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婷:以儿童为中心,解幼小衔接之困

栏目:教育教学  时间:2022-11-16
手机版

  ▌二、珍视心理健康在儿童发展中的价值,强调幼小衔接中的情绪情感准备

  幼小衔接工作的目的是帮助儿童做好入学准备,这种准备既包括知识技能的准备,也包括情感态度的准备。正如世界卫生组织在2006年发表的题为《促进心理健康:概念、证据和实践》的报告所言,儿童的学业能力与其情绪健康是整合在一起的。众多研究证明,在情感和态度上准备充分的儿童,具有更强的学习动机,在学校更少出现行为问题,也更容易在短期和长期的学业上取得成功。〔3〕

  然而在当前,相当一部分成人仍然将幼小衔接的关注点单一地落在孩子对小学语文、数学等知识和技能的准备上,却忽略了对孩子在幼小衔接阶段情感需求的回应和对孩子面对未来学习的积极、乐观、自信态度的培养。当前社会上非常普遍的“提前学”“超纲学”的现象就是反面例子:成人一味强调孩子在认知上的准备,提前教授小学的内容,布置小学式的作业,于是孩子因枯燥的学习形式和内容而对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活产生反感甚至感到恐惧,因无法完成高难度的学习任务而对未来的学习失去信心,家长和孩子情绪焦躁、关系紧张……负面情绪情感的积累,最终将导致孩子适应困难。

  我家孩子在澳大利亚上学前班的那一年里,经历了很多指向情感态度准备的活动。例如,学前班开学前,每个孩子都收到了一个社区发放的书包,书包上印着“我上小学了”的字样,里面还装着几本关于上小学的绘本,比如《小汤姆上学》《上学过马路怎么办》等。这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自豪感,也通过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绘本为孩子们提供了他们想要了解的关于上小学的信息。

  同时,学前班的每个孩子一入学,就会和一个小学高段的哥哥或姐姐结对,在学校每周的社会活动时间,他们便一起活动。在孩子们进入学前班的第100天,学校更是为他们举办了一场欢乐的“上学100天”派对,让他们用各种方式汇报和展示自己上学后在各方面取得的进步,从而帮助他们建立了面对小学生活的满满的自信与掌控感。这些做法与澳大利亚教育部门倡导的“幼小衔接中心理健康优先”的思路是一致的。

  的确,孩子若能建立对于小学生活的安全感、归属感和掌控感,便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入学这件事,从而顺利地融入小学生活。首先,这种安全感、归属感和掌控感需建立在孩子充分了解小学的基础上。为此,幼儿园方面可以组织孩子参观、访问小学,玩“我上小学了”的角色游戏,开展与小学有关的讨论活动等,以帮助孩子在进入小学前就对未来的小学生活有一定的认识;小学方面可以提前在学校环境中呈现新生的照片、名字、作品等具有身份认同意味的物品,在孩子们入学后帮助他们尽快熟悉学校各处的环境、将自己视作学校的一分子。

  其次,有研究者发现,“好朋友”是孩子对小学生活的安全感和归属感的重要来源,也是他们进入小学时最在意的因素之一。〔4〕如果孩子从幼儿园毕业时就知道在即将就读的小学中有哪些“老朋友”,那他对小学的陌生感会大大减少。如果孩子在进入小学后还能与一部分自幼儿园时期便熟识的老朋友一起活动,并能顺利地结交到一些新朋友,那么他面对小学生活会有更积极的情绪情感。

  再次,成人需帮助幼儿形成对小学和小学生活的积极印象,不可有意或无意地将小学生活“妖魔化”。国内有研究者发现,在幼小衔接阶段,孩子会担心自己到了小学之后“学不会”“做不好”“不懂规矩”“被罚站”“老师太凶”和“舍不得幼儿园的老师”等。〔5〕成人不但要注意不要将自己的焦虑传递给孩子,还要设法帮助孩子打消不必要的顾虑,让孩子知道上小学并不可怕,不是自由与快乐的终点,相反,上小学是为“能干”的“大孩子”所准备的一段全新的学习旅程。

  另外,对自我的掌控感能够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发展抗挫能力,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必须支持孩子获得对自我的掌控感。〔6〕在幼小衔接阶段,孩子面对充满未知的小学生活,会感到莫名的担忧,成人可以让孩子参与制订幼小衔接计划并进行自我评价,提出关于小学的疑问并自己寻找答案,给出一些选择项让孩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学习的内容和形式,这些做法能够帮助孩子看到自己的能力,也相信努力的意义。

  孩子进入小学后一定会不同程度地面对各种挑战甚至遭遇各种挫折:会遇到不会做的题目或常常出错,会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而感到很挫败,会因为教师的一些批评而感到难受……对此,成人能做的是教会孩子从积极的方面看问题,用幽默的方式来应对。“做题就像‘打怪’,难题就是‘大魔王’,攻克了‘大魔王’,我就能‘升级’了。”“比起那些一来就考得很好的同学,我有更大的上升空间。”“老师批评我代表关心我,希望我好。”若孩子能这样暗示自己,便能拥有“更强大的心脏”,在一定程度上将解决问题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上一篇:幼小衔接到底要不要做?怎么做?这是我见过最好的答案!
下一篇:在线教育那些事08:在线教育要怎么挣钱?

最近更新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