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有哪些?
我国高等院校是为国家输送高质量人才的主阵地,所培养的人不仅要具备扎实、过硬的才能,还要具备为国家、社会及个人服务的德行。德才兼备是我国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课堂是将大学生塑造成德才兼备个体的主渠道,从这一意义上来说,高等院校的所有课程都应积极承担这一任务。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隐性课程”育人功能弱化、“思政课程”育人效果不佳、其他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背道而驰等阻碍了我国高等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贯彻落实。因此,我国高等院校必须进行“课程思政”建设。
发挥“隐性课程”育人功能的需要。一直以来,我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独自承担着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工作,经过长期的摸索和实践,其效果难以令人满意。育人是课程的固有功能,所以,我国高等院校的各门各类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只不过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被忽视了而已。我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建设过程就是对除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外的课程育人功能的解蔽过程,就是要激发“隐性课程”的育人功能,在这里,“隐性课程”就是指专业课程,使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这一显性课程一道,共同承担价值观教育的任务。因此,专业课教师要勘探专业课程的育人元素、铸牢自身的政治信仰、将思政工作贯穿育人全过程。
勘探专业课程育人元素的需要。社会成员经由高等院校这座“桥梁”,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是实现社会化,进而成长为合格公民的过程。我国高等院校如果只片面地要求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练就专业技能,而不引导大学生如何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就很难塑造他们的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和权利义务意识,就会拉低教育的境界,使大学生缺乏理想和追求。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中,“传道”与“授业”、“解惑”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而长期以来,这种传统似乎被弱化和遗忘了。尤其是专业课程,专业课教师多数情况下都是以“授业”和“解惑”为目的,而只把“传道”说在嘴上,写到纸上,挂在墙上,成为“泥塑之身”,成了“空心萝卜”。新时代对于高等院校的立德树人工作提出了新诉求,我国高等院校逐渐意识到应该在“授业”和“解惑”中悄无声息地“传道”,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当今世界的思想政治斗争并未随着经济全球化而有所减弱,反而呈现逐渐强化趋势,随着我国逐渐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一些对马克思主义存在偏见的国家对我国不断疯狂地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对正处于“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课程是传递国家意志、内含教育目标、彰显教育内容的载体,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专业课程育人元素的勘探是“隐性课程”发挥育人功能的基础。课程是新时代大学生接受价值观教育的主要载体,赫尔巴特曾说过,缺乏品德教育的教学,是没有目的手段;缺乏教学的品德教育,就丧失了手段和目的。
任何一门课程都包含知识、方法与价值等三个维度,一是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体系;二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体系背后蕴藏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三是该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背后潜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种维度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的,有机地构成一个整体。任何一个维度目标的实现都是在于整体目标的相互联系中实现的。所以,每门专业课程同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样,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只不过前者是内隐的,后者是明显的。仅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是远远不够的,专业课程在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共鸣方面比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具优势。
铸牢专业课教师政治信仰的需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相比,专业课教师与大学生接触的时间比较长,因此,专业课教师是否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伦理学大辞典》中,“信仰”一词被界定为从内心深处对某种理论、思想、学说的尊奉,并以此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在这里,铸牢专业课教师的政治信仰就是要求专业课教师明确“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从内心深处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我国在意识形态领域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作为一项根本制度,不只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以实践为检验标准的科学学说,更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彰显了国家的行为准则、理想追求和价值目标。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一生的信仰,马克思主义只有对一切马克思主义者乃至所有支持和拥护马克思主义的人来说,才是信仰。
在一些坚决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个人眼中,马克思主义就不是信仰。如果一个人是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那么,在他心目中,科学与信仰二者是统一、不可分割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个人信仰在一定程度上呈正相关关系。一个人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理解地越透彻和深入,他个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则越为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信仰坚定性的理论基础:而信仰坚定性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科学性的内化,化为内心的坚定的信念和情感。”
专业课教师是大学生的一面镜子,他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程度直接影响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科学价值观的认同程度。在我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中,专业课教师能否将科学的价值观寓于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之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是否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专业课教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有利于夯实自身的教育引领力。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课程思政”要求专业课教师对大学生所进行的知识教育和一般意义上的知识教育是有差别的,前者比后者增加了价值观教育的维度。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科学的价值观,树立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和灵魂。从一般意义上看,知识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使受教育者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和形成一定的知识构建体系。而“课程思政”的主要任务在于在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中渗透价值观教育,这就对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简单叠加,而是要在内心中构建一种终极价值理念。
课堂是专业课教师发挥作用的主要载体,专业课教师必须将马克思主义信仰融入自身的“血液”里,将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自身崇高的价值追求。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着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价值观的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实现这一任务的主渠道,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实践证明,只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只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引导是远远不够的,专业课教师也要将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一生的崇高追求。
在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专业课教师是实施主体,占据主导地位。专业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否坚定直接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科学价值观能否有效地渗透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一位教师自身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那么就无法实现对学生科学价值观的引领,甚至会使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所以,铸牢专业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有利于促进其将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毕生的价值追求,在课堂教学中彰显自身的主导性,有效地将知识背后的育人元素挖掘出来,夯实自身的引领力,真正实现“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是专业课程发挥育人功能的关键所在。
举报/反馈
上一篇:未成年人健康教育知识普及讲座在民生银行绍兴分行举行
下一篇:宝鸡市渭滨区司法局扎实开展社区矫正对象“五个一”警示教育系列活动
最近更新教育机构
- 赛意信息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1.28亿元 Q3净利端明显改善
- 浙江职业教育“变身”:学历覆盖本科 人才培养形式多样
- 中荷人寿荣获金羽翼奖“2023最佳寿险公司”奖项
- 儿童剧《半糖青春》开启第九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儿童戏剧周
- 牡丹江 多措并举多业融合
- “全力推进新时代双拥工作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之一 红色基因代代传 鱼水之情今更深
- 部分招生单位发布2024硕士统考报名提醒,考生需及时自查
- 摆脱人口下降焦虑,提高人口素质是关键|新京报专栏
- 2023年下半年英语四级考试时间是什么?
- 排名实时更新,娄底阳光男性医院
- 警惕!已有小学生上瘾,家长立即排查!
- 非凡十年 超九成共建国家受访者称赞“一带一路”丰硕成果
- 2023USnews美国工科大学排名前十:MIT折桂!
- “宁王”业绩来了!释放这些信号
- 热力学经典教科书中一个现象级错误(III)——迟到的压力消磁效应
- 观政|国家数据局揭牌!下好全国数据“一盘棋”
- 如何提高托福听力的能力
- 用爱助推孩子展翅翱翔!普陀这位好老师你认识吗?
- 长沙卫生职业学院教师曾德昕:甘培沃土 静待花开
- A408寝室,全员保研!
- 对接全球资管中心建设,上海静安正打造一座“金融总部湾”
- 黄河上游好“风光”——青海加快清洁能源发展见闻
- 宝鸡:搭平台促交流 普特融合护航特殊儿童成长
- 重庆乡村学校少年宫辅导员心理健康培训来了
- 科技引领 勇创佳绩—交通市政公司科技创新成果斩获多项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