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令人崇敬的大编剧,纪念座谈会上,大家如是缅怀

栏目:教育教学  时间:2023-10-17
手机版

  原创 上海文联 上海文联

  前不久,由上海市文联主办,上海视协、上海评协承办,上海文学艺术院协办的“人生况味尽如剧——著名剧作家黄允纪念座谈会”在上海文艺会堂举行。为了更好地回顾和总结黄允同志的艺术成就,弘扬和发展她的创作精神,我们将部分与会领导、专家、艺术家及黄允生前好友的发言内容进行了整理汇编,在此与读者诸君分享。

  

  

  写老百姓爱看的故事

  黄允老师从事电视剧创作时已经47岁,这给我们很大的励志启示,人生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特别是有了人生经验和丰富情感,有了对社会、对人间的热爱,她才会创作出像《上海一家人》《离婚前后》《结婚一年间》这样非常优秀的电视剧,它们构成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电视剧乃至中国电视剧的一座座高峰,我想代表我们更多的后辈编剧向她致敬。

  《上海一家人》里的人物精彩纷呈,对话是最接地气、最生动朴实的,无论是知恩图报的若男,还是老实巴交的阿祥,每个人物都有血有肉、充满力量。黄允老师曾说,要找到上海人性格内在的东西,得花很大功夫。于是她深入弄堂,感受生活。她一以贯之的“要写老百姓爱看的故事”的观点,对我们也起到很大的鼓励作用。

  黄允老师说创作是一件长久的事,不仅是一种热爱、一种态度,而且是一生追求的目标。我很佩服她拥有持久旺盛的创作状态,因为她既有自己丰厚的生活经历,又有积极“下生活”的创作方法,才得以写出如此鲜活的情节和台词。

  黄允老师写的电视剧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它们就像一道道光照进你的生活,给我们平凡的日子以希望和温暖,这些戏就好像跟我们的生活长在一起。

  黄允老师曾说:“我敬畏我的笔,敬畏我所写的生活,不敢马虎;我热爱我笔下的人物,我热爱他们,才会倾尽所有,浇灌他们的灵魂。”让我们一起纪念黄允老师,我们将继续看她的电视剧,感受她带给我们的“上海一家人”。

  

  像一株芳草装点着艺术大地

  我有两件与黄允有关的纪念品:一个巴掌大的红色小笔记本,右上角电视屏幕中一座电视发射塔,右下角一条“上海电视台”的行书。扉页上写着:“拍摄电视剧《永不凋谢的红花——张志新传》纪念,毛时安,一九七九年六月上海师大。”当年我刚考进上海师大(后恢复为华东师大)中文系,便应邀参加电视剧拍摄,导演是毛勤芳女士,主演是电影演员向梅。就在通往图书馆的路上,我演了一个群众角色。该剧编剧就是黄允。烈士张志新的事迹感动了亿万电视观众。15岁就参加革命的黄允,以她创作的第一部电视剧,为中国风起云涌的思想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精神资源。

  从1980年代后期到1990年代,我几乎参与了当时电视台所有新播出的电视剧的研讨会。1983年日本电视剧《阿信》风靡一时,我们都希望在荧幕上可以看到上海的阿信、中国的阿信。黄允不负众望,创作了她的第一部长篇电视连续剧《上海一家人》,真实地再现了上海棚户区“一家人”艰难曲折的奋斗,是一部真正蕴含了上海城市精神、感人至深的艺术品,热播一时。

  我还有一本棕色的大笔记本。记着“浦东新区管委会701室。1998.7.14 星期二 上海作家艺术家考察团浦东考察”的内容:“1、新区工委副书记姚海同致欢迎辞;2、艺术家黄允发言。”记得当时,黄允没有任何豪言壮语,只是表示自己内心的感动。

  她就是这样一个艺术家。像大地的一株芳草,谦虚地装点着艺术王国的辽阔大地。

  

  以敬畏之心看待和把握剧本

  我1984年到电视台,成为电视剧创作的一个新兵。机缘巧合的是1986年黄允老师编剧的《故土》得了中国电视剧“飞天奖”,我们拍摄的三部儿童剧也得了“飞天奖”,当时在北京举办了一个总结表彰的研讨会,会上黄允老师作为编剧代表发言。她谈到在创作《永不凋谢的红花》时,看了很多资料,采访了很多人,整部作品是在三天里面“喷”出来的,这个喷涌而出的前提是她之前做足了功课,到实地采访,翻阅大量资料,那当然是非常辛勤的脑力劳动,既要艺术智慧,又要政治激情。

