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第七集:《晋察冀日报》|鼓舞敌后人民抗日的“号筒”

栏目:网络教育  时间:2023-01-22
手机版

  “珍藏的记忆”系列第七集

  《晋察冀日报| 鼓舞敌后人民抗日的号筒》

  《晋察冀日报》是抗日战争时期创办的中共晋察冀边区党委机关报。邓拓是第一任社长,他也是解放后《人民日报》的第一任总编辑。当年在恶劣环境下,报社的新闻战士们一手拿笔一手拿枪,用八匹骡子驮着印刷器材“游击办报”,使《晋察冀日报》成为了“民族的号筒”,吹响的是“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时代强音,也成为飘扬在华北敌后人民心中的一面旗帜。

  邓小岚老人家中保存着全套的《晋察冀日报》

  (拍摄 刘慧)

  一进到邓拓的女儿邓晓岚的家,直接进入眼帘的就是全套的《晋察冀日报》。她指着1938年9月10号刊发毛泽东主席的《论持久战》一文时,说当时的报纸的名字还叫《抗敌报》。

  邓小岚老人向记者志梅讲述《晋察冀日报》的历史

  (拍摄:刘慧)

  接着,她又告诉我们《地雷战》、《王二小的故事》《狼牙山五壮士》等等这些事迹都是最先发表在《晋察冀日报》上的:

  邓晓岚:《晋察冀日报》是通讯全集。新闻里的通讯文章就是讲故事一样的。报道当时的惨案、战役、生产、模范人物等的故事。《狼牙山五壮士》也是一个战斗报道。

  《晋察冀日报》的前身是《抗敌报》。1937年12月发刊,终刊于1948年6月14日,之后和邯郸市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成为中共中央党报《人民日报》。《晋察冀日报》是敌后抗战出刊最多的报纸,共出报2854期。

  邓晓岚:38年3月5号的时候,日军轰炸阜平城,把报社的院子都炸了。石印机也给炸坏了。

  邓拓

  1938年邓拓接受报社的工作,他面临的是物资和人员的极度匮乏。原《晋察冀日报》文书杨瑞说:

  杨瑞:纸张哪儿来啊,油墨哪儿来啊?自己建工厂制造草纸。现在看那报纸,字儿都看不清楚。油墨也自己想法儿做。印出来以后派人背上布包子,徒步送。村儿里有黑板报,还有喇叭宣传。哎,晚上也没有电,弄个大笼布筒子喊:“哎,报纸上说了什么什么事儿,明天怎么怎么着……”

  邓拓与编辑记者合影

  1940年,晋察冀各部参加了由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重创了日军。在对华北大规扫荡蚕食的过程当中,《晋察冀日报》社成为日军清剿的对象。

  杨瑞:这个不光是共产党、八路军重视这报纸,日本人更重视这报纸。把办这个报纸看成是比军队还厉害。为什么?它在宣传人们的思想:知道为什么要打日本、如何打日本。

  为了打掉这家报纸,日军不惜长期奔袭长期围困。针对这些情况,邓拓提出游击办报,敌人一来,大家把出报的机器埋起来,人员迅速撤离。敌人一走,再把机器挖出来,继续出报,只要有相对安静的24小时,就可以出一期日报。

  马兰广场上,矗立着晋察冀日报社老报人集资修建的马兰惨案遇难同胞纪念碑

  1943年,日军侦获《晋察冀日报》的常驻地在河北马兰村,实施突击扫荡。报社人员在埋好机器之后,迅速转移。结果日军抓了30多个村民,逼问报社的去向。村民们都说自己不是马兰人。日军恼羞成怒,竟杀了19名村民。直到最后,报社的人员和设备都得以保全。邓拓的女儿邓晓岚说:

  邓晓岚:这些事情使得报社的同志和马兰村民的感情特别深。所以,我父亲在写《燕山夜话》的时候,他用的笔名就是“马南邨”。

  晋察冀日报社革命烈士墓碑

  《晋察冀日报》创刊历时十年六个月零三天,在这期间有38位同志牺牲在战争当中。其中,最年轻的仅15岁,年龄最大的也只有34岁。邓拓和他所领导的《晋察冀日报》是边区人民忠实言论的代表和行动指针,也是全边区人民走向新中国的向导和灯塔。那些新闻通讯不仅当时激励了人们的抗战热情,至今,仍然弘扬者中华民族的堂堂正气。

  《见证初心·百集京华党史故事》

  总监制:李秀磊

  总策划:景兵、邢立新、李哲勇、谢先进、张延红、焦钰晖

  审稿:陆健

  采制:志梅

  录音:滕欢

  新媒体:陆健、郭峥

  片花制作:兆龙、滕欢、唐甜甜、孟孟

  部分音响素材:选自纪录片《档案》专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纪事》

  部分图片来源:记者拍摄及网络图片

  特别鸣谢: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关注记忆系列

  举报/反馈

上一篇: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2023年审计硕士招生章程
下一篇:一品红在研创新药AR882全球Ⅱb期临床试验结果出炉 展现出良好有效性和安全性

最近更新网络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