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发现、早干预 共同守护儿童心理健康

栏目:健康教育  时间:2021-09-04
手机版

新华社北京11月20日电 儿童青少年时期是人类生长发育和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与此同时,儿童青少年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也属于心理最脆弱的人群之一。多位心理卫生专家呼吁,家庭是守护儿童心理健康的关键,要早发现、早干预,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精神心理问题,共同守护儿童心理健康。

新冠肺炎疫情给人们生活带来明显影响。多位学校心理教师反映,持续数月的延期开学,学业压力、家庭亲子冲突等情况对一些儿童青少年心理带来影响。今年秋季开学后,学生发生心理危机的概率高于往年。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界卫生组织2019年联合发布报告显示,目前全球12亿10岁至19岁青少年群体中,10%至20%受到心理健康问题困扰。同时提出,其中许多问题来源于童年期相关引导的缺失。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秘书长助理温斌表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儿童关注的问题从“衣食住行”的现实层面,转移到对兴趣爱好乃至人生意义的思索,心理活动比上一代孩子更加丰富。与此同时,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和精神障碍患病率逐渐上升。

“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包括情绪方面、人际交往、学业压力等。”北京教育学院教育管理与心理学院曹新美教授表示,其中学业带来的压力较为突出。一些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但又不表达具体的要求。孩子认为很难达到父母的期望,可能会产生焦虑、过度紧张等问题。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陆林等专家提出,约有一半的成人精神心理问题起始于儿童青少年阶段,若能早发现、早干预,将极大减少精神疾病的发生。

陆林建议,家长教育孩子需从自身做起,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过多的焦虑与不安。同时多与孩子进行交流,注意观察孩子的饮食、睡眠、学习等方面生活习惯改变。对于孩子的情绪状态变化,既不过分担忧也不视而不见,出现心理问题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受访专家认为,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精神心理问题。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具有发展性、成长性,完全可以及时干预、积极改善,对有心理问题的患者不要有“病耻感”或“标签化”。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党委院长办公室副主任孙思伟表示,医院和学校双方可联合申请青少年心理问题预防、干预机制、预警体系建设等项目。针对有可能存在严重心理障碍、心理危机的学生,安排专业人员到学校进行评估。

此外,对教师、辅导员等从事学生工作的人员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充分了解抑郁、失眠、焦虑等各种常见的精神心理问题。对学生开展危机教育,提高其应对压力和心理问题的能力。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上一篇:丽水网丨援藏教师“阿妈”朱丽
下一篇:壮丽70年:西藏卫生健康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