  她认为,一部成功的电视剧一定拥有一个金字塔的底座,剧本就是这个金字塔的底座,这个比喻让我印象深刻。当了制片人之后,我曾经拜访过她,把我手上有的剧本给她看,听她意见。她最常对我说的是“小孙,你记住,一定要尊重编剧”。她说编剧创作剧本就像母亲十月怀胎一样,你们在拍摄的过程中不要轻易地“砍这砍那”,编剧之所以那样安排,都是有他们自己的想法和设计的,你把编剧的“孩子”胳膊也砍了,腿也砍了,就支离破碎、不完整了。用敬畏之心来看待和把握剧本,这是黄允老师教给我的。

  我虽然没有拍过她写的剧本,但是我但凡拿到一部戏,一定会向她请教,她也一定会毫无保留地给我指导意见,告诉我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真的非常怀念黄老师!

  上海曾经是全国电视剧的半壁江山,黄允老师等前辈艺术家为我们创造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应该责无旁贷地传承下去。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

  黄允老师是中国电视剧的开拓者之一。经过十年空白,中国电视剧重新起步是1978年。1979年上海出现了最早的三四部电视剧,而《永不凋谢的红花》就是那年诞生的。黄允老师也是上海最早的电视连续剧编剧之一,作品有《秋海棠》《故土》《家事》等。

  她是时代的记录者和实践者。她曾说“我遇到了一个非常好的时代”,我很认同,她确实诞生在电视剧蓬勃发展的年代。她为了写好《上海一家人》,去“下只角”、棚户区、“滚地龙”集聚地,一扎根就是一年多,深入生活,与底层百姓一起买菜、做饭、洗衣服……于是把底层上海人的生活,写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人物一个是一个,多年过后仍历历在目。作品的故事情节就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这样的精品力作难能可贵,应该向她学习,向她致敬。

  她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别看她个子小、为人谦卑,但她做事很讲原则。她跟张志新这个人物其实很像,她在写《永不凋谢的红花》时,把自己的职业、前途都押上去了,以至于“宁可不做这个工作,宁可以后不再动笔”,也要把它写出来。在当时那样的政治环境下,她能有这样的坚持,我觉得这是当代艺术家非常可贵的品格,这种无私无畏的精神令我从心底里感到佩服。

  文如其人,她写什么人,她的“三观”通过人物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过去打动了大街小巷那么多的观众,今天我们再看她的作品依然令我们感动,因为她的作品是可贵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塑造上海城市心灵的人

  黄允老师是塑造上海城市心灵的人。她进入了上海人的内心,她写的人物可能是虚构的,但又是实体化的。她笔下的若男可能是上海最著名的“公众人物”之一,曾经一度,若男的发型也成为街头流行,后来黄浦区个体工商业联谊会也叫“若男之家”,像这样的艺术形象在中国电视剧历史上不是很多。现在的影视剧可能票房、收视率很高,影响很大,但是戏中的角色留不下来,更难成为“公众人物”。《上海一家人》把上海人细腻、柔和、精致的石库门文化写得很透,很圆润,很贴肉。

  黄允老师是一个进入教科书的剧作家。她应该是1980年代中国电视剧最主要的几位成熟编剧之一,在中国电视剧史上黄允老师占有很高的地位。她的作品具有双层结构,表层有一个好故事,内在则写出人生的况味,百般无奈的东西,无法言传、只可意会的东西。因而她的作品文学性比较强,人物比较扎实,故事比较严谨。

  黄允老师也是一个敢于创新的剧作家。她的《故土》是“电视小说”最早的作品,根据文学作品改编,基本上保留了原小说的语言,保留了文字的美感和意境。

  黄允老师留下了很多文化遗产,她写的东西很多都是可以供社会讨论的,能够成为社会议题的,这是她留给我们比较重要的遗产。其次她的重要创作理念是体验和深入生活,脚走多远剧本质量就有多高。脚勤手勤笔勤是编剧的基本功,黄允老师的艺术创作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一朵永不凋谢的红花

  这些年里我每年都会去黄允老师家和她聊天,她曾勉励我,要保持对创作的激情、对生活的热情、对学习的钟情,这样活得才有意义、有价值。黄允老师的人生真的像她说的那样,活出了意义和价值,她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我和黄允老师虽然都在上海电视台工作,我还采访过她,但是我们真正不间断地开启“登门聊天模式”是在2009年,起初是为撰写上海文联“海上谈艺录”丛书——黄允艺术传记《人生况味尽如剧》而开始经常去她家采访。我很感谢有这样的机会让我得以真正走近她,了解她,认识她。

  她的电视剧作品大多以女性为主体,而且大多又从家庭辐射社会,这与她的成长经历不无关系——她是家里第四个孩子、第三个女儿。重男轻女的家庭环境让她难以承受,所以她十二三岁时就独自离家,并发誓长大以后一定不会比男孩子差。这样的人生背景使她对女性的心灵、命运、价值观、幸福观特别敏感和关注。

