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听完国内30家机构课程后,我一家都没报

栏目:教育机构  时间:2020-12-27
手机版

回国后,也在给小D报兴趣班。

选择兴趣班,我是属于把父母责任前置的,就是自己多去亲自考察,也会带小D试听,依靠亲身经历做决定。

不得不感叹,上海的兴趣班真的好多好多,硬笔书法班、主持人班、儿童模特班、戏剧班,更不要说那些常规的画画、舞蹈、游泳、乐器等。

我考察的时候有个习惯,会去和老师聊聊他关于这个兴趣培养的想法,比如几岁开始啊、为什么要发展这个兴趣啊、如何引导孩子畏难啊等等。

前不久正好发生了一个蛮有意思的小插曲。考察硬笔书法班时,老师和我说,书写也是“童子功”,早一点开始更好。

我在现场就直接表达了不同意,因为硬笔书法其实是对于小肌肉群的控制非常高,这是一直很精细的控制练习,必须要等孩子达到一定年龄。

然后,我和这位老师现场就争论了起来(嗯,难得的倔强牛脾气又上来了)。

回家后还忿忿的,和先生说,你说说看,让3岁孩子练习硬笔书法,这不是搞笑吗?肩膀都无法很好控制,抓握还吃力,怎么能真正写好啊?

......此处省略几千字

先生始终保持面带微笑、非常有涵养地听完了,然后说,大J老师,想想你经常自勉的那句话,存在就合理,接受多样性,育儿都是个人的选择。

被他这么一句揶揄,我的理性脑倒是回归了。

这次回国考察了不少兴趣班,很多都是大家口中的“刚需”。但在考察的过程中,我有了一个新的感悟。

尽管大家都习惯说“兴趣班”,但其实报班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兴趣”,而是有这样三类。

区分清楚了这三类,那么我们怎么报兴趣班,就不会那么纠结了。

1

兴趣导向

两年前写的《抬头看路就不焦虑|从出生到上小学,我是这么规划女儿兴趣班的》这篇,其实只是针对于这一类真正“兴趣”导向的做规划。

这类兴趣班的选择应该是孩子主导的,他们主动提出来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什么都不做,所谓兴趣是需要土壤的,而孩子早期的土壤就是来自于我们的家庭环境。

一个本来就兴趣广泛的父母,那么大概率,孩子耳濡目染会更容易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哪怕不是和父母一样的,但父母“热爱”本身是会传染他。

那如果父母本身没有什么兴趣(比如我的兴趣爱好就很局限),直接躺平的后果就是,孩子也没啥兴趣,也许最感兴趣的就是看手机了。

这时候,我们就要稍微刻意而为,教育、尤其是早期教育的本质就是打开更多可能性。

见见世面,作为家长知道外面有什么,过程中去观察孩子的兴趣点在哪里。

如果是报这类兴趣班,很关键的就是要明确两点。

第一,我们只是提供环境,创造体验,而不是非要强迫孩子接受。

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可以表达自己的“热爱”,并且得到支持,从而促进他们更愿意去发现和表达自己的“热爱”,那么慢慢的,这就形成了一个很珍贵的词,叫做“梦想”。

第二,“热爱”,很少会是一见钟情,而是需要放弃很多才能得到的。

能明白自己为什么喜欢而开始很重要,能明白为什么喜欢的慢慢想放弃,也很重要。我们现在很多成人也缺少了“及时止损”的智慧。

小D之前体验过的那么多兴趣班,包括我们和她经历过的各种事情,她小时候就是一开始都感兴趣,慢慢其实就没那么感兴趣了。

但我不会那么焦虑地认为,她就无法形成不能坚持的品质了。因为对于她真的很热爱的事情,她非常能坚持啊,比如热爱艾莎公主。

很多人看到这里会笑,这哪算是坚持啊。

但只有先去允许孩子体验热爱,在做热爱的事情的过程中去体验努力、成功、挑战失败。

这些品质需要先有,才能迁移到之后漫长人生中的“不那么热爱”的事情上。

(对了,她现在很热爱弹钢琴的,对于音乐的天然热爱,尽管她爸妈都是五音不全)。

2

技能导向

第二类相信是最典型的,虽然我们总叫它“兴趣班”,但其实是“技能导向”。

比如,总有很多朋友问我,我给孩子报了XX兴趣班啊,孩子不感兴趣怎么办?

