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谢尔顿”的物理世界

栏目:网络教育  时间:2023-01-22
手机版

  原标题:“中国谢尔顿”的物理世界

  物质世界大爆炸

  许甫荣,生于嘉兴市嘉善县,1984年获北京大学学士学位,1987年获北京大学硕士学位,1993年获北京大学博士学位,1995-2000先后在瑞典皇家理工大学和英国萨里大学作博士后;2000年起任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物理学院技术物理系主任、北京大学核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美国奇特核物理理论研究所(CUSTIPEN)执行主任、北京大学–兰州重离子国家实验室联合核物理中心主任、兰州重离子国家实验室理论中心副主任、中国核物理学会常务理事、教育部高等学校核工程与核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兰州重离子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核港澳剧技术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中国科学通报》副主编、《原子核物理评论》编委等。

  虽然,许甫荣教授研究的是高深莫测的量子多体理论、强相互作用、奇特原子核结构、超性能计算方法……俨然是中国的谢尔顿。然而,这样一位高深的物理学家却很健谈,也很和善。许甫荣教授指着办公室墙上一张天书一样的图表给我们讲解,宇宙大概有300种稳定的元素,但是通过改变原子核里中子的数量,科学界预言,可以创造出大约8000种元素,现在通过实验已经生成了大概4000种。许教授的工作,就是通过理论,去预言和研究这些新元素,为我们的物质世界增加新成员。

  一个人和一套书

  听多了爱因斯坦、牛顿的故事,那么科学家小时候是不是都有些异于常人的特质?许甫荣老家在美丽的西塘,世世代代都是农民,作为嘉善县历史上第一个考取北京大学的高材生,他的故事充满了励志色彩。

  许甫荣说,他走上科学探索之路,要特别感谢一个人和一套书。这个人是小时候大队上的一个知青,会修雨伞会修收音机,会说英语会写化学分子式,有一套神奇的《十万个为什么》。小许甫荣简直崇拜的不行,天天跟着他屁股后面混,这位知青开启了许甫荣对科学世界最初的求知和探索。

  一套书是村里一个小伙伴的数理化丛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的一套自学教材,总共十一本。这个时候许甫荣已经上初中了,小伙伴不喜欢看,他却如获至宝,借一本啃一本,一年时间,许甫荣把这套书全学完了。这套书简直像武侠小说里的那些武功秘籍,读完这套书,用许甫荣的话说,“就像换了一个人”,“老师有些没太讲懂的我全懂”。这一开窍势不可挡,许甫荣对科学的迷恋和热情越发如滔滔江水不可遏制。高考时候他数理化每科都超过了95分,5门功课成绩已经比第二名同学6门总分都高了。

  物理学家谈教育

  “我读的普普通通的农村中学,也没有什么要当科学家的目标,就是觉得好玩,就是感兴趣。”许甫荣说,现在的孩子,教材、老师、外部条件,都比他当年好太多了,可是如果没能激发孩子的兴趣,这些外部条件就是零,甚至成为孩子的负担。

  身为家长和导师,许甫荣相信,好的教育是尊重自然规律,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去发展自己的兴趣。家长就是给他提供一些必要的条件,帮助他的发展。每朵花都有开放的时间。“小学学一个学期学不会的东西,到了中学两天就会了。千万不要他刚会走路,你就让他去跑。”许甫荣说。

  相比较知识的掌握,许甫荣更看重一个孩子情商的培养。许甫荣说,即使在科学界,最成功的科学家、贡献最大的科学家,并不是那些智商最高的人,却是懂得交流、善于合作、有卓越领导力的人。“科学不是一张纸一根筋,科学家不是独行侠。特别是现在全球化的时代,更要求科学家走出实验室,和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才去交流、去碰撞、去合作。”许甫荣最引以为豪的成就,并不在研究中,而是牵线搭桥成立了中国–美国奇特核物理理论研究所。“我们的研究生可以有机会和这个领域最优秀的科学家交流、合作,很多重要的突破可能就是这样聊出来的。这比我写多少论文都重要的多。”许甫荣说。

上一篇:与院长“面对面”,深入了解贵州大学明德学院!(附2019招生权威咨询渠道)
下一篇:【达人优势】状元团队,名师荟萃

最近更新网络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