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术教育”表述的深意

栏目:教育机构  时间:2022-11-10
手机版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为何将“职业教育”改为“技术教育”

  1949年9月全国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提出“国家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制度等方面的弊端”。全国开始有步骤地、谨慎地对旧有教育制度进行改革。改革的一个重点对象就是旧的“职业教育”,最终确定取消这一称谓,由“技术教育”取而代之。

  之所以改“职业教育”为“技术教育”,第一个原因是意识形态因素,第二个原因是苏联经验的影响,第三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技术教育被定位于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技术人才,更加适应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

  1951年国家召开中等技术教育工作会,提出:“中等技术教育的基本方针,是从国家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整顿发展中等技术学校,以理论与实际一致的办法,培养具有一般文化、科学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的生产技术,体格健康,全心全意为祖国建设服务的初、中级技术人才” 。

  1952年3月31日政务院印发的《关于整顿和发展中等技术教育的指示》指出“培养技术人才是国家经济建设的必要条件,而大量地训练与培养中级和初级技术人才尤为当务之急”。

  1954年,国家颁布的《技工学校暂行办法》明确 “技工学校为保证国家经济建设需要而设立”。

  可见,“技术教育”就是为国家建设服务的教育。而旧的传统的职业教育,主要“以个人需求为本位”,不适合新中国对技术人才培养的要求。

  经过改造的中等技术教育,主要包括几种类型:中专学校、技工学校、师范类学校。师范类学校培养教师;中专学校培养中级技术干部,1952年划归高等教育部管理,它的性质、办学模式均与高等院校相似,只是低一个档次而已。技术工人、技能类劳动者的培养,靠的就是技工学校。

  “技术教育”的特点是实施专业化培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技术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专业化。1952年政务院发出《关于整顿和发展中等技术教育的指示》提出:“各类各级中等技术学校,均应根据各业务部门的具体需要明确规定其方针与任务,并逐步地与适当地实行专业化与单一化,务求学用一致,使所培养的人才确能适合各业务部门的需要”。无论是中专学校还是技工学校,都是遵循这一原则。为了保证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发展所需的技术人才,这一时期重点发展单科性的专一学校。1953年调整后,工业类中专学校比重上升到接近30%。而技工学校80%以上都是依托产业部门办校,“一五”期间国家156个大项目,几乎都建有技工学校,直接为项目培养技术工人。

  “技术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有自己的鲜明特点

  一是“厂校一体”的办学体制。厂就是校,校就是厂,实行一体化领导,校厂资源共享、人才共育,学校招生与工厂用人计划相统一,培训与需求相衔接,按需定制培养,有很强的针对性。

  二是重视实践技能的教学安排。1954年《劳动部关于技工学校暂行办法草案》规定,技工学校是培养理论与技术兼备的技工。其各类课程的一般比例应是:技术实习占50%至60%,技术理论、政治、文化、体育等课程共占百分之40%至50%。各校应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安排。1955年, 第一次全国技工学校校长会议决议, 强调必须坚持“以生产实习教学为主的方针”, 1956年《人民日报》社论强调“为了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党组织应该保证把学生实习工作做好”。劳动部颁发的《关于试行工人技术学校标准章程草案》中明确,教学内容要以生产实习为主,占总教学时数的60%~70%。

  三是工学一体,产训结合的培养方法。此时期的“实习”不同于今天的“实训”,被称作“生产实习”,要求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58年1月,毛泽东同志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提出,“一切中等技术学校和技工学校,凡是可能的,一律试办工厂或者农场,进行生产,做到自给或半自给”。同年,劳动部总结推广了西安航空工业第一技工学校的经验。提出生产实习教学要结合生产产品进行,做到既出产品又出人才。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将近50%的技工学校通过生产实习,实现了自给自足。这一时期许多技工学校举办的生产企业,都能够生产制造优质产品,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如西安第一航空技工学校生产制造的航螺平衡机,山东省劳动局技工学校生产制造的硬质合金车刀磨床,北京市劳动局技工学校生产制造的卧式铣床,济南第二机床厂技工学校生产制造的移动式摇臂钻床,哈尔滨量具刃具厂技工学校生产制造的精密车床等产品,都属高端产品,有些还填补了国家或省的产品空白。在高端产品生产中,采取工学结合的方式,培养技术工人(上世纪九十年代,劳动部将这种人才培养归纳为“产训结合”的培养方法)。

