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人民日报》看上海看重哪些关键词?

栏目:网络教育  时间:2022-12-29
手机版

  开弓没有回头箭,百舸争流奋楫先。展望2018,砥砺前行;回首2017,不忘初心。

  这一年,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擘画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蓝图绘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

  这一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亮相上海。在党的诞生地,重温入党誓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这一年,上海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掀起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热潮。从石库门到天安门,红色引力越来越强。

  这一年,上海对标全球最高,开放之风劲吹。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创新驱动,追求卓越,跑好“全程马拉松”,蹄疾步稳,久久为功。

  地标,不断被定义!

  2017,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厦拔地而起。“世界第二高”傲视陆家嘴密集的摩天楼群;洋山深水港四期开港试运营,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新坐标;黄浦江45公里岸线公共空间年底宣告贯通,上海又添一道靓丽风景……新地标不断崛起,承载着上海这座城市的新荣光。

  改革,永远在路上!

  上海自贸区试验,4年累计10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对标全球开放水平最高标准,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如火如荼。以自贸试验区为突破口带动全局,以国资管理创新带动国企改革发展。中央重托,上海责无旁贷。

  开放,热潮更澎湃!

  截至2017年9月末,上海辖内外资银行资产总额1.45万亿元,其总资产、总存款大约一半都放在了上海。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一,空港旅客吞吐量2016年首次突破1亿人次,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到580家。海纳百川,上海国际范儿十足。

  创新,探索无止境!

  2017,中国第一架大飞机——商飞C919一飞冲天;风云三号D星升级换代,上海航天人为太空再添“中国星”;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用户装置等顶级大科学装置,当年立项、当年开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上海信心满满。

  温度,城市源动力!

  617公里,总里程世界第一的地铁网络;“像绣花一样精细”的城市治理;4000多名“小巷总理”和4.3万名社区工作者的社会管理;家庭医生越来越多的社区卫生改革;让家门口有好学校的义务教育均衡;文化场馆逐渐成为生活标配的文化设施……“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人本温度,一直传递到城市的神经末梢。有温度的上海,让人依恋。

  这一年,人民日报社上海分社记者用敏锐的视角、细腻的笔触、如火的热情,将上海“百舸争流,奋楫者先”的奋进之路一一记录。

  2018年伊始,我们推出专题“2017,《人民日报》看上海看重哪些关键词?”,通过10个关键词,精选人民日报10篇重点报道、20篇链接文章,告诉你一个砥砺奋进的上海!

  一、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铭记党的奋斗历程时刻不忘初心 担当党的崇高使命矢志永远奋斗》

  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2017年11月01日01版)

  摘要: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2017年10月3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等一下飞机,就来到位于上海市兴业路76号的中共一大会址。在这里,习近平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了中共一大会议室原址、中共一大代表群像浮雕,参观了《伟大开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陈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党时的每件文物都十分珍贵、每个情景都耐人寻味,我们要经常回忆、深入思索,从中解读我们党的初心。他表示,我们党的全部历史都是从中共一大开启的,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才能让中国共产党永远年轻。只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苦干实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就一定能够乘风破浪、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

  

  《从石库门到天安门:新一届政治局常委在一大会址看了啥》

  作者:人民日报记者曹玲娟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2017年10月31日)

  摘要:从一大到十九大、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一大召开时的全国50多名党员到今天的8900多万名党员,今天,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回到党的诞生地,脚步的背后,是我们党持之以恒的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站在新时代的门坎,在走向“两个一百年”的重要历史节点,回到初心萌生、开天辟地的地方,意义之重大、之必要不言而喻。新时代,新征程,新篇章,而今,在中国革命历史的出发地,有了一个最扎实、最契合也最意味深长的新起点。

  不止是今天。在中华民族正在迈向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正在成为一块引力越来越强的红色磁石。

  

  《在一大会址撞见李大钊、陈望道?记者们用情景党课不忘初心》

  作者:人民日报记者曹玲娟,人民网记者王文娟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2017年11月08日)

  摘要:穿着长衫、蓄着须的李大钊正在激情演讲“庶民的胜利”,文质彬彬的陈望道一边琢磨《共产党宣言》的译法,一边出神地把棕子蘸向墨汁,还吃得香甜……11月6日,“忠诚与信仰”情景党课在中国共产党诞生地——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生动“开讲”。

