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三问,问出教学本真

栏目:教育教学  时间:2023-08-04
手机版

  

  看点 一节好课应该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没有固定答案,但优秀教师的教学模式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参考。河南省南阳市实验学校彭红老师,就从实现学生思维增量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三个课堂问题,把概括的课堂标准和具体的教学联系到了一起。

  本文转载自:中国教师报

  文丨彭红 编丨May

  如果教师不能真正理解教材,读懂学情,课堂就可能出现目标泛化、模糊,教学内容一锅粥的现象。

  一节课究竟如何才能做到扎实、高效,实现学生思维的增量?我们不妨思考如下“三个问题”。

  

  

  这节课想让学生学到什么?

  每节课的基础性目标、关键性目标都需要教师心中有数。

  教师只有走进教材细品细研、走进学生了解学情,才能够制定适合的教学目标。

  比如,1—6年级都涉及“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这个目标在不同学段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第一学段是“学习用”,第二学段是“用”,第三学段是“熟练用”。一、二年级是学习,从三年级开始,朗读成了阅读的手段,学生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去感悟文字情感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第三学段要求“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不同的文本表达方法不一样,即便是同一个文本也存在不同的表达方法。教师究竟要引导学生领悟何种表达方法?这就需要注意各年级的不同要求。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要求“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第六单元要求“初步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第七单元要求“初步体会课文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要求“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第五单元要求“了解写人的基本方法”,第七单元“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效果”,第八单元“感受风趣的语言”;

  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了解文章是怎么点面结合写场面的”,第五单元“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第四单元“体会外貌、神态描写刻画人物品质”,第五单元体会“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

  当教师明确了阶段目标和单元目标,每节课就不必面面俱到,抓住关键的表达方法作为目标即可。

  

  这节课教什么?

  “教什么”就是教学内容。

  课堂上我们有时候会看到教师的满堂灌现象,灌得多了,学生就会没有兴趣。

  一节课究竟要教什么内容?要围绕“关键性目标”进行选择,对教材我们可以有取舍,可以有二次开发,也可以有拓展。

  比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桥》时,把阅读的关键性目标定为课后第4题“体会悬念的好处”,那么在选择内容时,就选择文章结尾两段,让学生谈“揭示两个人的父子关系是放在结尾好还是放在中间好”。

  由这一内容带出文中相关内容,然后出示一篇“设置悬念”的文章,让学生通过两篇文章的阅读找出共性,感受这种写法的好处。

  当课堂上所有教学内容都为设定的目标服务时,教学目标就会更精准,“一课一得”的课堂自然会让学生学得更扎实,印象更深刻。

  

  这节课学生学会了吗?

  学生到底学会了什么?要看学生本节课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看有无发展。

  学生的发展离不开教师引导,但关键是让学生自主获得学习经验。

  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知识、能力、方法时,才意味着学生真正学会了。

  所以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找准教学的起点,确认教学的终点。

  任何一节课都不可能从零开始,教师要针对学情来确定学习目标,精选学习内容,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和潜力。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吴忠豪说,就语文课来说,如果学课文前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总量是1,那么这节课结束,知识和能力的总量应该是1+X,这个1+X就是这节课的价值。

  这需要我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检测来发现。

  作者 | 彭红 河南省南阳市实验学校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

上一篇:安徽理工类投档线排名:浙江大学未进前十,东北师大仅525分
下一篇:燃!暑托班里花式带娃,激发科创梦想

最近更新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