  总结上述特点,就是以国家需求为本位,与经济建设高度的适应性。这是旧的、传统的职业教育所不具备的。同时,技术教育也并非不重视文化基础和职业素养教育。这在很多文件中都有体现。

  “技术教育”的现实意义

  “技术教育”在今天来看,依然有很多方面值得借鉴。

  第一,以国家发展需求为本位的办学定位。中央强调 “十四五”我们仍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的有利条件,同时面临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科技发展面临外部打压和遏制加剧的形势。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还需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因此发展压力还是相当巨大的。因此党的十九大和五中全会指出,我国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基本国情没有变,发展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当前发展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时代不同、内涵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目标任务不同,但面临的压力和紧迫性较为相似。技术工人队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人才短缺的矛盾依然突出。技术工人队伍是国家建设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是当今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借鉴新中国成立初期技术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经验,结合创新驱动战略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培养技术工人和技能人才,依然十分必要。

  第二,“专业化”培养的基本要求。技术教育的特点,是与相关产业密切结合,围绕产业需求,实施专业化培养,每上一个重大项目,必然要配套相应的人才培养。办企业就要办学校。特别是大力发展培养技术工人的“专门化”教育---技工学校,实现技工培养“定制化”,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技术工人是一个需要具备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有效技能”的群体,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其培养需要有专门化的教育,并非“泛化”的职业教育可以承担,历史上如此,今天来看依然如此。发展壮大针对性强,专门培养技术工人、高技能人才的技工教育,对于补齐一些重要产业技能人才短板、建立“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培养方法。在人才培养方面,技术教育强调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工学一体、半工半读。特别是“产训结合”,生产性实习,“既出人才,又出产品”,在高端产品生产中培养高技能人才。这种方法,十分高效,符合工作本位的技能人才培养规律。在今天来看依然值得借鉴和继承。

  总之,今天,认真研究借鉴技术教育的一些有效经验,对于弥补和克服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中适应性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提高服务发展的专业性和专注力,落实中央关于“增强职业技术教育的适应性”的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人十分赞成重新使用“职业技术教育”这一概念。这个概念的使用是对于“技术教育”的认可,在概念中显现“技术”二字,对于我们发扬“技术教育”的传统、“增强职业技术教育的适应性”,为高质量发展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十分必要。当然,使用哪个概念都有一定的依据,也都有权利(目前有关部门和社会上主要还是用“职业教育”),但我个人认为使用“职业技术教育”这一概念更好、更有必要,并且希望都能够和中央保持一致。

  技工教育应当发扬传统、坚守特色,在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方面走在前列

  一是技工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从技术教育发展演化而来的。因此,既要有职业技术教育的一般特征,又要发扬技术教育的传统,提高服务发展的自觉性。要有为高质量发展、为制造业强国建设培养技术工人、技能人才的崇高使命感,有致力于技术工人和技能人才培养的情怀和理想,努力提高技术工人和技能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和专注力,做最适合技术工人和技能人才的专业化教育,在新时代技术工人培养、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发继续挥骨干作用。

  二是面向高质量发展,培养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技术工人和技能人才。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面向实体经济,面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培养劳动者适应新职业新业态的新技术和新技能。

  三是坚守人才培养特色,努力提高技术工人和技能人才培养的专业化水平。坚持工作本位、产训结合的培养方法,深度参与以新型学徒制为代表的中国特色学徒制,努力培养与生产岗位生产实际相关、在生产中用得上的“有效技能”。坚持以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素养的培养,培养具有高技能高素养的“双高”技工。要继续发挥在技能提升行动中的积极作用,以及在世界技能大赛和各类职业技能竞赛中的领军作用。要深入研究新时代技术工人和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和特点,大力推行世界技能大赛成果转化,创新培养模式和方法,保持在技术工人和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专业水平、高端水平和竞争优势。

  四是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要坚持把校企合作作为基本办学制度,全面落实校企双制办学,形成全方位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探索混合所有制等多种形式的改革,实现校企深度融合。要依托企业,构建双主体育人格局,把人才培养的一部分职能“让渡”给企业,给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主动权,调动企业参与育人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

上一篇:毕节将新建、改扩建幼儿园800所!
下一篇:芝罘区2021年义务教育段公办学校学区划分公布

最近更新教育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