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实力”成为“强引擎” 江苏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

栏目:健康教育  时间:2023-09-28
手机版

  9月19日,“努力推动江苏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系列主题新闻发布活动第九场——“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专场在南京召开。省委宣传部、省文旅厅、省文明办、无锡市、扬州市分别介绍了在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上的相关情况,及下一步工作部署。

  主旋律更高昂,正能量更强劲

  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价值引领。近年来,江苏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发布会上,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省新闻出版局(省版权局)局长、省电影局局长梁勇分享了一组数据:

  近年来,江苏相继涌现出3位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6位全国“时代楷模”、81个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46名全国“最美人物”、1362名“中国好人”,推出南医大二附院“心佑工程”团队等21个江苏“时代楷模”等省级重大先进典型。全省13个设区市、16个县(市)创成全国文明城市,总数和占比均居全国第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实现县乡村三级全覆盖,2022年全省社会文明程度指数达90.48。

  主旋律更高昂,正能量更强劲。江苏深入开展诚信宣传教育和专项整治,连续举办7届江苏志愿服务展示交流会,注册志愿者占城镇人口比例达25.82%,选树57个书香城市建设示范市(县、区),居民综合阅读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8.53个百分点,“诚信江苏”“志愿江苏”“书香江苏”成为特色品牌。

  省文明办副主任尤健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推进更贴近时代更贴近群众的文明实践,在充分整合资源、提升服务效能、发动群众参与上下功夫。“着眼数字赋能,我们计划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视界云’和大数据管理平台,打造省级宣传思想文化服务的‘中央厨房’。”

  抢布新业态,文化产业崛起争先

  2022年电影票房全国占比首次突破10%,文旅消费总额占全国10.3%;2022年文化新业态行业营业收入达3412.5亿元;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2330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5907.2亿元,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二……发布会上一连串数据彰显了江苏文化事业产业的繁荣发展。

  近年来,无锡市在文化领域的引导和建设,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上,也获得了繁荣发展。无锡市副市长秦咏薪介绍,全市拥有18个省级以上挂牌文化产业园区,接近1000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2万多家经营主体,形成8个文化产业重点领域。

  未来无锡将如何发力,秦咏薪透露:“将抢先布局数字文化新业态,政策文件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要求,紧跟当下00后、Z世代等年轻群体的潮流趋势,就夜间经济、云端展览、国潮文创等制定了专项的计划,不断释放文化生产力和创造力,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

  伴随着文化事业产业繁荣发展,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显著增强。全省国家一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的总数均居全国前列,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100%。基本形成城市社区“15分钟文化圈”、乡村“十里文化圈”。梁勇介绍,为进一步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江苏还将规划建设、改造提升一批城市文化客厅、乡村两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便民惠民“文化驿站”、小剧场等城乡公共文化设施。

  文旅融合,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近年来,江苏用文化的理念发展旅游,让旅游更有“诗意”,用旅游的载体传播文化,让文化走向“远方”,形成具有江苏特色的探索实践。

  扬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长金介绍,扬州持续放大“博物馆之城”效应,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成为“现象级”文化名片,年均接待游客近300万人次。同时,扬州积极打造“文旅+”,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扎实开展非遗进景区活动,推出非遗快闪、非遗民宿等特色项目。目前,扬州获批省级以上非遗创意基地4家,省级以上工业旅游区8家。

  “夜之金陵”“姑苏八点半”等夜经济品牌涌现;史上最长文旅消费推广季创新举办;“云上博物”“炫非遗”“全息5G大运河”等一批智慧化文旅融合项目实施推广……省文旅厅副厅长兼省文物局局长、南京博物院党委书记拾峰介绍,江苏积极营造文旅融合消费新场景、创新文旅融合消费新模式,让文旅消费成为助力全省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新引擎。

  在政策“组合拳”和各类活动综合效应下,江苏文旅市场强劲复苏。今年前八个月全省文旅消费总额3451亿元,占全国近10%、占比全国第一。“下一步,将加大文旅资源境内外宣传推介力度,打响‘水韵江苏’文旅品牌,推动江苏精彩传得更远更广,让江苏成为展示中华文明、东方神韵的重要窗口。”拾峰说。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交汇点

  编辑:孙燕

  审核:徐晓冬

  举报/反馈

上一篇:全国知名演讲家蔡朝东到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湘东医院作主题演讲
下一篇:赋能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 四川省网络治理研究中心推动网信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