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教育行业年度盘点:“双减”工作仍是要务,考研情绪趋于理性

栏目:网络教育  时间:2023-01-16
手机版

  2022 年行将过去,回首这一年,教育行业发生了不少大事,也出现了许多值得深思的现象。其中,有涉及国家大政方针的,有关系高校教育教学的,有影响企业规划发展的,甚至有关乎生离死别的……黑板洞察对 2022 年进行了年度盘点,共同反思回味 2022 年教育行业那些值得关注的重要时刻。

  1. 上升到 " 国事 " 高度," 依法带娃 " 时代到来

  1 月 1 日,我国首部规范家庭教育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自此家庭教育从 " 家事 " 上升为 " 国事 ",父母 " 依法带娃 " 的时代也正式到来。

  之后的全国两会上,针对 " 家庭教育促进法 " 具体落地环节,许多代表委员都建言献策。其中,全国政协委员胡卫提出,当下亟需加强政策引导和行政监管,以遏制家庭教育培训市场的失序行为,凸显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同时要加强对家长的法律政策宣贯和教育工作,真正让家庭教育指导的职责回归家庭、回归家长。

  时间来到 4 月,全国妇联、教育部等 11 部门又联合印发《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21 — 2025 年)》,明确提出完善家庭教育政策措施,推动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城乡社区公共服务、公共文化服务。推动中小学、幼儿园普遍建立家长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两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活动,做到有制度、有计划、有师资、有活动、有评估。

  2. 不卑不亢,多所高校退出世界大学排名

  今年 5 月,中国人民大学宣布退出国际大学排名,不再向国际大学排名机构提供相关数据,事件曝出后引起广泛热议。

  其实,退出国际大学排名,人大并非个例。在此之前,已有包括兰州大学和南京大学等在内的多所高校宣布退出。其中,兰州大学从 2020 年起,就不再向相关机构提供数据。南京大学则明确表示,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均不再使用国际排名作为重要建设目标。

  不可否认,世界大学排名会给中国大学乃至全球大学产生巨大的社会和舆论压力。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王鹏分析,对于以往的 " 世界大学排名 " 需两面性看待。一方面中国大学发展不能固步自封。在过去数十年中,通过国际交流和国际上的评价、评判体系排名,发现自身不足之处、取得长足进步;但反过来,虽然大家对排名认可,但其公允程度以及是否真正反映大学或学科的整体情况,还值得深思。

  3. 难逃法网,知网 " 低了头 "

  5 月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消息称,根据前期核查,依法对知网涉嫌实施垄断行为立案调查。经过数月调查,市场监管总局于 12 月宣布对知网作出行政处罚决定,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并处以 2021 年中国境内销售额 17.52 亿元 5% 的罚款,计 8760 万元。并要求其围绕解除独家合作、减轻用户负担、加强内部合规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整改。

  此后,知网回应表示对此处罚诚恳接受,坚决服从。并发布 15 项整改措施,包括解除独家合作协议,学术文献数据库服务实际成交价格三年内下调 30% 以上,全面取消各类 " 个刊 "、" 单刊 ",停止拆分数据库单独销售的模式等。

  4. 人人都 " 眼红 " 新东方,但 " 东方甄选 " 的成功难以复制

  6 月份,新东方在线旗下东方甄选的董宇辉直播爆火,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广泛传播和讨论。截至目前," 东方甄选 " 抖音账号粉丝数量已突破 2800 万。直播带火的走红,也助力新东方在线股价 " 飘红 ",相关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新东方在线的股价年内已累涨超 980%。

  新东方之外,另一大教育巨头好未来也于今年切入电商领域,其旗下的学而思在抖音推出 " 学家优品 ",形式与东方甄选几乎如出一辙,即老师担任主播授课式带货。此外,豆神教育在直播间也分享文学知识、双语直播;高途也在今年推出了 " 高途好物 " 和 " 高途佳品 ",并打出了 " 上市公司精品严选 " 的口号。

  各家虽然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但 " 东方甄选 " 的成功却难以复制。目前来看,好未来旗下 " 学家优品 " 直播间仍处在发酵期,据第三方直播数据平台蝉妈妈显示,其 30 天内的 38 场直播场均销售额仅为 7500 元 ~ 1 万元。" 高途好物 " 直播间则更为惨淡,于近期推出新直播间 " 高途佳品 ",进行新的尝试。