  她说她非常欣赏女性的人性美,总感觉女人比男人更坚韧,更具有献身精神。女人可以为家庭、为孩子、为爱情全身心地付出,女人的心理更为细腻、丰富、敏感、善良,这个世界因为有了女人才更加美丽温馨。事实上,黄允老师自己就是一个女性的榜样,在我心目中她是一个非常优雅、智慧的人。

  人们都说,一个人只要被人们记住,他(她)就是永生的。黄允老师以她模范的人生和杰出的作品,会永远留在这个世界上,她同样是一朵永不凋谢的红花!

  

  做每件事情都那么认真

  我和黄允同志共事了60年。她干一行爱一行。1958年8月28日,我从上海赶火车到北京学习,跟黄允一个宿舍。那天晚上,正巧是北京电视台的开播日,我们在麻花胡同招待所第一次看到了什么叫电视。第一次与黄允见面,给我的印象是,她不大吭声,总是腼腆地微笑,非常客气。

  她很热爱电视这份工作,从起初的调试机器设备,到后来去电视台节目组,做少儿节目,她都非常认真。她走遍上海各个区县去看少儿汇演,选最好的节目来播出。她的工作作风就是深入到第一线去,从做少儿节目编辑的时候就是如此。

  1981年4月,我很有幸和她合作了一部电视剧《你是共产党员吗》。这个戏的主题是反对走后门,反对弄虚作假,是根据一篇新闻报道改编的电视剧,这是我第一次跟她合作。该剧获得当年全国电视剧短片评选三等奖,是文汇报、上海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全国性奖项。该剧在戏剧学院取景,有不少人艺的老演员、戏剧学院的老教授来客串群众演员。

  黄允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做每件事情都那么认真,我想回忆这几件事来纪念她。

  

  广播电视的光荣和品牌

  我和在座的各位一样,都是黄允的好朋友。我在广电系统工作35年,电视台工作12年。我对黄允、何允这对夫妻非常崇敬,这样的干部真的难能可贵。与其说黄允是电视剧的开拓者,不如说何允、黄允这对模范夫妻是我们广播电视事业的开拓者,是我们广播电视的光荣,是我们的品牌。

  黄允老师外表优雅弱小,但内心却坚韧强大。我离开广电系统后到统战部工作,我算了一下,大概每年要去他们家两次,上半年一次,下半年一次。他们住在法华镇路703室,生活相当朴素,房间已经很陈旧了,也没有什么好家具。我有时候跟她说,稍微买几件好东西吧,你也可以享受享受了……但她总说无所谓,这都不是什么要紧的事。

  他们家里最多的就是书,黄允老师、何允老师,他俩常常是一人在这个房间,一人在那个房间,各看各的书。我问何允老师,你都已经退休了,还在看什么?他说我们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我读书的时候还是电子管,现在电子管已经是老古董了,真的是一天不学就会落后,不能不看书不学习啊。

  黄允老师亦是如此,退休后仍然坚持看东西、写东西,我真的很佩服。他们两位从不高谈阔论,也没什么豪言壮语,但是他们的实际行动却实实在在地展示出两位老共产党员的责任担当和高贵品质,我们要向他们学习!

  

  双“允”齐回

  2016年9月,国际天文学组织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何允星”,以表彰上海广电技术的开拓者何允,95岁的老人淡定地面对这份沉甸甸的荣誉,一周后老人悄然辞世,化作一颗璀璨的星星。我们校友会无限敬重这位德高望重的老校友,常常追忆他为上海广电事业作出的贡献。我们也一直计划着要去慰问他的夫人,同样在广电事业中作出重大贡献的黄允老师。她是一位优秀的剧作家,为上海、全国乃至全世界奉献了《上海一家人》等一系列经典电视剧,她被誉为中国剧作的标志性人物。她与普罗大众同呼吸、共命运,她的作品获得观众掌声,赢得共鸣。

  黄允老师荣获中国电视剧“飞天奖”突出贡献编剧奖、“金鹰奖”等诸多殊荣,然而她还是与平民百姓打成一片,深入生活,汲取养料,创作出许多家喻户晓的电视作品。她的生活非常简单,住在很普通的房子里,却把分房福利让给别人。很多人都劝她把房子重新装修一下,但她全不在乎,始终保持着简单的生活。

  黄允老师说她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揭示人的内心世界,把人们亲历过,或者潜意识中存在过但没有在意的东西提炼出来,通过电视荧幕展现在人们面前,使人们产生联想、感悟和共鸣,并重新审视自己,这就是她的艺术追求。

