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外国语大学)三下乡特辑:拾忆·花馍

栏目:健康教育  时间:2023-09-03
手机版

  23年上半年,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高度重视我国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努力将非遗文化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

  花馍,又称为“面花”,不仅可供食用,更是一种享誉全球的民间艺术品,它将淳朴勤劳的妇女们的心灵手巧与艺术想象力体现得淋漓尽致。花馍主要流行于中国陕西、山西等地,其中陕西关中的花馍最为著名。花馍讲究很多: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祭奠祖先、老人过寿、小孩满月等等,都有各类的造型和不同的用途,是我国民间艺术的瑰宝和精粹,并被评为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花馍展示)

  8月22日,西安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拾忆文化·寻味花馍”——“有馍有样”社会实践团队来到了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县文化和旅游协会,跟随着花馍非遗传承人一起走进花馍,拾忆历史。

  

  

  (合照)

  韩城花馍非遗传承人吕晓艳老师现场为团队展示花馍的制作并带领团队成员亲身体验。和面、调色、醒面……每一步都一丝不苟,手把手教导团队成员制作较为复杂的一种花馍——醒狮兔。小麦白、中国红、亮黄、青蓝和黑色在成员们的手中跟随着韩老师的指导慢慢相和、协调,靓丽的色彩搭配给人极大的视觉冲击。

  

  (吕老师讲解)

  

  

  (擀面)

  除色彩的搭配外,工具的使用也很巧妙。在民间花馍的制作过程中,梳子、剪刀、筷子、勺子、竹签、切刀等各司其职,在花馍的造型塑造上“各显身手”,都是花馍制作所必备的工具。再辅以各类豆子、红枣等更加鲜明地刻画面花的形象。

  

  

  (剪馍)

  花馍具体的制作手法有切、揉、抟、捏、揪、挑、压、搓、拔、按等,一块面团经过这些工序和一些染色、剪切等的细节处理就变成了栩栩如生的非遗——花馍。

  

  

  (实践小组花馍展示)

  吕老师在访谈中告知我们:“我从小就跟随家里人喜欢上了面食的制作,后来嫁到韩城之后跟随着婆婆专注于花馍的制作,至今已有二十余年了……”。吕老师的话语里处处流露着对非遗花馍的珍视和把它传承下去的决心和殷切希望。

  花馍凝结着中华民族民间千百年来的审美、技艺,是其盛行地区所有重大节日活动所不可或缺的,被赋予了人们美好的希望与期盼,是我国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们在重要的传统节日里定做花馍,一方面寄托自己美好的祝愿,另一方面也助力了非遗的传承和花馍产业的发展。

  通过此次活动,实践团队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了花馍的魅力,了解了花馍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转型困境,后续将研究整理出针对性发展建议。

  

  随着非遗文化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有更多的人们加入到了非遗的保护和传承的工作之中。习近平主席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从非遗中,我们不断坚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这是我们五千年历史所赋予的自信,如今我们需要去挖掘它、保护它、传承它,不断赓续民族文脉,让更多的人爱上我们灿烂的民族文化,传承我们的精神基因。

  来源:西安外国语大学“有馍有样”实践团队

上一篇:高校高水平艺术团不再招生选拔
下一篇:长安实践 | 处处解民忧,时时念民情!漳州诏安政法系统不断提升为民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