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关键词看“双减”落地后教育行业“新征程”

栏目:健康教育  时间:2021-08-20
手机版


今年以来,教育领域不断推出新政,近日,《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正式落地,给校外培训机构和校内教育都带来了重大变革。
整个K12(学前教育至高中教育)教育行业都在积极寻找转型之路,在教学内容和商业模式的改变下,虽然是个艰难的过程,但也充满了新的机会,这让教育行业的下一步走向备受关注。

“双减”

“双减”指的是校内减负与校外减负,更全面地明确了社会各群体的教育责任。其中以下几个要点备受关注:
从教培机构准入门槛上加强管理。从严审批,各地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
从资本介入方面严格控制。“双减”要求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严禁资本化运作;外资不得通过兼并收购、受托经营等方式控股或参股学科类培训机构。
从教育培训服务行为上明确管理。要求建立培训内容备案与监督制度,严禁超标超前培训,严禁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从事学科类培训,严禁提供境外教育课程。
从培训时间上作出精确控制。明确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培训;线上培训每课时不得超过30分钟,课程间隔不少于10分钟,培训结束时间不晚于21点。
在学龄前儿童的校外培训上加强审批。“双减”明确不得开展面向学龄前儿童的线上培训,严禁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班、思维训练班等形式开展线下学科类培训。
从课后服务方面,“双减”指出可以通过课后服务时间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同时拓展学习空间,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对教师和相关人员的激励措施方面,“双减”指出通过统筹核定编制,配足配齐教师,使学校师资得到充足保障。推行教师“弹性上下班”制,加强对参与课后服务教师和人员的激励。
对此,教育行业的部分专家作出了一些解读。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表示,这一政策的落地意味着,如果机构的主营就是学科类培训,那么上市机构就可能面临退市。如果一家机构也有非学科类业务,那就需要剥离掉相关学科类业务,要么退市要么转型,所以说对上市机构来讲影响是巨大的。
“双减”虽然短期内会让一些教培机构受到较大影响,但是从长远来看,有利于教培行业进入良性的发展循环。而校外减负和校内公共教育供给的加强,对于下一步推进各学校、地区的均衡发展也颇有助益。

转型

转型是目前各大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必须要面临的问题,职业教育、素质教育和托育成为了不少机构的“救命稻草”。
7月28日,猿辅导宣布开启素质教育课程,并上线了“南瓜科学”,试水科学课程,采用“AI互动学习+动手实践探究”的学习方式,旨在助力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质。
同样转型素质教育的还有掌门教育、豆神教育以及瑞思教育、易贝乐、学大教育、卓越教育等。
而好未来旗下成人业务板块“轻舟”将考研、语培、留学等多项业务整合在一起。高途公司也表示,高途将关注成人教育。字节旗下的学浪平台也推出面向成年人的职业教育课程。
其实,“双减”为教培行业带来了危机,客观上说也带来了机遇。将教培行业按照领域细分,不难发现,市场需求仍然存在。
以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为例,素质教育近几年发展得卓有成效,它包含了应试辅导之外的很多教育需求,如口才、自然、通识、体育等等,这都在不断满足80、90后家长对孩子能力、素养和思维方面的教育需求。应该看到,教育消费的不断升级也带来了应试辅导意外的更多教育需求,并随着年轻父母教育理念的迭代持续增长,这成为了教培行业转型的一大风口。
而职业教育无疑是更大的市场。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还不完全成熟,与社会企业的衔接度也不够高,导致很多职业教育的认可程度受到影响。但一方面职业教育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以往的技工类行业,现在开始拓展到互联网、金融甚至新媒体等多个领域,这都是新的机会红利;另一方面,国家不断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同等地位,打通技术技能人才上升、就业的壁垒,也为教培行业的转型提供了机遇,如就业实习、职后专业技能学习、定向培训等都成为“双减”后的市场机会。
此外,也有不少地区对教培行业的现状提出了引导和帮扶计划。例如北京海淀区的“双减”工作实施方案中就提出,针对培训机构面临的实际困难,采取“一企一策一专班”工作模式,支持引导培训机构业务转型,探索通过购买服务方式,补充校内课后服务、暑期托管服务等。
这种教培行业与学校的结合,对不少教育机构和学校来说,都是新的办学模式,这不仅仅是“双减”落地后巨大的市场需求,还是教培行业应当担负起的社会责任。这种组团发展、集群发展的交流平台,长期发展会达到校内教学与教培行业新发展的双赢局面,成为教育行业的“新征途”。

用意

谈到对当前教育行业的现状,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顾明远认为,校外教育培训实际上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不仅冲击了学校教育的秩序,也扩大了教育的不公平。
近几年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负担重的情况较为突出,而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关键问题,是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问题。此前仅从校内一手抓的减负措施或许仍然不够全面。
对此,“双减”政策的出台正切中“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主要矛盾点。
可以说,“双减”政策,减的是学生的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而更重要的是落实“双减”需要捡起什么。
对于学生群体来说,它从根源上致力于学生身心健康和未来的发展,通过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捡起未成年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捡起学生更加健康多元的成长机会;对于学校来说,“双减”的落地可以捡起更加多元的育人队伍和更加开放的教育环境,让教育培训机构成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力量。
可见,这场“减负”力图通过对整治校外教培行业与改善校内教育环境两手抓的方式优化当前的教育生态,其本质用意指向教育均衡,让教育回归公益性。

回归

8月17日,北京市教委、人力社保局等单位共同举行《北京市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措施》新闻发布会。会上对校内教育体系及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比如个性化的课后服务培训、针对性作业;素质类和学科延伸类课后活动;加强引入社会优质资源和优质师资参与课后服务;发挥好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之类的校外场所作用等。
这些都是针对课后服务水平提升作出的改变。这种在教育质量上做加法的多机构合作拓展模式,可以从教育资源上让孩子“吃饱”“吃好”。
此外,此次北京的“双减”新闻发布会还提出,在课后三点半的丰富时间段内,除了素质教育的课程,还会有课堂的延伸辅导,部分初中还会开设晚自习。而更值得关注的是,北京的“双减”措施中还提到,新学期将推进优秀教师跨校、跨学区的流动,将优质教育服务辐射得更广。
这本质上是对地区内教育资源的整合,在一定的范围内统筹义务教育资源,促进学校之间的帮扶,对于平衡区域间的优质教育资源,真正实现教学力量的共享可以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以北京市的“双减”措施为切口,可以看到,“双减”政策的落地为校内教育的多样化探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学习“还给”学校,是让教育回归合理轨道的第一步。从教师群体的师资压力以及区域间的资源分配入手,方能真正提升义务教育阶段的“育人”属性,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上一篇:盐田区实验学校:坚守教育理念,打造阳光教育“理想学校”
下一篇:省卫生健康委:唱好健康传播“主角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