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次北大要10800元,如此组织“研学”,是物有所值还是“割韭菜”?

栏目:教育机构  时间:2023-08-04
手机版

  进一次北大校园要10800元?最近,北京大学发布的一则通告,让人直呼“大开眼界”。

  7月24日,北京大学发布《校友预约入校违规情况通报》,称某名为“北大金秋暑期定制课”的校外研学团队,由部分校友通过预约同行人员的方式,拆分预约139名学员入校,每人收费10800元,合计收费约150万元。据相关管理规定,北大将关闭相关46名校友的校友预约系统使用权限。

  这个暑假,“高校研学”就像夏天的风一样,在中小学生之间掀起一阵热潮,也成为不少家庭外出旅行的头号选择。一边是研学机构漫天要价,一边是学生家长趋之若鹜,割裂的现实让人忍不住疑问:“价格贵过环球影城”的“高校研学”何以如此火爆?

  一

  北大出手整治“钻空子”违规入校,可谓将暑期“高校研学团”光鲜亮丽的外表撕开了一个大口子,露出其背后隐藏的种种乱象。

  据媒体报道,“清北校园游”成了不少游客来北京旅行必须打卡的行程,然而,想进入清北校园,却十分不容易。有游客说,自己做好了故宫门票不好抢、去环球影城排大队的准备,却“怎么也没想到进清华、北大是这次来北京旅游中最难突破的环节。”

  而浏览交易平台,则会发现市面上存在不少可以帮人预约进校的“黄牛”,报价多为单人一校300多元。对比故宫官售门票和颐和园全价联票价格均为60元/张,清北校园的进场“门票”实在不算低。但即便如此,要价300多元的参观名额依旧紧俏,不久便被抢购一空。

  校友摇身一变成掮客,票贩子“黄牛”大行其道。“高校研学”火爆的背后,究竟是拥有什么魔力?

  “谁还没个清北梦”,或许正是问题的答案。

  一方面,家长带孩子参观清华北大,一定程度上带有“朝圣心态”。历经百年风雨,清北不仅代表了国内高等教育的最高水平,更是在一代又一代学子心中占据着特殊位置。在未名湖边吹风赏景,在清华园里散步放松,对从小听着清北名头长大的学生、甚至家长来说,仿若梦想照进现实,满足了自己自学生时代以来对名校的幻想。

  另一方面,“高校研学”的火热,也与家长们“望子成龙”的急切心态脱不开关系。意图通过校园“深度游”、沉浸式体验名校氛围,唤起孩子努力读书、考取名校的热情与积极性,家长们在各研学机构“进高等学府感受浓厚人文氛围”“体验清北开放式课堂”等口号下,情绪上头,激情下单。

  然而,高价买来的研学旅行真的能如此有效吗?答案无疑是“有待考证”。

  二

  与家长们急切渴望孩子能在短短几天的研学旅程中,学到“考名校秘籍”的迫切心理不同,研学团组织者所真正关心的,只有一点,那就是收入。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有游客反映,研学团报名时行程写明了参观北大、清华、故宫、长城,“结果一个都没去成”。临时调整、变更、取消线路,而且不同家长商量,想象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让不少人愤愤不平,直接将“研学”拉入未来旅行黑名单。

  有网友说,“暑期研学就是为抚平成人焦虑的碎片化教育外包。”可谓是一针见血,道破了大多数家长为孩子报名研学团的真实心理与现实困境。

  在教育竞争越发激烈的当下,家长们不想浪费一个个被炒作出的,所谓“最重要的假期”,但又抽不出时间精力,亲自陪孩子到各地博物馆、高校参观游玩。因此,在各研学团无孔不入的营销下,家长们只能试图花高价买一个“心安”,也就一头扎入对方设置的陷阱,成了被收割的“韭菜”。

  而退一步讲,即便研学机构认真负责,带孩子参观几天名校,便真的能如家长所设想的那样,“在孩子心中埋下一颗名校梦”吗?这恐怕并不切实。

  短短几天研学旅程能学到多少东西且不论,走马观花式的打卡、体验,又能给孩子留下什么深刻印象?当挤破了头进入高校,只是看看“一塔湖图”、燕园美景,再在校门口打卡留念。这样华而不实、徒有其表的研学旅行,与硬闯网红打卡地又有何异?即便研学团安排了学习、讲座,受限于活动时长,也只能如浮光掠影,无法在人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实不相瞒,泺源君读书时也曾参加过研学团,十天行程结束后,我却连北大的门朝哪开都没记住,唯一深刻的印象,是未名湖的鱼,真的挺大的。

  三

  高校尤其名校,承载的内容早已不仅限于学术领域,更是具备从历史文化到自然风光的多重价值,具有一定的公共属性,应当向社会开放。但同时,高校最重要的属性依旧是师生进行教学、科研和生活的场所,若大门完全打开,则会使师生的日常生活,乃至整个校园秩序一片混乱。

  虽然不少人拿出欧美名校来举例,论证“高校不应有围墙”,但考虑到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完全开放式校园,显然是不现实的。更何况,即便如散布整座城的剑桥大学,其各个学院也同样设有限制,个别还存在限时或收费情况。

  高校设置一定的准入门槛,实际上已经是在平衡庞大的社会需求与校内生活有序平稳。然而“名校黄牛”却利用了规则的漏洞,将制度的善意变成自己牟利的工具,给游客和师生,均带来极大的困扰。

  要想“研学热”真正成为有价值的暑期旅行,只靠高校让步加大开放程度显然是不够的。有平台统计显示,7月份“研学”旅游搜索热度上涨203%,超过亲子游大盘涨幅。堪称“现象级”的研学热,亟待市场监管部门的有力管理与引导。而面对乱象,整治违规运营机构只是第一步,改变家长“暑期内卷”的焦虑心态,也同样重要。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杨帆 报道)

  举报/反馈

上一篇:职场上有哪些有趣的心理学?
下一篇:就业指导 | 入职让交毕业证原件!?“可以这么办……”

最近更新教育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