  这是一次生动而深刻的党课,同时也是一次精神洗礼。一幅幅党史画卷从这里铺陈开来,翻开上世纪20年代的那段峥嵘岁月,七个场景引领观众一同追忆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开启的伟大征程,激励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

  

  二、“四个新作为”

  《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化改革开放 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作者:新华社

  来源:《人民日报》(2017年03月06日01版)

  摘要:2017年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认真听取代表发言后并作了发言。表示完全赞成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一年来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圆满完成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了一年来上海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优化经济结构、深化改革等方面取得的新成就。他希望上海的同志们继续按照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要求,在深化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上有新作为,在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上有新作为,在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上有新作为,在全面从严治党上有新作为。

  

  《大胆试 大胆闯 自主改》

  作者:人民日报记者杜尚泽、姜泓冰

  来源:《人民日报》(2017年03月06日04版)

  摘要:“我们那里很多老百姓富了口袋,但村里依然有不少陈规陋习,脑袋也要富起来才行。”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上,上海市奉贤区南桥镇杨王村党委书记孙跃明代向总书记讲述了广大群众的心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上有新作为。

  针对创新、人才战略的思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人才政策创新突破和细化落实,真正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

  当上海社科院副院长张兆安代表讲到崇明生态岛建设时表示,没想到,总书记这么了解崇明岛,对崇明的土特产脱口而出。总书记讲到了希望上海要“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这也为崇明今后的发展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作者:人民日报记者郝洪、孙小静、曹玲娟

  来源:《人民日报》(2017年03月06日06版)

  摘要:“践行总书记对上海提出的要求,全面落实新的发展理念,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我们怎么做?首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落细,增强文化自信。”上海市奉贤区委书记庄木弟说。

  崇明区干部群众第一时间得知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关心崇明生态岛的建设,深受鼓舞。崇明区向化镇宣传委员陈奕说:“70万崇明人民选择坚守生态,是因为始终相信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如今,崇明真正建设成上海的大花园,老百姓讲‘好空气可以当饭吃’成为现实。”

  

  三、改革开放

  《深耕改革试验田 敢为人先看上海》

  作者:人民日报记者刘士安、李泓冰、谢卫群

  来源:《人民日报》(2017年08月16日10版)

  摘要:连续7年集装箱吞吐量世界第一,拥有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全国最多;借道上海自贸区“国家馆”,近万种海外商品进入中国市场;上海法院破解改革难题,案件结案率和执行质效均居全国前列……新闻背后,传递着5年来上海落实中央重托——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坚实足音。

  承载着中央的期望,上海不断迈出坚实脚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改增改革、司法改革、群团改革、家庭医生制度、高考改革、区域化党建、规范领导干部亲属经商办企业……上海一系列改革措施和制度成果,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

  

  《总书记惦记,即将全国推广的家庭医生到底是咋回事?》

  作者:人民日报记者姜泓冰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2017年03月09日)

  摘要:上海已经有超过1000万居民签约家庭医生服务,其中140万居民还签约了“1+1+1”组合服务,小病不出社区,大病“直通”专家专科,慢性病坐家里就能开到大医院才有的药。更重要的是,老百姓的日常健康有人管、有人想了,遇点小毛病心里不慌。

  3月6日上午,在上海代表团审议时,上海市市长应勇代表汇报了家庭医生制度建设进程:上海2011年率先探索建立家庭医生制度,在此基础上开展“1+1+1”组合签约。到2016年底,签约家庭医生服务的覆盖面近45%;今年对老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慢性病患者和严重精神障碍病人等国家规定的六类重点人群签约率要达到60%以上。“1+1+1” 签约居民在组合内医院就诊率已经高达80%。

  曾亲自“点将”,将上海列入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试点地区的刘延东副总理,为上海家庭医生制度点赞:“上海方案把市级医院资源和家庭医生直接结合起来,在慢病管理和老年病人管理上特别有效。把家庭医生制度做细做好,患者受益、医院能更好发挥作用、政府也能够保证医疗公共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上海 打通监管执法最后一公里》

  作者:人民日报记者刘士安、郝洪、孙小静、励漪

  来源:《人民日报》(2017年03月21日01版)

