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

栏目:网络教育  时间:2022-12-29
手机版

  ——《1958~1961靖远人走洮河纪事》摘录

  (西部黄河文化走笔丛书·纪实文学卷)

  撰文|武 永 宝

  1958年,甘肃省的引洮工程兴起,曾引起全国无数作家、诗人、画家、摄影家、音乐家的深切关注,他们其中的很多人都深入工地第一线体验生活,工地上的人们劳动热情高涨,感染了他们,他们遂用自己的笔,自己的才情,创作出大量文艺作品,来讴歌劳动者,以及工程远景宏图,等等。

  确信,当时有李季、闻捷(代表作《银河落人间》)、李光侠(《女篮五号》摄影师)、瞿希贤(上海音乐学院曲作家)、岳松(中央乐团作曲家善吹笛),茹遂初(摄影家)、甘肃省参事室参事、教育家水梓(水均益爷爷)、裴建准(画家)等,曾先后到过引洮工地采风,寻找创作灵感……

  至于那些不知名的普通记者、文艺家们深入引洮工地采访,或采风,更是不计其数。目前,在笔者的视野里,所能搜集到的全国、省级知名文艺家以“引洮工程”为主题,所留存下来的具有代表性的文艺作品情况,汇集如下。

  李季(1922—1980),我国著名诗人,曾经写过长篇优秀叙事诗《王贵和李香香》。被选进高中语文教材,风靡一时。上世纪50年代,李季长期深入甘肃进行创作等活动,先后担任玉门油矿党委的宣传部长(1952年),并以中国作协副主席的身份兼任中国作协兰州分会主席(1959年)等职务。期间,李季还亲自到引洮工地体验生活,写出散文作品:《在高山运河的工地上》。刊发于当时创刊不久(1958年6月创刊)的《红旗》杂志1959年8期上。这篇作品带着那个时代鲜明的特征……

  

  李季在北京寓所(1962年)(图片来自网络)

  

  李季(右)陪同周恩来总理会见外宾。(图片来自网络)

  李季的散文作品《在高山运河的工地上》,最后落款:1959年2月,写于兰州。字数:6000多字。文章配有多幅插图。在惜墨如金的《红旗》杂志上,算是大部头作品。作品除了宏观记述了引洮工程概况外,还记述了工地民工的先进事迹。其中,简略提到通渭人刘延展,定西人刘恩,临洮人姚俊民等人的事迹……重点花费了一个章节的篇幅,叙述了九甸峡攻坚战的故事和靖远民工何春保的先进事迹。何春保是一名爆破手,属于靖远工区共青团段(第七大队)民工,施工地在九甸峡。九甸峡,可不简单,乃是整个引洮工程最艰险的地段,处于引领整个工程总枢纽的地位。这一点,具有唯一性质。因此,才吸引了众多文艺家的注意力,从而为此留下了许多优秀、感人的文艺作品,传承于后世……

  九甸峡,今天,引洮工程的大坝——九甸峡水库就修建在这里。当年,靖远第七大队民工的驻地燕子坪,就在九甸峡脚下。如今,已经淹没于水库之底了……当初的工程设计却是,水库在岷县古城,水渠由此一路引来,经过九甸峡,再延伸至陇西大营梁(一期工程),进而,引入千里之外的陇东董志塬(二期工程)……九甸峡,陡峭无比,险峻无比。靖远民工大战九甸峡大、小鹦哥咀、玉皇峰等险绝工地,何春保和他的同伴儿,在此付出辛勤汗水和巨大的牺牲代价……

  确信,何春保是第一个在九甸峡悬崖荡绳打出第一锤的施工者,在半山腰炸出平台,然后依托平台,再开渠、打隧道,硬生生开凿出一条宽40米的渠道……何春保也是点响九甸峡第一声开山巨炮的炮手……可谓敢吃螃蟹者。何春保为此参加了1958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农业模范群英会”,受到大会表彰。毛主席、周总理、朱德还接见了何春保等与会者,并同大家合影留念……由此可见,何春保能被大诗人李季挥笔讴歌之,并登上《红旗》杂志,绝非偶然。

  李季原文如下:

  何春保经常被悬吊在悬崖上施工。一个大爆破后,他冒雨悬吊在峭壁上检查线路,谁知却被卡在一个大石头形成的裂缝中了,挣扎了很久,才脱离危险,被人们吊了上来……

  李季的文章刊发后,新华社发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甘肃人民广播电台、《甘肃日报》、《引洮画报》、《智引洮河》等媒体,相继跟进,对何春保进行了报道、宣传……一时,何春保成了海内外知名的明星人物。

