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大学生就业:“学历教育”何时变“学力教育”

栏目:教育机构  时间:2022-11-10
手机版

  面对不少大学生感叹就业越来越难的问题,我们不禁要问:人才真的过剩了么?

  事实并非如此。南通一企业10万年薪居然招聘不到一个模具工的新闻与毕业生就业难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山东省人事厅毕业生就业处的一位专业人士介绍,从今年需求总体情况看,毕业生人数和人才需求人数大体上相当。换言之,大学生如果能满足用人单位需求、接受用人单位条件,基本都能找到工作;同样,用人单位也应该能招到足够的人。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不容置疑的是,高校扩招后的教育质量滑坡问题应该引起教育界的重视。另外,传统的教育和教学方式也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时候了。一位教育界官员说,当“学历教育”真正成为“学力教育”的时候,才是更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时候。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

  我们通过招聘会招聘单位与毕业生的签约情况不难看出,虽然2002年应届大学毕业生求职进入了冬天,但如果是真有超群实力的人还是可以过一个暖冬的。现在就业市场上最为走俏的是复合型专业人才,一个电子通讯专业的工科学位的毕业生,如果还有一个管理类、财会类或经济类的第二专业,就业面就会宽得多;一个德语、日语专业的毕业生,如果英语也有相当水准,就会受到用人单位的追抢。据山东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办公室一位负责人介绍,今年山东大学不少双学位大学毕业生,大都收到了3份以上录取通知,有一位同学甚至接连收到了9家企业的录取通知书。

  在一次企业家座谈会上,不少企业家在谈到现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时说,增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一位企业老总说:“高校在培养人才上不注重让学生去体验,而是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从上小学一直到大学毕业,老师没完没了的灌输,学生没完没了的记录,考试前再没完没了的背诵。回过头来想,走上工作岗位所背的东西只能用上5%。学生没有体验、没有实践,怎么可能去创造。”

  另外,单向的教育带来的问题是,高校毕业生学而无法致用。据一项调查资料显示,5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后从事的是与自己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95%的大学毕业生认为自己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够全部用上所学的知识。而今年毕业的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却因为专业的问题而出现求职屡屡碰壁。如有个系统招聘“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有不少金融、财经专业的学生,所学课程尽管和工商管理专业非常接近,但却没有报名资格。

  对于一些大学毕业生到处找岗位与一些“饭碗”长期无人端的情况,高校教育界也承认,一些学校存在着人才培养方面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现象,高校专科层次缺少实用型、技能型人才。高校用老的教育观念培养出的大学生在动手、实践能力方面与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有差距,这些问题都直接造成了大学生就业瓶颈。专业人士将这种情况称为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

  教育改革需要新的质量观高校只谈办学,不看就业前景的旧思维,直接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了困难。这一矛盾今年凸显人们面前。社会需要高校培养实用型的技术工程师,而不是“花瓶”。

  中科院院士、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在“21世纪教育论坛”的演讲中说,高中毕业生进入高等院校等于进了科学之门,不能把他们领到“小胡同”,而要让他们在“大观园”中摸索,让他们从中发现和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但现实是高中毕业生一进复旦就被分配进46个专业,在上海交通大学则有57个专业。而国外的大学就没有如此细分专业,像哈佛大学等在大学初年就没有什么系,专业观念非常淡薄,学生有广泛的选择空间。杨福家认为,关健在于教育者要明白,“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个待被点燃的火种”。

  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明显加快,数量化扩张并没有与其质量的提升同步。尽管我国高等教育在专业设置、教育教学内容、人才培养规格、学校布局等方面已经和正在进行大量改革,但是,与社会的需求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

  “高校教育改革需要有一个创新的质量观。”这是大部分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表明的观点。他们认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同样适用于大学生的培养。我们在大学生的培养上,除去专业课程以外,更重要的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的教育,使学生不仅建立起科学、完备的知识结构,还要成为具有远大理想、高尚情操、创新品质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是重点从今年以及往年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最大难点在于专科生和高职生。记者从山东大学、济南大学等高校了解到,2001年专科生、高职生一次性就业率为40%左右,今年一次性就业率恐怕达不到20%。

  实际上,高职生目前在就业市场上是逐步走俏,只要职业教育能够担当起社会赋予的人才培养责任,高职生走俏完全可以救市。许多业内人士认为,打破大学毕业生就业“瓶颈”的关键就在于高职教育的改革。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职技类教育远远没有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教材老、课程旧、培养方式单一。很多学校进行的还是一种四平八稳的教育方式,先进行数年的理论学习,然后再进行有限度的实践学习,把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无形中割裂开来。二是一些高职生存在学不对口、学无所用的情况。三是一些职业学校盲目地一门心思想着如何让学校升格,无休止地拔高学校档次,却忽视了最重要的人才培养质量,无形中形成了一个“怪圈”。一位教育界人士说:“最突出的问题是高职生动手不如农民工,理论不如大学生。

  业内人士认为,应该借鉴国外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做到真心实意办职业教育。充分考虑到学生毕业后以何种技能状态进入企业是学校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原国家科技部副部长惠永正在今年的“两会”上大声呼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需要高校的准确定位。以IT类人才的培养为例,国内有些高校往往将培养目标定位于IT高级技术管理人才,即便是为数不多的专业技校,出来的学生也多瞄准软件业的“白领”岗位。然而随着加入世贸组织后IT业往规模化方向发展,必然会形成“软件蓝领”的缺口,使国内软件业出现“将多兵少”甚至“有将无兵”的局面,这不仅会影响我国软件业的发展,更造成了就业岗位的虚置。

  专业人士认为,高职生包括大专生正确定位应该是按照人才培养的规格,形成“高职生动手能力超过大学生,理论水平远胜粗壮劳动力”的局面,只有这样他们的生存位置才不会被随意替代。

  教育改革需要的是结构性调整。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带来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人才需求结构的调整,因此,人才培养结构以及专业设置结构的调整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作者:郑重 来源:市场报

上一篇:兰州理工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招生简章
下一篇: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深圳教育、科技、企业界引发热议

最近更新教育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