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第一代“鸡娃”:鸡了20年,仍是“普通人”?

栏目:教育机构  时间:2023-08-04
手机版

  前段时间,有博主在网络上晒自家小孩假期自鸡的记录,感慨:不鸡娃也会被反噬。

  

  来源:微博@粲然

  近年来,“鸡娃”(指家长给孩子打鸡血,催促孩子学习)、“内卷”成为热词,有的家长热衷“鸡娃”、疯狂内卷,有的家长反对“鸡娃”、觉得卷没意义。

  无论什么看法,不可否认的是:“鸡娃”、“内卷”已经成为难以回避的话题。

  而大家能想到的“鸡娃”方式,一位来自北京的第一代鸡娃几乎都体验过:

  学区房、私立外国语、补习班、南极游学、高考、出国留学……

  她就是95后女孩“王食欲”。

  作为豆瓣走红的北京第一代鸡娃,王食欲受益于被“鸡”,同时又体会到被“鸡”、内卷教育的切肤之痛,自嘲鸡了20年,还是归于平凡。而她的妈妈永爱,也开始后悔鸡娃了。

  

  20年鸡娃路,从被重点初中拒绝,到高中破格进入大名鼎鼎的北京四中,再到从200多分逆袭到高考628分、却毅然选择读北影做导演:

  从被鸡到自鸡再到脱离轨道,王食欲都经历了什么?妈妈永爱从鸡娃到后悔,心路历程又是如何?

  优质的教育环境伴随着激烈的席位竞争,为了“突围”,妈妈永爱一开始就很上心:

  女儿从四五岁就开始上乐器、美术、体育等兴趣班。

  据王食欲所说,95后的女孩中,学古筝的人很多。那时,她所在的幼儿园大班里,十七名女孩,有九个女孩会弹古筝,隔壁班还有两个男生也在学。

  用了将近十年的时间,期间换了六位老师,四家辅导机构,终于考到了中央音乐学院古筝八级。

  可那时,“会一门乐器”这件事已经成为一种“基础素养”而称不上“特长”了。

  

  而且鸡娃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要操心的事很多,升学可以说简直是全家人的任务。

  因为没有过早意识到这一点,女儿在小学阶段并没有积累到足够的“升学资本”,无论是成绩还是奖项等各方面。

  尽管妈妈永爱已经陪孩子一遍一遍学鸡兔同笼和火车追及问题;在地铁上和孩子用英语练习会话;趁着做饭的工夫让孩子背两首唐诗宋词;陪孩子练习枯燥的弹琴指法......

  

  来源:小红书@夏天狂喝冰镇可乐

  王食欲说,妈妈成为了一个“虎妈”,是妈妈本身就受到了“考试的恩惠”。

  妈妈永爱就是通过高考改变命运,从小地方来到北京的“小镇做题家”。

  可她无奈地发现,自己耗尽了一身的力气,结果却不尽人意。

  《一激到底》的作者美国社会学家希拉里·弗里德曼,先后毕业于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

  她访谈了美国95个中产家庭,这些家庭的孩子大多参与了足球、国际象棋、舞蹈等竞争性课外活动。

  

  访谈结果发现,在家长们的“报班狂热”“鸡娃焦虑”背后,隐藏着很多理性的决策机制。他们通过让孩子参加“竞争性童年活动”,来让孩子获得对未来读大学和工作大有帮助的“童年竞争资本”。

  妈妈永爱发现北京父母也是如此,要参加的“竞争性童年活动”太多了。

  但除了绘画技能最终在一项考试中加了5分,获得了所谓微小的“童年竞争资本”,简历上的诸多兴趣和特长,都在说明着女儿的童年是如何失去的。

  小学鸡娃的“失败”,食欲最终上了一所私立外国语中学。

  学校两极分化严重。尖子生能和市重点匹敌,而全班最后一名,恐怕连中专都考不上。

  小升初的失败,让王食欲从被鸡到自鸡,开始拼命学习,主动要求报辅导班。同时想尽一切办法去当学习委员、班长、团支书、学生会主席,只为了自己初升高时,简历能更漂亮。

  外国语学校距离家非常远,早上妈妈开车送王食欲上学,她就在车里一边吃早餐、背英语。

  放学自己在地铁和公交车上站着写作业、站着背古文,MP3里永远都播放着VOA慢速英语和TED演讲。

  周六周日从早上八点到晚上八点,王食欲还要泡在一系列教辅机构里。

  