  摘要:“过去,机关岗位是‘香饽饽’,如今基层一线执法岗位也有吸引力。”谈起正在进行的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分类管理改革,上海市工商局干部人事处副处长陈浩说,“现在主动要求从机关转岗到一线的公务员还真不少。”

  基层执法岗位对公务员的吸引力在哪儿?改革让执法类公务员职务晋升有了专业评价通道。改变了过去基层公务员“压职压级”现象;收入分配上,充分考虑一线执法人员的工作特点,工资收入更多与工作绩效挂钩。

  2015年底,上海启动区级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分类管理改革试点。2016年底,上海进一步扩大改革试点,在全国率先将市一级市场监管系统基层行政执法队伍纳入行政执法类公务员队伍。改革后,市场监管领域80%执法人员下沉到基层,城市管理领域90%的人员在执法一线。

  

  四、对标最高最好

  《上海:对标全球最高 开放之风劲吹》

  作者:人民日报记者王一彪、刘士安、李泓冰、谢卫群、叶琦

  来源:《人民日报 》(2017年12月04日01版)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连续5年参加全国人大上海代表团审议,每年都对上海提出希望: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中央重托,上海责无旁贷。曾为全国提供了诸多改革经验的上海,不再满足于国内领先,而是定位于“全球卓越”。

555电影网

  敢与国际最高标准“对标”,上海底气何在?底气源自改革,4年的上海自贸区试验,累计有10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底气源自开放,截至2017年9月末,上海辖内外资银行资产总额1.45万亿元,同比增长15.1%;底气源自创新,作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载体,张江科学城建设规划于今年盛夏获批,目标就是“世界一流”。

  

  《上海:绣花功夫巧解治理难题》

  作者:人民日报记者郝洪、叶琦

  来源:《人民日报》(2017年12月06日 02版)

  摘要:上海市委明确,调研行动要秉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对照十九大提出的“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目标,直面城市发展的“痛点”“堵点”,寻求破解新思路、新方法。

  过去几年,上海在超大城市社会治理新路上已有不少积极探索和成功经验,但是,随着社会治理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凸显出来。如何面对挑战?舍得下“绣花功夫”,方能“绣”出美丽家园。而练就“绣花功夫”,须靠长效机制。

  “路长制”,就是静安区探索精细化治理的新机制。全区共246条道路,“一路一长”,区四套班子25名局级干部在重点路段当“一级路长”,各街镇180多名处级干部分别担任246条道路、319个路段的“二级路长”。

  

  《上海营商环境放大招,李强要求当好“店小二”》

  作者:人民日报记者李泓冰、励漪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2017年12月25日)

  摘要:年底,要收尾的工作极多,上海却高规格插入了一个活动——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大会,书记、市长双双出席,话也说得很重。其中,市委书记李强的话极具新意:“政府公务员要强化服务意识,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各级领导干部要敢闯敢试、勇于担当,带头抓改革、促改革,在提供更好的制度供给上不断有新的突破。”

  在上海,企业反应的突出问题之一,仍然是审批难、办事难。怎么解决企业的痛点、堵点、难点?应勇表示,核心是要着力深化“放管服”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努力做到审批更简、监管更强、服务更优,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五、高质量发展

  《上海攻坚高端制造》

  作者:人民日报记者刘士安、谢卫群

  来源:《人民日报》(2017年06月17日01版)

  摘要:5月31日,上海市颁布巩固提升实体经济50条措施,明确提出要以高端发展为导向,聚焦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医药与高端医疗器械、新材料等千亿元以上产业集群。

  曾是我国工业重镇的上海,此时为何要再战“工业制造”?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阮青分析,是防止产业空心化和服务业虚高。上海市经信委主任陈鸣波认为:“再战的‘工业制造’,主要是高端制造和先进制造,着眼于全面提升上海实体经济发展能级和水平。”

  近几年来,上海持续调出低端落后产能,引进高端先进产能,在压减与新增对接中,上海经济的动能结构逐步转换。通过加快建设和储备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大飞机等引领性强、成长性好、带动性大的产业项目,上海依托郊区,正打造先进制造业重要承载区和经济增长极。

  

  《上海 高质量发展的三个关键词》

  作者:人民日报记者谢卫群

  来源:《人民日报》(2017年11月22日10版)