  《红旗》杂志,其权威性和层次之高,毋庸置疑。笔者考察,何春保,乃是目前唯一上过该刊的靖远籍人士。具有唯一性。目前,我们所知情况如此。

  后来,何春保还走入画家英声的笔下。英声先生为何春保绘画了一副青春风采、英气飒爽的肖像画,流传甚广……不仅如此,有不知名的音乐家为何春保谱写了歌曲:何春保、何春保……当年的民工依稀还记得这首歌的前两句……

  由上可知,引洮工地的靖远民工何春保,这一爆破英雄、全国劳模,一度成了各类文艺创作的讴歌的对象……

  

  《红旗》杂志1959年8期,《在高山运河工地上》原文。作者:李季。(图片来自网络)

  

  何春保近照。何春保,生于1938年。靖远县北湾镇古城村人。(图片为其儿子何正文提供。2021年秋拍摄于白银居宅。)

  

  画家英声,发表于《引洮画报》的何春保的肖像画。画中题款文字为: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引洮工程爆破英雄何春保同志。五九年五月。英声。(图片来自网络)

  由于本篇内容,已经单独成文推出。故,在此略去。

  夏羊(1922~2006),本名张祖训,字伊三。甘肃定西老城内小北街小北巷人。发表诗文曾用笔名芭林、巴林、凌雨、羊缨、箫羊、吕羊、沙苓、灌木林、铁梅、巴玲、巴苓、柳风、井水、紫菊子、张翀等。解放前,就读于兰州工业学校和甘肃学院附属中学。1945年8月,考入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国文专修科。1948年1月毕业后,历任定西中学、陇西师范、定西师范专科学校语文教师,并长期带病从事业余文学创作。1960年7月3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夏羊是陇原新文学拓荒期的播种者之一,在甘肃新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从1942年2月20日在《生路》副刊上发表处女作散文诗《野鸽》至21世纪初,夏羊执笔长达60多个春秋,创作了大量新诗和古体诗词及散文、小说、剧本等。他穷其一生笔耕不辍,吟咏不止,作品丰盈,享誉诗坛,影响着陇上几代诗人。夏羊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外散文诗研究会理事、甘肃省作家协会理事、名誉理事和创作指导委员会委员。出席过甘肃省一、二、三次文代会,为主席团成员,参与了大会工作。1980年,他力倡并参与筹建成立定西地区文联和创办《定西文艺》(后更名为《黄土地》)。历任定西地区文联副主席、主席、名誉主席、顾问等职。

  上世纪40年代,夏羊在兰州求学时,以柳风、吕羊、芭林等笔名在当时的《生路》《和平日报》《西北文艺》《泥土》等报刊发表作品300余首(篇),编办过双周刊《高原》副刊和《诗与散文》副刊。在西北师范学院就读期间,给夏羊的人生以深刻影响的老师中就有闻一多的弟子李嘉言教授、杰出的戏剧家焦菊隐教授、著名诗人于赓虞教授等,他们以骐骥带驹的心情,谆谆教诲学子们“爱民之所爱,恶民之所恶”,使血气方刚的夏羊一开始便成为黑夜中手举爝火的勇士,诗歌就是他抗击敌人的武器。

  夏羊这一时期的诗作,充满了鲜明的时代特质和战斗精神,散发着浓郁的“发愤以抒情”的楚辞精神,很多篇什都是骨气嶙峋的血性诗章。夏羊早期诗歌创作代表了陇原新文学拓荒期的基本特质,在深入个体精神困境的同时,又以强烈的民族责任感融进了时代洪流,以透视历史的客观态度,对民族命运、国家前途给予了高度关注。其诗格调沉郁凝重,血性汹涌,倾向“七月派”诗风。

  建国以来,夏羊先后在《人民文学》、《诗刊》、《星星》、《新港》、《新观察》、《甘肃文艺》、《飞天》等杂志,发表诗歌、散文、格律诗词等千余首(篇),有数百首诗歌、旧体诗词分别入选全国1957年《诗选》,1958年《诗选》,建国30周年全国《诗选》,建国50周年《甘肃诗选》、《世纪诗精选》等50余种选集。90年代以来,夏羊为长达数年的宿病折磨,病倒寒舍,消瘦虚弱,精力不济,但仍然吟唱不息,短文小诗,字字渗透着诗人的情怀。这段时期的作品,力求诗思扩张舒展,融合大自然和乡土风情,追索超逸、清虚、寂凄的境界。

