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双胞胎学霸,分别被清、北录取,说,“这件事要拒绝!”
不管学生处于什么阶段,数学科目的学习对学生来说,都很重要,特别是在大型考试中,数学是唯一能拉开较大分数的科目。
说到数学,学生对它的意见也是各不相同,有十分热爱,就有人非常讨厌数学,就是这两种极端的现象,造就了现在的数学。
大家对数学的印象,都很抽象,以为数学的学习,和自己的生活没有关联,其实,数学的应用在生活中,很常见。比如像平时接触的房屋设计,各种图形的摆放空间,日常家庭开销,孩子日常生活的活动,这些都是离不开数学,可以说生活处处都有数学的存在。
就像是毕达哥拉斯曾经说的那句话:数学现在正在支配着宇宙。除了他之外,著名企业家马云,也曾说过,阿里曾经重点投资的学科就是数学,大家可能觉得马云是因为自己数学成绩很好,才如此重视数学。
其实不是,马云数学成绩并不好,但在创业过程中,他却深知数学的重要性,所以才会对这门学科如此重视,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数学好将会成为更大竞争力,这也就是为什么保送进清北的都是竞赛、奥数出身的。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这两位同学,出自同一个家庭,还是一对双胞胎,在20年的高考中取到了很好的成绩,一个收到了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另一个收到了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一时羡煞旁人。
这两个孩子中,哥哥叫赵稞,弟弟叫赵棣。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个家庭和这两个孩子的生活与学习吧。
当赵稞、赵棣收到通知书时,最开心的反倒是他们的父亲赵忠其,一边说着:真好真好,一边流下了开心的泪水。
赵忠其在两个儿子小的时候,就常常对他们说,"大山里的孩子,只有努力学习才是最好的出路。"赵稞、赵棣从小就把这些话牢牢记在心里,一心想通过学习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赵忠其对于两个儿子的教育,也很有自己的一套,他说,"我的文化不高,可能在学习上辅导不了孩子们,但是我想着有时间就去陪着他们,一方面让孩子可以感受父爱,还可以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小学一年级起,赵忠其就经常陪着两个孩子学习、体育锻炼,甚至到了假期和周末的时候,会专程来到学校的陪伴孩子,这么些年来几乎从未间断过。
在两个孩子的眼中,父亲给他们留在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以身作则",孩子们说,"父亲从小就教我们明辨是非,做正确的事。"
在老师的眼中,赵忠其是难得一见的"父亲",他将陪伴孩子这件事视为最重要的事情,每个周末他都会从乡下赶到县城,在校园里与孩子们谈心和带来营养品。有时在一些极端天气下无法来到学校,便拜托让老师发来了孩子们的视频,才安心。
兄弟俩的家距离张家界核心景区大约20公里,张家界大峡谷只相距三四公里,但赵稞、赵棣都一直忙着学习,别说外地的景区的,就连家门口的都没有去过。兄弟俩去过最远的城市就是常德和长沙,还都是因为参加考试。
哥哥说,"我们也很向往外面的大千世界,也想看看别人口中的诗和远方,我们觉得只要努力,命运终究会改变,总有一天我们也可以到达。"
虽然兄弟俩从小就是别人眼中的"学霸",但是在压力慢慢的高中阶段也多次出现"状况"。弟弟赵棣说,"关于高考,我和哥哥都曾经多次气馁和灰心,因为考试的成绩不尽人意!"
好在两兄弟通过一些小的策略及时补救,就是互相作为老师讲解知识点,直到对方可以听懂,这样通过把知识转成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不仅可以帮助自己快速理解,还可以让听的人有了新的角度去理解知识点,可谓是一举好几的。
谈到学习,哥哥赵稞说,"我们有一个小优势,就是我和弟弟在同一所学习念同一年级,所学的知识都是一样的,就可以经常沟通交流,彼此促进彼此的学习,这样效果和效率都不错。"
"注意,你是不是最近有压力了,感觉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了?"、"最近,你要注意学习的方法了,不能一味的刷题了!"、"最近你的英语成绩有点下滑,我们一起看看什么原因吧?"... ...,这样的互动和对话经常发生在两兄弟之间,遇到一些情况时,不但会第一时间安慰鼓励对方,还会一起想解决方案,鞭策彼此进步。
在兄弟俩收到清华、北大的录取通知书后,很多人问他们的学习秘诀是什么?
兄弟俩异口同声的说了6个字,那就是"远离电子设备"!"不玩手机、不玩游戏,这是铁律!"赵稞分享学习秘诀时说到。
现在很多的孩子成绩不好并不是因为智商不够,也不是因为不爱学习,而是被一些"娱乐性质"的东西把目光吸引去了。让孩子远离电子设备,是学习成绩提升的前提之一。那么怎么才能让孩子们远离电子设备呢?
1. 家长以身作则
很多家长回到家不是刷手机就是看ipad,孩子看了之后自然会效仿。父母是孩子生活中的榜样,只有家长以身作则,比如回家和孩子们一起看书、写作业等,久而久之孩子们也能从学习中感受到乐趣,进而自觉的远离电子产品了。限制看电子产品时间
2. 建立契约
和孩子之间建立一个契约,比如每天只能用多长时间的电子产品,看然后严格按照这个规定督促孩子执行。因为孩子是不懂得节制的,家长要采取一些孩子也认同的方式来督促孩子们远离电子产品。
除了远离电子产品之外,赵棣说,"上课一定要认真听讲,做错题集至关重要翻看错题本比翻练习册更快,效率更高。"
在提起孩子们的成绩时,兄弟俩的父亲说,"现在取得的成绩只是代表以前,到了大学新的挑战才刚刚开始!来自农村的孩子,和别人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要更努力才可以!"