  摘要:连续十几年GDP保持两位数增长,2009年开始减速,增速曾从全国领先掉落到倒数第二位。不过,上海却很从容,不仅淡化速度,甚至一度不考核GDP增速。

  在波动的经济增长中,上海是怎样从速度领先转变到质量、效益领先呢?有三个关键词:关键词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攻高端制造,二产三产互相促进;关键词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科创中心建设提速,各区差异化发展;关键词三:开放。已率先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聚合国内外优势资源。

  

  《这个码头看不到人》

  作者:人民日报记者谢卫群、沈文敏

  来源:《人民日报》(2017年12月11日10版)

  摘要:12月10日,全球最大单体自动化智能码头和全球综合自动化程度最高的码头——洋山港四期码头正式开港。洋山港四期是国内唯一一个“中国芯”的自动化码头。其码头的软件系统,主要由振华重工自主研发的设备控制系统和码头方上港集团研发的码头操作系统组成,也是国内唯一一个软件系统纯粹由“中国制造”的自动化码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洋山港四期码头全部由中国制造,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洋山港四期码头采用振华重工制造的自动化装卸设备,整个装卸过程所涉及的桥吊、自动导引车、轨道吊三大机种均为中国制造。软件系统也是由上港集团和振华重工共同完成。

  

  六、自贸试验区

  《上海样本 可复制可推广》

  作者:人民日报记者李泓冰、孙小静

  来源:《人民日报》(2017年01月14日01版)

  摘要:上海自贸试验区以全市1/50的面积,创造了全市1/4的生产总值。“自贸区速度”背后,是一系列制度创新的改革布局:确立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确立符合国际高标准贸易便利化规则的贸易监管制度;确立适应更加开放环境和有效防范风险的金融创新制度; 确立以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为重点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联动创新一级政府管理体制。

  三年创新改革,再造“上海样本”,上海自贸区一批重要成果还复制推广到全国。“制度创新才是驱动经济长远发展的持续动力。紧抓制度创新,服务国家战略,上海责无旁贷。”上海市委负责人说。

  

  《不负重托 奋楫者先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三年回看》

  作者:人民日报记者李泓冰、孙小静

  来源:《人民日报》(2017年01月14日02版)

  摘要:上海自贸区120平方公里的范围,只占浦东新区面积的1/10,产值却占3/4。制度创新持续激发市场创新活力和经济发展动力,走出一条以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的经济增长之路。

  “负面清单”撬动政府职能转变,是最深刻也最艰难的制度创新。这份首次在中国面世“非禁即可”的清单,击穿了投资管理体制的封闭之“墙”,打开一扇透明的门。

  依法改革、依法创新,成为上海自贸区制度创新一大特点。上海自贸区市场监管局——国内具有首创意义的、自贸区与浦东新区政府“合署办公”模式,联动创新一级政府管理体制。另一项立竿见影的改革突破,是以贸易便利化带动的贸易监管体制的有效运行,产生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在上海,从28平方公里扩到120平方公里;在全国,从1个变4个,4个变11个。自贸区扩展效应明显。改革红利也在显现。2015年浦东新区GDP增长9.1%,比上海市高2.2个百分点,三产比重达72%;金融业对GDP增长贡献率超过60%。

  “上海自贸区摸索出的改革操作模式为全国提供了‘上海样本’,正有效发挥改革‘试验田’作用。”央行有关人士评价。

  

  《上海自贸区 “证照分离”有了升级版》

  作者:人民日报记者孙小静

  来源:《人民日报》(2017年12月14日 02版)

  摘要:12月7日,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方案,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内先行先试“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这是上海自贸区“证照分离”改革2.0版的一项新举措。

  2016年元旦,经国务院批复,上海自贸区在全国率先启动“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对116项审批事项按照取消、改备案、告知承诺、提高透明度和可预期性、强化准入监管5种方式实行改革。“证照分离”改革,让企业“办证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第三方评估机构调查显示,认为改革后办证便利化程度高的企业占87%。“证照分离”如今已复制推广到天津、辽宁、浙江、福建等10个自贸区。

  准入门槛降低了,后续监管如何跟上?上海自贸区探索以“六个双”(“双告知、双反馈、双跟踪”许可办理机制和“双随机、双评估、双公示”监管协同机制)为核心的政府综合监管机制,在浦东新区实现全行业覆盖,在事中事后综合监管平台实现全链条贯通,对市场主体行为实现全生命周期跟踪。在上海,以“证照分离”为代表的简政放权,已成为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核心举措。

