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孙其信在2023年新教工入职培训开班仪式上的讲话

栏目:教育教学  时间:2023-09-15
手机版

  感悟百年校史 赓续奉献精神

  以奋斗姿态履行好新时代立德树人使命

  ——在2023年新教工入职培训开班仪式上的讲话

  校长 孙其信

  (2023年9月4日)

  各位老师: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学校向今年入职的310名教职工加入中国农业大学这个大家庭表示最热烈的欢迎。今天是我第四次在新教工岗前培训上致辞,很高兴和大家做一些交流。

  一、中国农业大学是一所值得尊重和奉献的学校

  在座的各位新同事中,有一部分曾经在中国农业大学学习过,对学校有些感受。有些同志们没有在学校学习和工作的经历。因此,来到中国农业大学,想必是慕名而来。刚才隋熠处长把学校历史给大家做了一个简要回顾,我觉得,同志们来到这所学校,就要融入这所大学的文化和传统。为什么我的第一句话是欢迎大家加入这个大家庭,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使命、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担当、共同的责任。所以我们是一家人。只有一家人的情怀才能凝聚力量,共同为学校高质量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我是在学校完成了研究生阶段的教育,从1982年到今天已经41年了。我对这所学校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2017年,党中央决定让我回到学校任职后,我觉得自己要更加担当作为,履行好作为校长的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我对学校的感情,一方面是因为学校培养了我,另一方面就是在学校工作40余年间,我体会到学校处处散发的那种奉献、创新、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和优秀文化。所以,中国农业大学是一所值得奉献、尊重甚至仰望的一所大学。

  首先,中国农业大学为中国现代高等农业教育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人类社会演进的几千年历史进程中,留下来的公共机构只有教育机构和宗教机构,它们能够伴随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正是因其特定的社会功能。上千年来,宗教作为一种信仰在一代代中不断传承。教育则作为人类社会进步的发动机,在社会变革中保留下来。一所大学对社会的价值,就是看其对促进社会进步、推进区域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福祉的价值和功能。作为一所诞生于中华民族危难之际,历经118年发展的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在近代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国家每个时期的农业发展、社会进步、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都留下了不可抹去的历史轨迹。可以说,中国农业大学是一所有历史、有文化、有底蕴的高等学府。与欧洲现代教育上千年的历史相比,我国现代教育仅有100余年的发展历史,很多学科都借鉴了西方的模式。学校是中国高等农林教育的起源地,为我国农业学科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因此,这所学校对新中国完善农业高等教育体系,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具有历史性的贡献。

  其次,中国农业大学扛起了国家每一历史阶段的重大发展任务。学校的校训是“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自建校以来,始终把国家的使命当成学校的使命。抗美援朝期间,美国发动了细菌战,当时植保学院的裘维蕃院士作为调查组成员,负责分析从朝鲜战场和东北地区收集的病菌材料,找到了美国发动细菌战的确凿证据,这是国家的使命,也是一代农大人的历史使命。1973年,全国人民吃不饱肚子的时代,在周总理的亲自过问下,学校开展黄淮海盐碱地治理大会战。历经20年,解决了以河北曲周为核心区的盐碱地治理问题,粮食产量从每亩不到100公斤,提高到400公斤。80年代,在河北吴桥实现了小麦、玉米两季高产,创造了北方第一个“吨粮田”。华北平原盐碱地治理和中低产田改造,实现了粮食产能大幅增长,到90年代,中国沿袭几千年的“南粮北运”转变为“北粮南运”的粮食格局。中国农业大学值得尊重,正是因其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建校以来,学校共有30多万毕业生,在祖国各地履行着每一代人的使命担当。前年,我到新疆阿克苏调研,推进学校对口支援新疆塔里木大学工作,遇到了一位校友。她是山东人,当时作为援疆毕业生来到阿克苏,从事基层工作。我在机场跟她见了半个小时,对她的精神面貌感到非常敬佩,而且她还把父母动员到阿克苏生活。这也许是一个很小的故事,但却体现出农大学子的担当和奉献。同志们来到这所学校,要爱国、爱校、爱家。我希望,通过对这所大学逐步了解,同志们能够尊重学校的历史,尊重学校的奉献,尊重学校的精神,进而热爱这所学校,真心为学校取得的任何进步感到由衷的高兴。