  5. 焦虑不减,学习困难也成了 " 病 "

  据人民在线公立医院社会评价研究院发布的 7 月份《公立医院行业观察报告》显示,医院开设 " 学习困难门诊 " 话题备受舆论关注。其中,7 月底,"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开设学习困难 " 门诊话题一度登上互联网热搜榜单,相关话题在微博平台获得了超过 5000 万次的阅读量,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目前全国范围内开设 " 学习困难 " 门诊的医院数量不少,北上广等全国一线、二线城市的儿童医院均有所涉及,包括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天津市儿童医院、福建省妇幼保健院、湖南省儿童医院、济南市儿童医院、南京市儿童医院、武汉儿童医院等多家医院。

  从 " 家庭困难 " 门诊的火爆可以窥见,教育焦虑是当下众多家庭的主旋律,家长因这份焦虑所催生的 " 有病乱投医 " 心情也可以理解。但教育是门科学更是门艺术," 学习困难 " 门诊的开设有助于打破家长的刻板印象,提醒其以更加科学的方式教育下一代,至于采取怎样的方式进行,还需家长耐下心来细细打磨。

  6. 十年磨一剑,教资报考突破千万

  近几年,我国教资考试热度持续攀升,从报名人数看,2016 年 ~ 2020 年这五年间,我国教师资格考试报名人数增加了 730 万,涨幅超过 280%。虽受 " 双减 " 政策影响,教资报考人数在去年出现短期波动,但基本也维持在相当高的水平。

  到了今年,报考人数则再创新高,突破千万大关,来到了惊人的 1144 万,已迫近高考报名人数(2022 年高考报名人数为 1193 万人)。如果将时间线进一步拉长,与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全面实行的十年前相比,今年报考人数已是当年的 66.5 倍,规模不可同日而语。

  短期看," 双减 " 落地或许会成为影响教资考试报考的新型因素,因为教培行业的人才需求在客观降低。但长远看," 教师热 " 现象大概率还将持续。首先从薪资待遇角度分析,未来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在不断加深。且随着准入门槛的提高,教师资格证已然成为编外教师上岗的 " 硬通货 ",报考需求将只大不小。

  7. 爆破、入侵,网课安全引人深思

  11 月 2 日,一网友在微博上曝光,母亲为河南新郑市三中的一名历史老师,因遭受长达近一月的网课入侵,被刺激心梗发作去世。据其公布的网课录屏显示,在上课途中,时不时有无关人员进入课程会议,并开麦制造噪音、恶意刷屏、辱骂老师等,严重扰乱课堂,给教师本人带来严重心理压力和负担,以致去世。

  所谓网课 " 爆破 " 或 " 入侵 ",是指网课参与者有意或无意的泄露网课会议号和密码,随后不法分子有组织地入侵在线课堂,通过强行霸屏、刷屏骚扰信息,乃至辱骂师生、播放不雅视频等极端方式,恶意扰乱教学秩序的行为。不同与普通的网暴," 网课爆破 " 除带有暴力成分,也是一种对课堂教学纪律的挑衅和亵,更应依法受到严惩。

  中央网信办在 11 月份印发的《关于切实加强网络暴力治理的通知》中指出,要切实加大网暴治理力度,进一步压实网站平台主体责任,并要求网站平台建立健全网暴预警预防机制。在此之前,腾讯会议也向用户介绍如何抵制网课入侵,并更新升级版本,上线一键 " 暂停参会者活动 " 功能,使教师掌握绝对主动权。

  8. 多地试行教师退出机制," 铁饭碗 " 被打破?