一个国家的强大,离不开青年人的强大;而青年人要强大,就必须学好数学,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
杨振宁不仅是个伟大的物理学家,同时也是个厉害的数学家。他的杨-巴斯克方程,对现在科研拥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有人问杨振宁:“中国如何才能再出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才?”杨老回答:“快了,就快了!”
为何这么说,因为自西方科学传到中国以来,中国就已经建立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教育方法。
当年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等大科学家,可都是咱们中国自己培养的。
也就是说,我们无需过分崇拜外国的教育,我们中国就很行。
对此,杨振宁曾经提过一个有名的教育家——刘薰宇。
1983年,杨振宁向中学生介绍自己的学习过程时曾说:
“有一位刘薰宇先生,他是位数学家,写过许多通俗易懂和极其有趣的数学方面的文章。
我记得,我读了他写的关于一个智力测验的文章,才知道排列和奇偶排列这些极为重要的数学概念。”
能得到世界最顶级科学家的首肯,刘薰宇到底厉害在哪儿?实际就在他所撰写的三本数学启蒙书籍——《刘薰宇数学三书》
世界知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说:"我也认为数学很枯燥,但一看到刘薰宇的数学书,我就很惊讶。你还能这样学数学?"
杨振宁是继牛顿和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能认可的数学老师刘薰宇是不会错的。
与华罗庚、陈景润等数学家相比,刘薰宇并不出名,因为他的努力主要是在教授数学和编写中小学教科书。数学家谷超豪曾经也深受这本书的影响,从而成为著名的数学家。
刘薰宇写过很多通俗易懂且极其有趣的数学文章,尤其是关于智力测试的文章,让人眼前一新。刘薰宇有很多书,但真正好评如潮的只有这三本,深受中小学生热爱。
这便是著名数学教育家刘薰宇的《给孩子的数学三书》。
书里写道,孩子学习数学 如果仅仅只是停留在会做题的层面,也实在是对数学太过“大材小用”,着实可惜,用 图解法直接来解决算术问题,这不但便于观察和思索,而且还可使算术更贴近实际~
对于加减乘除,书里展示的也是图解法,比如加减法:
这是一本知识点丰富全面、故事导入性极强的“幽默文学性”数学书
书中并不刻意去介绍数学的公式及理论,而是循序渐进,采用文学性的方式,晓之以理并动之以情,将算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术学科展示在孩子们面前。
在讲解知识点的时候,作者使用了“恨点不到头”、“堆罗汉”、“八仙过海”、“韩信点兵”等标题,充分地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以及对于问题探索的好奇心。
本书采用双色印刷、印刷更精美,图文并茂,在内文排版上也极具审美,合理的字间距在保护孩子视力的同时还能提升孩子的阅读体验、增加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每册书中都搭配了函数图像、表格、抛物线等图像;让孩子阅读同时,提高艺术素养,奠定良好的审美意趣。
书里的数学如此有趣味,家长还需要担心孩子对数学没有兴趣吗?
现在特惠三本仅售99元,点击下方商品卡即可购买正版书籍:
道RR 全3册原来数学可以这样学给孩子的数学三书马先生谈数学小店¥99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举报/反馈
上一篇:3个师范类专业很“吃香”,中小学需求量大,想报考的享福了!
下一篇:女子请婚假后被辞退,老板言辞激烈:提及产假,干脆解雇!
最近更新教育教学
- 济南将碎片化经验总结提升,创新推出五项地方标准 让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有“标准”可
- 拓斯达:三季度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7.39%,盈利能力持续提升
- “亚运薪火”与“宸星星火”同频共振 中学运动会迎来亚运冠军
- 多地清退编外人员,他们的“编外困局”:有人没资格报考所在岗位,有人因编外经历失去
- 民航局发布《活体动物航空运输工作指南》
- 合肥市淮河路第三小学教育集团映月校区:借数字应用于课堂 创智慧引领于教学
- 促进家校共育 巴蜀蓝湖郡小学开展家校共话成长系列活动
- 云南电网公司充分发挥公司律师四个作用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
- 汇聚邻里 共筑幸福丨合肥万科物业2023“朴里节”圆满落幕!
- 中拉跨越大洋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 广东报名自考有什么条件?
- 山东东营:文明宣讲进乡村 勤俭节约树新风
- 初中女生体测时突然心脏骤停……心肺复苏+AED“救了命”!
- 李刚,进京任职
- 1-9月海口港海关共受理“加工增值”试点扩区企业内销报关单404票 合计货值1.
- 重逢雁栖湖畔,国科大校友回家啦!
- 好水才能养好蟹
- 这种“鱼骨线”能变道吗?答案是……
- 今年上半年全球手机CIS传感器出货量20亿:同比下降14%
- 撑一支长蒿,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 自考相对容易专业都有哪些?
- 远程“扶智”让优质教育资源“动”起来
- 黄喜灿:能被瓜迪奥拉称赞非常荣幸,新绰号可以向大家多宣传韩国
- AI赋能教育智变
- 同题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