  已出版诗集有《山塬春》、《唿哨的季风》、《希望的调色》、《三棵草》(合集),散文诗集《花串与火石》、《悠悠心声》,格律诗词集《秋鹤晚蚕集》、《夏羊诗词选》、《夏羊诗选》。另外有:《夏羊散文小说随记戏曲诗歌选》、《张伊三语文教学笔记》、《苦心斋艺简》、《追火者》、《稊米集》等。夏羊先生亦工书法,楷行、隶篆皆能,尤擅花鸟、山水、仕女。四十年代传世书画作品多以“芭林”、“伊三”、“祖训”署名。遗作有《夏羊窗冰凌山水素描画集》《夏羊书画集》,有待付梓。

  上述文字引用自《他是我诗文宿命里的诗神》一文。作者:苏震亚。甘肃会宁人,1955年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诗人、文艺评论家。原白银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

  笔者在此,要着重指出的是,夏羊先生还曾以“引洮上山”为题材,创作了数首诗歌。刊发于当年的大刊上。其中之一是:《千军万马引洮河》。诗歌的具体内容见下方的截图。

  

  夏羊,1922年生,甘肃定西人。建国前,毕业于西北师范学院国文专业。著名诗人。在甘肃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属于笔者西北师大的老校友、老前辈。多首作品被辑录入西北师大赵逵夫主编的《灿烂星河》诗集。笔者有幸,有一首拙作《杏花》一同辑录。(图片来自网络)

  

  夏羊创作的《千军万马引洮河》诗歌截图。(苏震亚提供)

  何来,甘肃天水人,1939年出生,1963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学院中文系。著名诗人,曾任甘肃省作协副主席,《飞天》文学月刊副主编。1954年在上海《少年文艺》发表处女作。大学时代以发表《烽火台抒情》、《我的大学》等作品而知名。1958年,还曾是中学生的他,将一首《引洮工地短诗》投寄给《诗刊》社。1959年10期《诗刊》,该诗正式发表。

  此时,何来已进入西北师范学院就读。在20岁这样的年龄段,这首以“引洮上山”为题材的诗作,竟然一炮得中,发表在《诗刊》这样高层次的刊物上,连他自己也未曾想到。其,可谓与引洮工程有缘,与《诗刊》有缘。何来后来的诗歌创作,独树一帜,一发不可收拾,创作成果颇丰……陆续出版诗集《断山口》、《爱的磔刑》、《卜者》、《热雨》、《侏儒酒吧》以及《何来诗选》等。有评论者认为:《爱的磔刑》被誉为“当代西绪福斯的灵魂剖白”,“历史与生命的悲剧”,在当代大型组诗创作中“罕有与之相匹”。终成一代著名诗人……

  由于搜集困难,笔者占有资料有限,何来先生创作的《引洮工地短诗》原文,没有找到,故,不能在此给读者朋友展示。甚歉。

  

  何来,1939年出生。甘肃天水人。毕业于西北师范学院中文系。著名诗人。属于笔者西北师大的校友、前辈。闻名遐迩的少年才子诗人。出道很早,成名很早。多首作品被辑录入西北师大赵逵夫主编的《灿烂星河》诗集。笔者有幸,有一首拙作《杏花》一同辑录。(图片来自网络)

  佘国纲 (1936~1996),浙江宁波人。擅长油画。1957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曾任兰州市工人文化宫美工,兰州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兰州市书画院专职画家。一级美术师。作品《岁月》入选首届中国油画展,《腾飞》入选第三届全国体育美展,《正午》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

  佘国纲,应该说与洮河结缘不浅。1958年,从南方前来甘肃工作不久,就主动申请前往引洮工地体验生活。一方面接受锻炼,另一方面,写生,寻找创作灵感。佘国纲,家庭出身优渥,据说,其家庭旧社会是资本家。故,不畏艰苦赴甘肃工作,且下沉基层,苦干摔打,能做到这一点,着实难能可贵。某次,大冬天,佘国纲写生中不慎掉入洮河激流……幸被一朴实的筏子客救起……非此,佘国纲必然会殒命于冰冷的洮河里。

  当时,靖远工区有个皮筏队,用羊皮筏子常年从洮河上游岷县的中寨集,往工区驻地包舌口运送米面粮油等物资,以保障民工生产、生活所需。皮筏队有22人,都是由靖远糜滩、河靖的筏子客组成。当天,救起佘国纲的筏子客,正是糜滩樊家拜(加土旁)人樊明基。后世,他常给人说起,自己在洮河里于大冬天救起过一个瘦猴似地娃娃……其实,这个瘦猴娃娃正是佘国纲。佘国纲,南方人,身材瘦小、单薄,虽说此时他已经22岁,可是,在西北大汉筏子客樊明基眼里,他就是个十足的娃娃而已……