  今年 11 月,宁波市教育局发布的《宁波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退出机制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引发舆论关注。12 月,北京发布《北京市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实施方案》,明确不仅要严把教师入口关,还要建立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对严重违反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的,依法依规依程序撤销教师资格、清理退出教师队伍。

  随着宁波、北京等地相继试行教师 " 退出机制 ",关于教师 " 铁饭碗 " 的话题又被重新拿起讨论。根据宁波的实施办法,为防止教师退出一刀切,退出机制可能并非是单纯下岗,而是安排转岗或离岗,其中退出的渠道包括待岗、转岗、离岗退养、解聘。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则表示,由于缺少第三方的客观评价," 退出机制 " 在实施过程中也可能会遇到一些难题和争议," 比方说对某一个老师的考核,依据是什么,是学生成绩还是什么?" 可见,教师退出机制尚需观察一段时间。

  9. " 双减 " 持续深入,隐形变异培训无所遁形

  2022 年,教育部继续将 " 双减 " 督导作为教育督导 " 一号工程 ",推动 " 双减 " 工作落实落地。

  12 月,教育部等十二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防范治理工作的意见》,将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防范治理纳入社区街道网格化综合治理体系,严防隐匿在居民楼、商务楼宇、酒店、咖啡厅等场所的违规培训,严禁各类网站、平台违规发布 " 一对一 "" 住家教师 " 等违规广告。指导和引导已转型的学科类培训机构、家政服务企业、校外培训机构裁减人员和中小学在职教师等重点机构和人员不参与违规培训。引导和鼓励学生及家长不参与、不组织、不支持违规培训。

  教育部同时明确,要完善多部门联合开展的明查暗访工作机制,畅通监督举报渠道,拓展问题线索来源,聚焦重点问题常态化开展排查整治。持续开展线上常规巡查,严查面向学龄前儿童开展线上培训、线下培训机构违规开展线上培训、境外网络平台针对境内中小学生违规开展线上培训等行为。

  10. " 双师型 " 模式或成职教发展新契机

  今年 8 月,教育部发布《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白皮书》显示,十年来,职业学校专任教师规模从 111 万人增至 129 万人,增幅 17%,其中 " 双师型 " 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超过 50%。

  到了 10 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职业教育 " 双师型 " 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加快推进职业教育 " 双师型 " 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健全教师标准体系。随后在 12 月初,教育部确定建设一批国家级职业教育 " 双师型 " 教师培训基地,进一步优化职业学校 " 双师型 " 教师培训基地布局,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

  12 月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将加强 " 双师型 " 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点工作。强调要依托龙头企业和高水平高等学校建设一批国家级职业教育 " 双师型 " 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开发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课程体系,开展定制化、个性化培养培训。这些政策的下发,给了职教学校和企业在教师培养方面更多的发挥空间,也丰富了产教融合的合作渠道。

  11. 报考人数增速放缓,考研情绪趋于理性

  当下,2023 考研初试已经结束。根据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3 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2023 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继续缓慢增长,达到 474 万人,相较 2022 年增长 17 万人,和 2022 年增长 21% 的增幅相比,增长率已大幅下滑,报考情绪日趋理性。

  公开资料显示,自 2016 年起,我国考研报名人数就进入了高增长阶段。从 2015 至 2022 年,年平均增长率达到 15.8%,2022 年则在高位上实现高增长,增长比例超过 21%。但今年全国报考人数仅比 2022 年增长 17 万人,同 2022 年增长 21% 的增幅相比,增长率下滑明显。

  12. " 疫情迷雾 " 渐消散,学校仍需打起十二分精神

  相较前一阶段的疫情防控态势,当下社会面已基本处于半放开姿态,正常的生产秩序在逐渐恢复中," 疫情迷雾 " 日趋消散。此背景下,校内的疫情防控工作更加令人关心,从国家下发的一些政策分析,未来一段时间校内的防疫工作仍需得到重视。

  2022 年 12 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明确要进一步优化学校疫情防控工作。各地各校要坚决落实科学精准防控要求,没有疫情的学校要开展正常的线下教学活动,校园内超市、食堂、体育场馆、图书馆等要正常开放。有疫情的学校要精准划定风险区域,风险区域外仍要保证正常的教学、生活等秩序。

  与此同时,国家卫健委强调,学校是人员密集的重点场所,最大程度保障师生健康,最大程度维护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是当前学校疫情防控的重要任务。根据当前疫情形势和学校实际,为指导学校更加科学精准防控,托幼机构、中小学等特殊场所仍要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

  推荐关注:

  关注『黑板洞察』后台回复【空投 7】或者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获取多份教育行业赛道、投融资等资料

上一篇:上4年大学要花多少钱?每个月生活费多少才够花?
下一篇:2021年医学院最新排名,北大医学部位居第二,第一名当之无愧

最近更新网络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