其实本质上,我们给孩子报的不是兴趣班,而是我们认为“孩子应该去上的班”,换句话说就是技能班。

我们认为这个技能会给孩子带来短期或者未来的好处。

如果以这个目的来看,那么我完全不需要为开头的插曲而生气了。

技能的起点是为了获利,那么目标就很明确了,为了获得这个好处,我需要达到怎样的目标,然后步步为营地朝着这个目标进行。

从小开始,练习童子功,拼努力程度,同时很系统地学学技法,一步一步地帮助孩子掌握,完全都是可以的。

这就让我想起了之前和著名绘本画家熊亮老师聊天,他就说过,他教自己女儿是绝对不先教绘画技巧,而是带着她学会如何观察生活。

现在再重读这段话,其实就是在区分“兴趣”和“技能”,兴趣是为了爱;技能不在乎是否爱。

我现在回想,小D上的游泳兴趣班,其实就是“技能班”。她并没有那么喜欢,但我们在不断鼓励她,告诉她坚持游泳和学会游泳的好处。

也正是因为技能导向,我对于她的坚持与否、能否刻苦,就会更加在意和严格。

这也就解释了,我们身边朋友很看不懂的一点,我从不逼小D练习钢琴,却有时会在她想放弃游泳时再推一把。

兴趣为导向的,可能最终“一事无成”,但孩子的“自我”因为被支持自己的“热爱”后而变得更加稳定,从而更敢于表达和追求自己的“热爱”。

技能为导向的,更容易成为“别人家的孩子”,但孩子也许习惯了被告知选什么,而不再有了旺盛的好奇心和蓬勃的自驱力。

大家请注意,我上面谈的都是“可能性”。

但因为我内心的这个区分,小D需要坚持练习游泳这件事,其实也是从她有了几个稳定热爱后才开始的。

因为在“热爱”这件事上,我是很确信需要“先来后到”。

一个孩子只有确定地体验过了“热爱的感觉棒极了”,那么他们才能理解,“坚持”下来得到的好处和“热爱”的感觉是类似的。

如果我们可以区分这两个概念后,执行过程其实就不会那么痛苦了。

换句话说,当你在说“逼”孩子学钢琴然后发出灵魂质问,他怎么就不感兴趣时,你不妨问问,这个钢琴选项是兴趣导向还是技能导向?

当我们的选择起点本来就没在在乎孩子“爱不爱”,那么过程中就不要在纠结“他为什么不爱了”。

最后提醒一句,如果你是选择“技能导向”班,需要结合孩子的发展规律。下面总结一张表格,供大家参考,尤其要注意最后那行加红的字体。

3

策略导向

最有还有一类“策略导向”的,容易被大家忽略,又或者很多人都已经做了而不自知。

我前几天刚刚听到的真实故事,就是典型这类的。

朋友的小男孩之前在幼儿园一直是蛮安静不擅长社交的。后来的突破点是,他们幼儿园有戏剧课,而小男孩之前已经学了一段时间的戏剧兴趣班。

他一下子在戏剧课找到了自己的力量,这份力量帮助他慢慢打开了自己,有了社交方面的突破。

简单来说,策略导向的兴趣班,更像是“开小灶”,或者叫“优势养育”的落地体现。

比如,如果我们接下来决定会留在国内,那么我心目中会考虑的“策略导向”的兴趣班待定名单就是:古诗词朗诵班这样的。

选择“策略导向”的兴趣班有一个大原则,不要盯着结果,而是关注过程中的力量累积。

多强调孩子过程中的进步,多回顾起点和现在的对比,这样才是赋能。

通过这样的兴趣班让孩子看到,自己原先不擅长的、做不好的,通过努力也可以做的还不错,而不是非要做到和“技能导向”的那样达标。

“策略导向”的兴趣班,只要有进步,就是好样的。

“策略导向”像是路途上的加油站,加了这罐油,不只是为了这一段路程,而是因为知道了路上有很多这样的加油站,而有了更多的勇气去探索世界。

好啦,这就是我最近关于兴趣班的新的感悟。

在养育孩子的道路上,我们都在焦急地等待或者寻找答案。我告诉你们的,绝对不是标准答案,但却希望是一种有用的、用心的选项。

至少可以让我们都知道,人生,从来是多选题。选不全没关系,选上一两个也会得分。

大J叨叨叨

不得不说,你们的面子真的太大了,昨天早上10点左右出版社来留言了,紧接着当当跟进了,24小时不到的时间,当当专场搭建完成了,还正好赶上了当当双十二的尾巴。

大家一定要去看今天的二条,只有三天的优惠时间。

觉得文章有启发

记得点个赞再走

上一篇:2020“回响中国”之爱莎国际教育集团教育总监(国际)Craig Boyce专访
下一篇:澳大利亚国际教育机构将启动新活动 吸引留学生赴澳

最近更新教育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