  原兰州画院院长韦博文先生,靖远平堡人,他与佘国纲系同事。韦博文曾给笔者亲述,因为靖远筏子客对于佘国纲有救命之恩,故,此后数十年间,佘国纲竟对所有的靖远人都怀有好感,一生都在感激靖远人,常给人讲起靖远筏子客救自己命的故事……可惜,二人如今都已故去,终其一生,他们都未曾谋过面,他们始终不知道彼此的具体情况……真有点遗憾哦。这个谜底,乃是笔者近年,在深入发掘靖远人走洮河的故事时,揭开的……

  佘国纲还深度参与了引洮工程为主题的艺术创作,这方面,可圈可点。有一套由中共甘肃省引洮上山水利工程局委员会宣传部收集,由敦煌文艺出版社1960年1月出版的插图本《引洮上山诗歌选》书籍,共四集,其中大量插图,就有佘国纲的作品。确信,佘国纲还参与了这三部书籍的编纂工作……

  

  佘国纲与宋武征合作所创作的连环画《北极光下的幽灵》截图

  

  这张老照片,为1958年底,漂流于洮河上的靖远工区皮筏队荣获嘉奖锦旗后的集体合影。照片充分展现了靖远糜滩、河靖黄河筏子客的风采,及精神风貌。照片题字:战斗在引洮工程运输战线上的靖远皮筏队全体成员胜利地完成了第一阶段任务后合影于岷县。1958年11月20日。

  成员:居中举锦旗者是陈振银,左为陈旭(中排坐者),右为陈孝(中排坐者)。其余为:陈真、陈振武、陈振先、陈振伦、樊明基、樊有禄、张登华、张文鼎、吴纪明、任永清等。上述都是糜滩陈家拜、樊家拜的筏子客。剩余者则是河靖筏子客:贾世年、马国选、叶秉甲、叶树恒、叶树琪、杜正川、叶秉福、陈锡福。救佘国纲的筏子客就在其中。樊明基,究竟是哪位?还有待确认。(陈林武提供。照片中的陈氏筏子客,都是他的族人、前辈。)

  前面,主要介绍了全国和省级知名文艺家以“引洮上山”为题材,所进行的创作情况。这一章节,则汇集了一些当时不知名的、普通的作者,所创作的文艺作品。包括诗歌、花儿、对联等等。这部分的作品,体量庞大,不胜枚数。兹,筛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少部分,推介于此,以飨读者。让大家知道这方面的常识,即可。

  1. 《甘肃日报》发表反映共青团会战九甸峡诗歌,《颂九甸峡》:

  共青团员胆破天,

  大干巧干九甸峡。

  脚踩白云挥大锤,

  劈山引洮董志塬。

  风吹雨打奈我何?

  山高崖陡只等闲。

  脚踏六山山让路,

  手牵银河舞山间。

  2.引洮工地民工自编的歌谣:

  清清的洮河上高山,

  旱地变成了水田;

  每亩产量上一千,

  人民永不愁吃穿。

  3.《引洮上山诗歌选》:

  01想起水上山

  高文锦

  走路想起水上山,

  两步能跨三道弯。

  做活想起水上山,

  两肩能挑半座山。

  吃饭想起水上山,

  味道可口增几碗。

  睡觉想起水上山,

  一夜笑醒好几遍。

  ——岷县工区

  02.绣花女

  巩妨英

  昔日绣花用针线,

  静坐楼阁绣牡丹。

  如今绣花用钢钎,

  深山旷野绣河山。

  荒山绣上绿绒帽,

  枯岭绣上花布衫。

  绣得梯田接白云,

  绣的河水绕高山。

  绣得人间变天堂,

  天堂怎能比人间!