  

  七、一体化发展

  《长江经济带——舒卷绿色文明图画》

  作者:人民日报记者禹伟良、郝洪、崔佳、程远州

  来源:《人民日报》(2017年10月13日 01版)

  摘要:一江春水,是“分而食之”,还是“分而养之”? 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振聋发聩地提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大战略思想。

  这一年9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立下“长江生态环境只能优化、不能恶化”的军令状,沿江11个省市硬化约束,铁腕护江。一方面,是在淘汰落后过剩产能上做“减法”,另一方面,则是在改革创新和发展新动能上做“加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长江经济带建设,都强调“协同发展”——“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充分发挥内河航运作用,发展江海联运,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长江经济带发展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发展与保护的问题上,总会存在“两难”“多难”问题。 快与慢,加与减,考验着管理者的政绩观和治理能力,而这,恰恰是长江经济带构筑生态文明的关键。

  

  《上海与沿江省市共享发展 长江首尾总相连》

  作者:人民日报记者谢卫群、沈文敏

  来源:《人民日报》(2017年01月23日 02版)

  摘要:“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能见君,时时处处总相连”——一首改编后的打油诗,描述着上海与长江经济带省市之间共谋共享发展的现状与目标。率先在改革开放、创新发展、交通设施和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成为上海与长江经济带共享发展的实施路径。

  与长三角、长江流域协同发展、分工合作,是上海产业发展的一大愿景,并已经开始实践。除了产业梯度向长江流域转移,更将高新技术产业共同发展纳入重要议题。

  上海吴淞口岸进口,南京、杭州等沿江城市报关……长江经济带海关的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也有了实质推进。上海配合长江经济带口岸监管部门一体化改革,正开展跨区域、跨部门合作,建立长江经济带大通关协作机制。

  上海市发改委介绍,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过程中,上海已经明确环保等7个领域共28项重点工作,提出了建设绿色生态廊道、率先划定沿江生态保护红线等任务。到2020年,上海将明显改善水环境,基本消除黑臭水体;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0%左右;绿色生态空间生态用地面积达3500平方公里。

  

  《两天三省 李强率上海团走长三角深意何在》

  作者:人民日报记者郝洪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2017年12月10日)

  摘要:12月6日至7日,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市长应勇率领上海市党政代表团走访了安徽合肥、江苏南京、浙江杭州,从考察线路图来看,上海党政代表团“长三角之行”离不开三个关键词:创新、高标准、区域一体化。

  此前两个月,李强几乎以一周调研一个区的速度,密集走访了上海黄浦、浦东、徐汇、杨浦、松江、嘉定等地,每到一处,必谈创新,每提创新,必求对标高标准。

  单单在浦东调研时,李强就一口气提出了多个“创新”和“高标准”——聚焦自贸试验区建设,要瞄准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要打造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先行区,找到改革的“难点”“痛点”;要以全球视野、国际标准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集聚和建设世界一流的大科学设施集群。

  上海怎样向先进水平靠拢、缩小差距?对外,对标国际高标准;对内,虚心学习兄弟省区先进经验。

  两天三地,上海市党政代表团所考察的点各有侧重,但有一个话题始终如一,那就是“区域一体化”。对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度关注的背后,是上海谋求更高、更快发展的新思路——借力区域经济,在互补融合中求得共赢。

  

  八、“一号课题”

  《上海 “一号课题”撬动深改》

  作者:人民日报记者刘士安、李泓冰、郝洪

  来源:《人民日报》(2017年05月05日01版)

  摘要:2016年初被上海市委列为“一号课题”的“补短板”,就剑指城市交通秩序和区域环境综合整治这两个“老大难”问题。上海的交通大整治,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区域环境综合整治针对违法用地、违法建筑、违法经营、违法排污、违法居住等“五违”,从拆违入手,撬动“城中村”环境整治、人口管理。

  自2013年起,上海连续推出4个“一号课题”:加快在实践中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补好短板——每个课题都关乎中央对上海“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定位要求,关乎上海改革发展的大局和干部群众的期盼。抓好一个课题,牵住的是发展“牛鼻子”,撬动的是诸多深水区改革。