  唯一放松的方式,就是写写小说,还小有成就,在杂志上发表了一些散文和小说。

  这让她一度产生想辍学写作的念头,但在班主任和全家人的劝说下,在升学考虑面前,不得已还是放弃了。

  在最后升学的关口,正是这些文章,而不是所谓的成绩、三好生等荣誉,让她在初升高的提前招生考试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北京四中实验班(道元班)的青睐,进入了大名鼎鼎的北京四中。

  

  进入高中,王食欲发现,自己这种靠补习班和那么一点点写作小天赋勉强考进来的学生,实在是不值一提。

  她从初中尖子生,到高中变得平凡普通。但高中三年,也是她最快乐的三年。

  因为进入的是重视孩子独特特长的道元班,她不用像其他文理班学生那样努力拼成绩。

  四中从不要求学生上晚自习,而且一周五天,每天都必须有体育课(到了高三也是如此),下午三四点就放学了,和欧洲的高中差不了太多。放学后还有各种各样丰富的社团活动。

  这些活动以及四中的教育理念深深改变了王食欲。同学们自由不羁的探索精神和学校包容开放的风气给她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王食欲和同学们在学校上演戏剧

  孩子更自由了,妈妈却开始犯愁。

  当自己终于把孩子“鸡”到了北京四中,以为半只脚踏进清华北大,然而女儿从进入北京四中道元班的那一天起,就偏离了她的预设轨道。

  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女儿考试成绩曾只有200多分,她既焦虑又痛苦。

  但女儿王食欲此时想得很清楚,基于内心的热爱,她和老师深聊后,决定考北京电影学院,成为一名导演。

  陪女儿艺考期间,她在成长过程中热爱艺术的画面一帧一帧地在妈妈永爱大脑里回放。

  “那个还不认识字就喜欢看画册的婴儿,那个在少年宫里连叶子都画不像的小女孩,那个哭着喊着要上绘画辅导班的小姑娘,那个喜欢逛美术馆、美术展的少女,那个每个月都要跑去听音乐会的中学女生,那个痴迷观看话剧演出的爱好者……她就是我的女儿。

  在我掐断她的爱好,逼她提高文化课成绩的间隙,她用点点滴滴的时间扩展着、积累着自己的热爱。这些热爱给了她考上北京电影学院的全部滋养。

  女儿12年的求学之路上,没有周末,很少有节假日。原本属于女儿的娱乐时光,都被我占用了。她被我“鸡”进了课外辅导班,反复练习着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浪费了很多的光阴。如果把这些时间都用在她热爱的事情上,她的幸福度会不会更高,未来的发展会不会更好?”

  

  好在,最终女儿以高考总分628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专业课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北影。

  北京四中的前任校长刘长铭曾说:“教育是一个缓慢而优雅的过程。”

  以工业流水线般整齐划一、高效生产的方式对孩子进行“鸡娃”教育,恐怕会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失去教育最重要的一块拼图——发现自己最独特的地方,找到自己人生的支点,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定制化准备。

  脱离既定轨道、找到人生支点的王食欲发现,自己的人生旷野越来越开阔,妈妈永爱也逐渐发现,鸡娃20年,自己开始后悔了。

  “鸡娃模式”确实让王食欲收获不少,但同样留下了很多“阴影”。

  从小训练出来的高度自律,给她造成了长期焦虑。这种焦虑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她始终处于紧绷状态。

  仔细回忆,妈妈永爱才猛然发现,以前:

  女儿一天没有学习就会有负罪感,会苛责自己;

  有时她会无声地自言自语;

  她敏感多疑,独处时经常会莫名落泪;

  一起在商场逛街,明明好好的,她突然就会捂上耳朵嫌吵,痛苦地连步子都迈不动了;

  晚上躺在床上,她要熬过几个小时才能进入睡眠状态……

  她开始反思,童年快乐时光的缺失和长久伴随孩子的身心焦虑等,这些代价真的是自己想看到的吗?

