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工学院:强化校地校企合作 共育上合人才

栏目:健康教育  时间:2023-05-24
手机版

  青岛工学院按照加快推动现代化上合新区一体化发展要求,以学生“住在胶州、学在胶州、热爱胶州、奉献胶州”,教师“融入上合、研究上合、建设上合、服务上合”为行动理念,以建设“上合应用科技大学”为目标,强化校地、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培育适应上合新区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集中优势资源,因地制宜打造上合特色学科

  一是积极对接上合产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以上合新区产业需求为出发点,重点围绕物流、投资、贸易、商旅四大中心与上合经贸学院等校、政、企紧密对接,调整专业设置,增设俄语等专业。聚焦上合人才培养,强化食品科学与工程等省级及以上一流专业建设,重点支持大数据+“物流、文化创意、跨境电商、营养健康、金融投资”等特色专业建设。二是突出临空经济特色,加强校地、校企合作。与青岛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管委会及企业合作成立临空经济产业学院,培养满足航空服务、机务维修、航空物流等航空特色服务业、制造业需要的临空经济人才。三是加强特色学科支撑,促使学科建设契合上合新区一体化产业发展需要。重点建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等山东省高水平培育和扶持学科。

  推动教学改革,强化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对接上合新区产业发展,重点建设智能制造、智能建造、智能信息、智慧物流、临空经济、跨境电商、文化创意、体育健康、健康食品9个现代产业学院。每个产业学院以上合新区企业为龙头,联合数十家企业与学校共建。二是探索政+校+企深度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与产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无缝衔接,培养符合上合新区需要的新型卓越人才。三是开展访企拓岗行动,强化校企衔接、深化校企合作,紧贴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动态调整专业培养方向和培养模式,前置修订下一年度培养方案,切实链实链好“人才培养—就业输送”质量,努力使学校成为空港新区企业的动力源、助推器、人才库,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搭建研究平台,打造上合智库提升人才培养质效

  一是创建上合新区产业发展研究院,研究上合国家政治、经济、历史、法律、艺术等,努力把研究院建成上合新区发展智库,提升人才联合培养质效。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搭建师生创新创业载体,与合作企业联合设立横向课题,研究上合企业急需解决的各类技术难题,为上合产业发展服务。校企共同申报国家、省、市规划课题(项目)、专利,提升研究能力与水平,服务上合新区建设发展。二是创建上合示范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与上合示范区、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合作,创建上合示范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在培养上合人才的同时,推动酿酒、造纸、印刷、胶州秧歌、黑陶、剪纸、三铺龙拳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弘扬和传承。

  创新服务模式,以项目为带动打造上合人才培训基地

  一是探索“需求+培养+实践”人才培训模式,精准策源,申请上合组织国家培训项目任务。梳理汇总上合组织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需求,围绕跨境电商、金融经贸、技能培训等11个领域积极开展专业培训,坚持“科、教、产、研、学、用”一体化推进。二是强化人才培训项目载体,打造“上合+智慧金融文科实验室”“人工智能与数字孪生胶东特色农产品梯次加工与储藏特色实验室”等省高校特色实验室,对接上合新兴新型产业发展方向和人才培训需求,着力打造好“虚拟现实公共实训基地”等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公共实训基地。三是面向上合组织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招收留学生,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新模式,并面向在青外籍人士培训需求,制定培训方案,设置培训课程,开展培训教学。通过国际化人才在校培养和进校培训,加强国际交流平台建设,促进文化交流,创设多元化学习环境,建设开放式特色大学,助力驻地国际化程度提升,增强高校国际发展动力。

上一篇:培训师资格证报考条件有哪些?考哪些内容?
下一篇:解析印象派与现代艺术的碰撞,揭开《500年色彩静物》的神秘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