  

  《上海破局 敢碰烫手山芋》

  作者:人民日报记者刘士安、李泓冰、郝洪

  来源:《人民日报》(2017年05月05日06版)

  摘要:2013年到2016年,上海每年推出的“一号课题”,都事关改革发展大局,既撬动一个领域的变革,更带来全方位创新突破。

  从“创新社会治理”1+6文件,到加快建设科创中心“22条意见”,从“史上最严”交通法规,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呼之欲出,“一号课题”带来诸多制度创新,及时有效固化了改革成果。

  “一号课题”按年度推进,课题了结并非改革结束。改革突破最艰难的瓶颈后,正向纵深延展。“一号课题”永远在路上,改革路径可复制、可推广。政府部门必须自我革命;改革要持续、长效,必须依法依规。

  

  《上海 一线磨砺选良将》

  作者:人民日报记者郝洪

  来源:《人民日报》(2017年06月30日16版)

  摘要:2017年初,上海各区政府换届陆续完成,产生了4名70后区长。上海16个区的区委书记中,有一半以上为65后。这些领导干部起步基层,都有在镇街、企业一线工作的经历。

  上海市委组织部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6年底,上海市共提拔各类年轻干部412人。全市市管干部中年龄在55岁以上的比例,从2013年的50.6%下降到目前的38.1%。本次换届后,党政班子平均年龄为47.6岁,党委班子比上一届下降2.9岁,政府班子比上一届下降2.7岁。

  这个变化要从2012年底说起,当时,上海正步入转型发展阵痛期转型升级过程艰难,上海急需一支敏于改革、敢于改革、善于改革的干部队伍,拓宽发现优秀干部的视野和渠道。

  一场面向基层、面向实践、面向群众的年轻干部大调研应时而生。怎样为年轻干部“画像”?上海市委给出基本方案:各单位党委酝酿提出推荐优秀年轻干部人选名单;开展面上个别访谈和召开座谈会;深入人选所在单位进行实地了解;汇总调研情况,形成综合报告和优秀年轻干部名单。

  

  九、文化软实力

  《文创发力 上海加戏》

  作者:人民日报记者曹玲娟

  来源:《人民日报》(2017年12月19日 12版)

  摘要:日前,上海召开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文创50条”)应声落地,旨在不断提升文创产业竞争力和影响力,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用含金量十足来形容“文创50条”,并不为过。仅以土地资源供给为例,上海在主体和用地类型方面做了拓展,明确可以利用工业用房、仓储用房、传统商业街等存量房产、土地兴办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在符合城乡规划前提下,土地用途和使用权人可不变更。

  针对企业普遍反映强烈的“难点”,用地方面,改革举措力度很大;而针对部分产业在贸易便利化中遇到的“堵点”,如艺术品交易领域,“文创50条”将探索试点延长艺术品暂时进口货物通关单证有效期相关政策,联动上海自贸试验区“保税仓储”功能,提高艺术品通关、展示、交易的便利化水平;针对制约不同产业类型企业跨越式发展的“痛点”,如文化装备领域,确定将“设备研发生产纳入‘上海首台套政策’”支持范围。

  所有这些思考,都是为了在未来国际竞争格局中,给上海增添一台更强有力的发动机。

  

  《追问上海:迈向“全球卓越城市”如何持续保持“温度”》

  作者:人民日报记者郝洪、谢卫群,人民网记者唐小丽、葛俊俊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2017年05月08日)

  摘要:未来5年,上海的“建筑是可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公园是最宜休憩的,市民是遵法诚信文明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这段很有“腔调”的描述,出自韩正同志在中共上海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全国“两会”,习近平与上海团十年不见不散,屡用“先行者”鞭策上海。总书记更连续5年在上海团耳提面命,要求上海立足全局、突出重点;百舸争流,奋楫者先;牢记使命、不负重托;锐意创新,敢为人先;解放思想,勇于担当……千叮咛万嘱咐,最终归结成一句: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创新发展先行者。

  “有温度”的城市,建设发展的核心是人,要将人的需要、人的发展放在第一位,身为全球超大城市的上海,如何温暖她6300多平方公里上的2400万居民?大江东工作室第一时间解读韩正报告中阐述的未来5年发展路径,看“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之路如何演绎以人为本。