  某种程度上,王食欲是幸运的,她最终找到了人生的支点:

  “如果说步入社会就像一场马拉松,在比赛开始前,所有人都鼓励我们:只要你努力,就一定可以当冠军!可是,当比赛的枪声响起时,你才骤然发现,脚下原本清晰的赛道实际非常模糊。

  你不知道终点在哪里,又该向什么方向努力奔跑呢?兜兜转转在各个专业与各个行业里消磨了十几年后,我才发现,......我也一定会走上我想要的道路。

  最终,我决定去实现我五岁时的生涯理想——成为一名创作者。”

  

  但不是所有被鸡的孩子,都能这么幸运。

  于是在书中,妈妈永爱多次提到,对于自己不遗余力鸡娃的行为,她很后悔。

  “在教育女儿的问题上,我是短视和功利的。多少年来,我只以考试成绩为导向来鸡娃,只要孩子成绩好,其他都选择忽略。

  我想,如果人生可以重来,我绝对不这样鸡娃,一定会把童年的快乐还给孩子,绝对不让她在十六七岁的时候还在治愈自己童年的不快乐。”

  看完全书,能理解她的后悔,真的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因为虽然看似女儿是北京四中知名高中毕业,又考进北影、留学英国,但曾经的高分、阶段性鸡娃成功,并没有指向所谓传统观念里成功的路径。从所谓成功学的角度来看,时至今日,她依然为女儿投身不确定性很强的影视行业、从事导演担忧不已。

  这份后悔,是真的后悔:

  替女儿选择兴趣班时,更多的是从功利角度出发,只为升学可以加分,却忽略了孩子的爱好;

  为了女儿被好一点的学校录取,把孩子所有课余时间都用补习班填满,失去了童年的快乐。

  

  鸡娃为了什么?妈妈永爱的答案曾是——

  为了让孩子拥有更加开阔的眼界和更多可选择的机会,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不至于陷入被动的人生。

  但现在发现,实现这个答案,不是只有鸡娃、不是只有以牺牲孩子童年和身心为代价这一条路径。

  我们也能感受到:随着90后加入育儿大军,不少人是从小被“鸡”过来的,反而越发懂得反思。

  曾经在“鸡娃”的路上身陷焦虑的漩涡,后来逐渐能够正视自己的焦虑来源,最后找到教育的“初心”。

  “觉悟”后发现,焦虑容易急功近利,只关注眼前的育儿成效而忽略了孩子本身的发展。

  成长是一场马拉松,如果因为一时的得失而不长远考虑,其结果往往是得不偿失的。

  不妨用适合孩子的方式陪伴他们成长,指引孩子找到人生的支点,成为一个哪怕普通但幸福的人,才是更为重要的事。

  

  参考文献:

  1. 豆瓣:北京第一代“鸡娃”给大家讲讲内卷教育的切肤之痛

  2. 豆瓣:我,一个55岁即将退休的老阿姨,竟然出版了一本书

  3. 《妈!这是我的人生 令人又哭又笑的母女成长实录》

  4. 看天下实验室:北京第一代“鸡娃”血泪史:鸡了20年, 还是归于平凡

  举报/反馈

上一篇:暑期平日不涨价,遛娃必囤!莫干山郡安里1499/晚,赠小菁英儿童托管一份,不约可
下一篇:“朝阳助学工程启动”市慈善总会5700万善款资助万名寒门学子

最近更新教育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