  

  《结婚一年间》教我拍短剧

  我与黄允老师合作过三集电视剧《结婚一年间》,说是“合作”,但我跟她只通过一次电话。当时黄允老师已是一位非常有成就的编剧,我只是拍过几部电影,从未接触过电视剧。电话里,她说你如果觉得剧本还比较好的话,希望你不要多动。当时我内心对剧本的评价是:情节内容厚实流畅,人物关系微妙复杂,人物心理敏感饱满,属于非常典型的“石库门文化”。所以我对她说,剧本非常扎实,我很喜欢,我或许会从电影导演的角度在结构上有所调整,比如有正叙、倒叙、插叙,可不可以?她愣了一下没有回答,最后说了一句“那好吧”。我知道她给我留了一点余地,给了我一点面子。

  幸好这部戏后来还完成得不错,连续三年在黄金档播出,每逢“三八”国际妇女节还会重播,该剧获得了第三届国际电视节提名奖及最佳女主角奖。戏拍完后,我知道黄允老师很满意。这部剧给我最大的收获是我从黄允老师身上学到了编剧的窍门,之后我又连续拍了两部短电视剧《女人们》和《看不懂的女人们》,连续获得了“飞天奖”、最佳导演奖,因为我把黄允老师的编剧经验运用到这两部剧中。我们拍的都是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人物是否鲜活、生动、饱满,至关重要。尤其是短电视剧,只有三四集的容量,必须惜墨如金,每个细节都要留心,不能疏忽大意,这个原则是黄允老师教给我的。她那个三集电视剧写得非常精致,非常饱满,非常扎实,尤其是人物塑造上是没话讲的。

  今天借此机会向黄允老师表示致敬,她永远活在我心里!

  

  终身学习是她的成功基因

  我跟黄允老师相识于1955年,部队复员后,她是我第一个老师。她从技术部门起步,在创作部门成就事业高峰,与她终身学习的基因和顽强坚韧的性格是分不开的,这也铸就了她不凡的一生。她待人处世的实事求是、对待业务的刻苦钻研,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退休以后,我深刻体会到人要活到老学到老,要终身学习。我虽年近九旬,但还在学习,很多新事物我也还能掌握,这种学习精神就是从她身上学到的。

  黄允同志以平凡的一生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业,黄允老师在南通师范学校就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在那个特殊年代,很多人都放弃学业,但她还在读书,而且读了很多中外文艺经典,所以她日后的创作才能有血有肉、有所建树。

  黄允同志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从广播电台到电视台,大家都很尊敬她、佩服她,而她没有一点架子,她交的很多朋友都是普通员工,包括我在内,包括洗印间的师傅、放映间的操作员,都有她非常知己的朋友,她经常给我们打电话,约我们会面、吃饭。

  之所以她的作品获得那么多人的喜欢,取得那么高的成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我认为与她同群众百姓普通人广交朋友息息相关,因为她从身边这些普通人身上可以收获很多最真实最鲜活的创作素材,写出来的人物个个有血有肉、实实在在。

  

  她不仅属于我,而且属于大家

  感谢各位领导、老师、亲友来这里参加我妈妈的纪念座谈会,尤其感谢简平老师的鼎力相助。十分感谢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上海文学艺术院给我这个机会,用我一点专业能力,为这次活动设计了视频和纪念册、背景板等,虽然妈妈已经走了,我希望她在天上能够看见。

  虽然我长期定居国外,但我每天第一件事情,就是给妈妈打电话或者视频,她住院时也是如此,每天不断。很遗憾的是,妈妈走得匆忙,她去世时我没能赶回来,只能通过视频看着她安详地离开。起先我鼓励她跟病毒作斗争,最后她真的支撑不住了,我说,妈妈你走吧,你到天上去,爸爸会在那里接你的,然后她就闭上眼睛走了。由于特殊原因,当时没有举行告别仪式,这也是我的一块心病。因此我特别感谢今天会议的组织者,能够让我们大家跟我妈妈作一个郑重的告别,仿佛给她人生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我妈妈不仅是我一个人的母亲,她笔下的一个个人物都是她的“孩子”。所以她不仅属于我,而且属于大家。我妈妈总是跟我说,她希望能在世间留下自己的足迹,我想她做到了,大家都不会忘记她的作品。今天很多老师都高度评价她的作品和为人,我感到非常欣慰,我妈妈在天之灵看到大家聚集一堂缅怀她,也会非常开心,非常欣慰。

  原标题:《她是令人崇敬的大编剧,纪念座谈会上,大家如是缅怀》

上一篇:上海积极开展新行政复议法学习研讨
下一篇:支教助力乡村文化高质量发展

最近更新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