  中央重托,上海责无旁贷。百姓期待,上海不敢轻慢。

  

  《规则意识成上海“文化磁极”》

  作者:人民日报记者郝洪

  来源:《人民日报》(2017年05月31日 12版)

  摘要:“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遗憾的是,无视规则的行为屡禁不止,“山寨成风”“捷径心态”“后门意识”,无不在影响着社会文明的进步。

  遵守基本的行为规则,是涵养公共意识的开端,更是迈向文明社会的起点。规则能让社会成员真切感到公平,激发活力。规则划定的方圆,并非限定发展的边界,更像是隐形的准绳,鞭策着社会文明朝着正确的方向行稳致远。从这种意义上说,规则意识是社会的“红绿灯”,更是文化的“通行证”。

  在自2010年开始的“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十大城市”评选中,上海已连续4年名列榜首。据了解,目前常住上海的外国专家达9.3万人,来沪工作和创业的留学人员已达14万余人,留学人员在沪创办企业4900余家,注册资金超过7亿美元。

  上海的吸引力,除了经济区位优势,还有备受赞誉的规则意识。规则意识就像“文化磁极”,形成了上海独特的文化吸引力。

  

  十、从严治党

  《上海规范领导干部家属经商办企业》

  作者:人民日报记者李泓冰、曹玲娟

  来源:《人民日报》(2017年03月01日01版)

  摘要:从严管干部,从领导干部管好自己家人开始。2015年5月4日,上海市委正式公布实施《关于进一步规范本市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经商办企业行为的规定(试行)》。《规定》在制度设计上体现“级别越高、位置越重要、权力越大,管理规定越严”的原则,落实从严管党治党,严格防范领导干部家属经商办企业,防范领导干部一家两制,从制度上堵住贪腐的“蚁穴”。

  截至目前,上海已对229名领导干部亲属经商办企业行为进行了规范,其中137人的亲属退出经商办企业活动;11人调整现任职务;10人免职退休;1人辞去现任职务;3人涉及严重违纪,由相关部门调查处理;50人作出书面承诺;17人不属于规范范围。

  在规范工作中,上海全市334家单位的2133名市管干部就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经商办企业情况作专项申报,并由相关部门一一甄别核实。领导干部在摆进去、照镜子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了纪律和规矩意识,知敬畏、明底线。

  

  《从严治党 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

  作者:人民日报记者曹玲娟

  来源:《人民日报》(2017年08月16日12版)

  摘要:上海,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中国近代工业和中国工人阶级的发祥地。这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如何在全面从严治党方面有新作为?

  首先,规范领导干部亲属经商办企业。抓住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这个“牛鼻子”,上海聚焦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从严管好各级领导干部。

  其次,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严格落实中央精神,监督执纪不松、纠正“四风”不息、制度建设不懈。

  最后,党建红线贯穿社会基层治理。5年来,上海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始终,夯实基层基础,不断探索符合超大城市特点的城市基层党建新路。

  

  《“好支书”炼成记》

  作者:人民日报记者姜泓冰

  来源:《人民日报》(2017年12月08日16版)

  摘要:2016年,复旦大学实施“双带头人工程”,选拔政治素质高、党性观念强、有奉献精神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担任党支部书记,实现“党建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比肩并行或“一肩挑”。目前,全校教职工党支部书记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占81.6%,学术骨干、系所科室主任、机关部处长担任党支部书记的占56.3%。

  基础医学院党委书记钱海红说,选好支部书记,就是以“关键少数”带动“重点半数”、引领“最大多数”。 好支书怎么育?复旦大学党委的办法是:加大培养培训力度,提供组织活动的支撑平台。

  “牛鼻子”怎么抓?在焦扬看来,做好高校基层党建,基础在提高认识,根本在制度建设。“让支部书记参与决策讨论,工作有抓手、有支撑,有话语权、有尊荣感,让支部书记腰杆硬起来、队伍强起来。党委要抓住‘牛鼻子’,用好‘指挥棒’,让基层支部成为高校党建的生命线。”

  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在复旦大学党建“神经末梢”的每一个细胞里,都有充足的体现。

  

上一篇:国考申论写作要注意的四个方面
下一篇:二年级元旦手抄报 二年级元旦画报

最近更新网络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