  二、新时代学校的责任和使命

  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我们这一代人应当为实现国家创新发展贡献智慧和才能。今年是改革开放45周年,在座的同志们对改革开放前20年可能没有太多感受。我认为,中国已经进入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时代,是从改革开放后以跟踪式的技术创新跨越到以自主创新为驱动的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为什么要从技术跟踪式的科技创新转向为自主创新呢?我想有三点原因:

  第一,中国已经具有转向自主创新的基础。经过几十年不断向世界学习,通过推进国际开放合作,引进、消化、吸收,中国已掌握了一般领域的所有国际先进技术。中国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是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制造业国家,这些成绩的取得正是得益于改革开放40余年来的对外开放,推动中国的技术创新水平与世界发达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因此,在常规技术方面,中国与国际上没有区别,甚至超越国际水平。

  第二,当今国际发展格局亟需中国探索科技创新发展新路径。面对当今的国际发展格局,延续原有的以技术的引进跟踪来实现技术升级的道路是行不通的。2000年,中国加入WTO后,经济一路高歌猛进,技术发展一路迅猛,这引起西方国家的警惕和恐惧。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始对中国进行遏制、封锁、打压。因此,依靠过去的发展路径,通过技术的引进模仿、跟踪是不可行的。在农业领域,目前转基因技术的所有核心技术都是西方的。改革开放45年,我们通过向国外学习,掌握了世界已经有的技术。新一代基因工程技术是基因编辑,长期以来被西方国家垄断。两年前,学校赖锦盛教授自主研发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基因编辑器,打破了美国的垄断。因此,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必须转变原有的以技术的引进、消化、跟踪的发展路径。

  第三,中国已经步入必须依靠不断创新才能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历史阶段。如今,我们进入了技术升级迭代的关键时期。最近,华为公司正式公开发售Mate60手机,美国的打压封锁造就了华为的新突破。放在10年前,可能西方还允许中国大量引进芯片制造技术,升级中国芯片制造能力。但是,当前世界形势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现在,中国在新能源领域实现了新的突破,中国新能源汽车一跃成为世界的生产大国、出口大国。当前,中国每年生产的汽车总量超越日本。可以说,中国汽车的新能源赛道,可能走出一条中国自主创新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于农业来说,虽然受制于西方技术的约束不如工业领域显著,但在一些重要领域也深受西方国家潜在技术封锁的巨大风险。农机装备方面,大马力的拖拉机都需要进口。以人工智能为核心技术的智慧农业方面,我国传感器的灵敏度与世界还存在差距。种子领域,中国是世界肉鸡生产第一大国,在肉鸡中,白羽肉鸡的产能最高,饲料利用率最高。几十年来,我国白羽肉鸡的祖代种源和曾祖代种源完全依赖进口。去年,3个白羽肉鸡新品种通过了农业农村部审定,这打破了国外对白羽肉鸡种源的长期垄断,也预示着我国终于有了自主培育的白羽肉鸡品种,但目前市场占有率还不到20%,80%的市场还要依赖进口。可见,从农业关键领域来看,如果没有自主技术的创新,是不能突破当下世界发展新格局。所以我认为,各位应担当起从技术跟踪模仿式的创新,转向真正以科学的新发现带动技术的新突破,实现经济社会新发展的时代使命。

  三、勇担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农业强国责任

  借此机会,我给同志们提出五点希望:

  一要践行立德树人。进入大学,你们既是科技人员,更是一名人民教师。无论是专任教师岗位,行政管理岗位,还是辅导员岗位,都要履行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具有引领示范作用以及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我们一定要坚守立德树人这一教师的根本宗旨。