  ——通渭工区

  03.拉紧我的琴弦

  架线工人 白志峰

  登上电杆的顶端,

  紧握住胶把虎钳。

  不怕风吹雨打,

  为引洮工程架设电线。

  电线密布在高山、平川,

  “嗡嗡”声好似绷紧的琴弦。

  “隔电子”像音符一般,

  整齐的电杆像一排琴键。

  我要把琴弦拉得更长更远,

  我要把琴弦弹得嘹亮委婉。

  奏起那美妙动人的乐曲,

  歌唱共产主义的明天。

  

  中共甘肃省引洮上山水利工程局委员会宣传部-插图本-1960年1印

  注:《引洮上山诗歌选》共四集,收集了诗人以及业余作者的几百首诗作。限于篇幅,兹,给读者君就推介上面几首。由这几首诗作,就可以洞悉四集诗歌整体的风貌,以及当时上上下下人们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故,这些诗歌对于后人深入研究引洮大会战这一史实,有重要的借鉴、参考价值。

  当年,有关方面还曾出版过一本与引洮工程相关的花儿集,书名就叫做:《引洮的好处说不完》。洮河,是花儿的故乡。花儿这种艺术形式在当地人民群众中颇流行。鉴于当年引洮工程气势如虹的特征,感染人们去创作一些为之讴歌的新花儿,那完全在情理之中。兹将笔者搜集的一首花儿录于此。

  石山里引来洮河水,

  又甜又香实在美,

  喝一碗、想两碗,

  又环保、没污染,

  引洮的好处说不完。

  当年,引洮工程的民工住宿非常简陋,大多都是简易草棚。而有些民工,则住在亲自动手凿成的窑洞里。有一帧照片里,民工在新凿的窑洞大门两侧,书写了一副对联,内容之牛气和夸张,有些辣眼。不过,那个时候整体气候如此,说大话成习惯。当然,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大家乐观向上的心态。故,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引洮河流入渭北,民强国富;

  显本领扬武耀威,带水还乡。

  

  引洮工地民工在自凿的窑洞门侧刻写的对联

  由上面罗列的一组民间人士创作的,与引洮上山主题相关的文艺作品,可以看出,其艺术性毫不逊于名家、大作家的作品。甚至,可读性和趣味性方面还要更胜一筹。所谓:高手在民间。此言非虚也。

  历史上曾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往往会成为当时和后世人们争相进行文艺创作的话题。引洮工程,即是如此。当年,围绕这一主题,全国和省级,以及民间的文艺创作可谓盛况空前,作品连篇累牍,浩如烟海……但,大多属于口号文字,内容雷同严重,毫无艺术性、创新可言。很多作品早已自然淘汰、流失了。尤其不知名作者的作品,更是如此。未流失者,笔者则甄别筛选,分门别类,在此,和知名文艺家的创作情况杂糅一起一并推出。这便有了这篇文章。这应该是首次对于引洮工程与全国性文艺创作情况的小结,留存后世,有重要的文史价值。其意义在此吧。

  2022年12月16日笔者生日之际,综合整理于陇上平川陋斋

  

  作者2005年秋参与考察长三角经济带活动时留影于南京。

  作者简介:

  武永宝,1963年生,甘肃靖远人,1985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大学毕业后曾在新疆乌鲁木齐市财会学校教书5年。后,调回甘肃白银工作,曾长期从事白银市平川区的基层档案、宣传、文化、文联等工作。分别担任各部门的负责人。曾连续四届任甘肃省白银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网络长篇小说《独石记》,在起点中文网推出。长篇小说《黄河远上》,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中篇小说《虎豹口》、《西部国风》等,发表于《飞天》、《大家》等杂志。

  创作取向以反映西部黄河文化、黄河人生为主。其中,中篇小说《虎豹口》为其巅峰代表作,曾被某中国作协会员、某地作协主席抄袭重复发表于《红岩》杂志1998年6期,以及收录进其2005年出版的中篇小说集《无羽之鸟》。反映黄河筏子客生存状态的中篇小说《西部国风》,获甘肃省第二届黄河文学奖、白银市凤凰文艺奖一等奖和五个一工程奖。北京等方面有关文化公司曾多次筹划将《西部国风》拍成影视剧……同时,由作者授权,该公司将《西部国风》的名称作为知名文化商标,2018年5月在国家商标总局注册成功。之后,在这一栏目下,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总之,《黄河远上》、《虎豹口》、《西部国风》被媒体誉为西部黄河文化三部曲。近年,作者创作了二三百万字的西部黄河文化题材的散文、随笔,以及纪实文学等。其中,已完稿的50万字的笔记小说《独石方域搜奇记》、30万字的《1958~1961靖远人走洮河纪事》、15万字的《戏码头靖远 秦腔史话》三部专著,在读者中引起较大反响。

  举报/反馈

上一篇:中考作文推荐技巧之二
下一篇:郭晶晶的妈妈和婆婆同框!一个简约大气,一个精致时尚

最近更新网络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