁门关杨六郎的事”。

  林徽因致女儿信的插图

  因而,在孩子们看来, “妈妈(林徽因)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导师和最贴心的朋友。”

  林徽因与子女

  03

  言传不如身教

  身教不如境教

  林徽因对子女重要的影响,不止是求知、见识面、开阔视野的引导,更是精神的引领。 其中最能影响一双子女的, 是她在艰辛的生活里的韧性。

  在西南的日子里,林徽因旧疾发作,卧床不起,家庭的财政境况也进一步陷入了困顿。

  贫病交加的情况下,更令人悲痛的事情发生了——所有古建筑调查的原始资料全部被大水吞没。

  林徽因痛哭了一场,但并没有被绝境打倒,彼时深受肺病折磨的她, 依旧挺着决心,半坐在床上,翻阅“二十四史”和各种资料典籍,为《图像中国建筑史》的书稿做补充、修改、润色文字。

  在学术研究上失去了最重要的“积蓄”的林徽因,在物质生活上也并不好过,全家只能居住在一间半小屋里。

  但这个“鸽子笼一般的小黑屋”,林徽因却将它改造成为孩子们的乐园:

  在墙上做个小书架,下设台桌和坐凳。破旧不堪的门也被重新设计改造得漂漂亮亮,门上还挂上了小花环。 曾经破烂不堪的小屋挣脱了泥泞,重新变成了孩子们舒心的家园。

  林徽因与女儿在昆明住处

  这段时间里,不论生活如何艰难,留给孩子们的只有童年的喜悦。

  女儿梁再冰每天都在当地疯玩,回家后林徽因已经做好了美味的晚饭,觉得这也好吃,那也好吃, 每一天的日记结尾都是 “今天快活极了”。

  多年后梁再冰回忆起妈妈,笔触间依然满是倾佩:

  “我不知道她是怎么弄得,我们当时的屋子很破,她每天就大把大把的野花往家里花瓶里放,整个屋子特别温馨,可爱。 她就是这样,只要有一点机会,就要把自己搞得像模像样。”

  所以我们看到女儿梁再冰 在文章里写,“ 母亲教会我们勇敢,教会我们乐观”,在女儿的身上看到:

  北大毕业后到新华社工作的她,从做职业记者,后又被派驻到英国、澳大利亚和香港, 坚持在辛苦的驻外记者工作岗位多年,直到1991年退休。

  儿子梁从诫在当了4年的历史老师后, 因时局被下放到江西农村劳动改造,这段经历没有打垮他,反而促进他创办《百科知识》杂志,开始关注环境问题;

  领导创建了中国第一家完全民办环境保护组织“自然之友”,为挽救万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而奔走呼号。

  生活突变下沉,林徽因却用自身的行动向孩子们传递着傲然而立的精神,在绝境中展现出勇气与信念,默默无声地鼓舞着儿女们。

  这些年来,在世人眼中,她是被误读最多的民国才女;

  是参与设计国徽的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家,是抢救濒临停业的景泰蓝工艺的清华大学教授;

  在“摘除一个肾、肺病咳血”的情况下,设计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底座的符文雕饰。

  但与此同时, 她更是被低估的好母亲。

  在繁忙的研究工作之余,给予孩子充足的关爱和陪伴;通过亲子共读、书信分享见闻、言传身教等,让孩子长见识、见世面、开阔视野;以及更重要的,面对困境时坚韧不拔的韧性;

  这些对孩子的引导和引领,是孩子们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让孩子们得以汲取力量,熠熠闪烁。

  参考资料:

  1.GQ报道:梁再冰口述、于葵整理《回忆我的父亲母亲——梁思成林徽因》

  2. 《回忆我的母亲林徽因》,梁从诫撰

  3. 《林徽因传》,张清平著

  4. 《中国建筑之魂》,费慰梅著

  每日互动

  你如何看待林徽因对子女的教育?

  大家可以在评论区分享下~

  面对小朋友,新东方有编程、美术、机器人、科学等素质课程,也有口才、写字、脑力、故事表演等素养课程,还有游学营地喔;

  面对 高中生、大学生,有留学咨询、出国考试、大学四六级、考研、专升本、成人英语;

  反正,我们提供 全程体系化教育教学解决方案,只要是你想学的,我们都有(嘻~)

  有需要欢迎 ,将有专人和您联系解答~

  //

  更多好看的

  中国最有风骨的大学,是它。

  老师沉浸式批改期末试卷,网友:主打一个全都写了,但全都不对,哈哈哈哈

  六集狂揽9.1分,这部华语顶流开场就惊艳到我

  你 “在看”我吗?

  责任编辑:

上一篇:温州一高中暑假组织学生补课被举报,举报的家长惨遭人肉、谩骂
下一篇:@北宅街道的乡亲:明天六医专家,入村送健康了!

最近更新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