  二要坚定创新自信。自信,就是对自己,对未来,对国家,对学校要有信心。近期,中国科学界不断涌现出一批原始创新成果。也有报道说,中国的自然科学论文贡献度超越美国,居世界第一。我觉得还是要客观看这些数据,论文数量并不能完全代表国家科学创新的水平和能力,但毋庸置疑,近些年,中国在自然科学基础研究方面,不断产出自主创新成果,当前世界顶级刊物的每一期几乎都有中国的科技成果。最近一期的《Nature》《Science》《Cell》都有中国人自主完成的科研成果。9月1日,《Science》在线发表了一篇中国科学院的文章,探讨了“我们人类的祖先是不是曾经灭亡过”这一问题。研究发现,人类祖先曾在90多万年前迎来“至暗时刻”。距今93万年前,人类祖先由于早、中更新世过渡期的气候剧烈变化,在短期内丧失了约98.7%的成员个体,经历严重的群体瓶颈,在长达11.7万年的时间里平均成年个体数仅剩约1300人。最近,《Cell》发表了来自南京农业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两篇自然科学领域的文章。籼稻和粳稻两个水稻亚种存在杂种不育问题,南京农业大学的万建民院士带领团队发现,“毒药”和“解药”两个基因的互作系统,导致两个水稻亚种间杂种不育。另一篇文章揭示了西藏神秘的藻苔属面临气候变化时的适应性演化。可见,经过改革开放以来45年的积累,中国人有足够的聪明才智,足够的创新自信,能够在未来世界科技发展中,产出中国人自己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三要坚守创新使命。新时代必须要依靠创新,我们拥有创新能力,就要履行好新时代创新的伟大使命。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必须要依靠科技进步。当前,中国的玉米、大豆单产水平只有世界最高水平的60%和50%,这导致我国每年要进口2000万吨玉米,9000万吨大豆。最近,学校谯仕彦院士团队发明了低蛋白日粮技术,将合成氨基酸添加到猪饲料中,减少大豆使用量。这项技术一旦推广,每年能节省1600万吨大豆。这就是我们这一代科学家和教授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当履行的创新使命。

  四要坚持科学精神。创新是一个科学的事业,是一个追求自然规律的伟大使命。我们必须要老老实实地坚守科学精神,才能更好履行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

  五要弘扬科学家奉献精神。老一代科学家坚韧不拔、勇于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不断奋进的精神力量。我的导师蔡旭院士是中国小麦杂交育种的开拓者。1946年,蔡旭院士从美国回国,在71岁高龄时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我有幸能够跟他学习两年半,学习期间,我觉得蔡旭老师带给我的是精神上的感染,比传授知识更加珍贵。他始终怀有强烈的爱国热情,1946年从美国回来的时候,六大箱行李中有三箱是种子。三箱共3000余份从世界各地收集的小麦种子资源,成为新中国小麦育种事业最大的物质资源,育种界、小麦界对蔡旭院士对中国小麦事业作出的重大贡献始终铭记在心。他去世前病重时期,1985年11月中旬,他从医院出来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下地看麦子。我还清晰记得,夏天收麦子时,70岁高龄的蔡旭老师拄着拐杖,跟在收麦子的机器后面盯着看,为的就是确保数据准确。因此,当看到老一辈科学家宝贵精神的时候,更应坚信我们这一代人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在一个技术发展迅猛的时代,在实现跟踪式创新转向自主创新的道路上,履行好时代使命。

  最后,祝愿同志们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提前祝大家教师节快乐!

  谢谢大家!

  供稿:党政办公室

  编辑:姜萍萍

  责编:武慧媛

  举报/反馈

上一篇:为深化中柬经贸合作搭建桥梁
下一篇:资源互联互通 安庆市实现全生命周期妇幼健康服务

最近更新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