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育人先锋|以爱为帆 引梦想之路

栏目:网络教育  时间:2023-01-22
手机版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有这样一群温暖而又敬业的老师

  他们师者仁心、耕耘不辍

  他们严于律己、垂范学生

  让我们一同走近

  中国传媒大学“育人先锋”荣誉称号获得者

  李波老师和郑丹琪老师

  一起聆听他们的故事

  李波:教书育人,管理同样育人

  在校园中承担着育人重任的不仅只有杏坛之上传道授业的老师们,教学管理人员同样润物无声地培育与呵护着人才的成长。“教书育人,管理同样育人”,是教务处学籍管理科科长李波一直于工作中践行的理念,在十五载的教学管理工作生涯中,她始终以规范为先、服务为重、育人为本,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锐意进取、创新服务,获得我校2020年“育人先锋”的荣誉称号。

  11.7万条成绩单和学籍卡片与13年零失误

  2005年硕士毕业留任教务处前,李波曾在中央电视台与地方电视台工作,十五年的记者生涯锻炼了她坚定的执行力。“无论如何都要将工作彻彻底底地做好”,怀着这样的决心,李波在教学管理工作中首先事无巨细地进行各项文件的规范与整理,为之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留任之始,面对着大量未经整理的学籍卡片和成绩单,她将其仔细分类、归档并扫描,完善了我校对毕业生的信息记录。“学籍卡片与成绩单是特别宝贵的资料,如果不将它们及时扫描入电子档案的话,那么上面的字迹很可能就看不清了,这对学校和学生来说都是损失。”李波老师说。从1974级学生开始,李波已带领学籍管理科完成了11.7万条学籍卡片和成绩单信息的扫描整理工作,为学校留下了宝贵的历史存档。

  教学管理是一项细致且繁琐的工作,其中一年一度的毕业生资格审查工作更是如此。毕业生资格审查工作量大、涉及面广,各学院的教学秘书有时不能很快熟悉工作流程,又增加了这项工作的难度。为能够准确无误地做好这项与广大同学紧密相关的工作,李波老师将毕业生资格审查的整体程序制度化、规范化,使各个学院的教学秘书能够清晰、明确地按照程序一步一步完成工作。与此同时,她还规范毕业生资格审查的各式表格,避免学生与教学秘书填写不必要的表格,提高了毕业资格审查工作的效率。得益于李波老师程序与制度上的各项规范工作,毕业生资格审查做到了13年零失误,站好了学生毕业的“最后一班岗”。

  开一家心系学生的“解忧杂货店”

  “管理人员同样要有服务意识,能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就是我们最大的心愿”,针对教学管理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种种新情况、新问题,李波以学生为立足点,切实考虑他们的迫切需求,做出一系列为学生排忧解难的改革与转变。

  2008年,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前往国外进行交流学习,境外学分转换、成绩认定等问题亟需一个系统性、规范化的文件来帮助解决。在这样的背景下,李波开始着手进行境外学习规定文件的拟定工作。然而,当时大部分国内高校并没有相关文件可供参考,于是她特意联系了在国外工作的朋友进行调研,充分汲取国外高校的相关经验,最终完成了《中国传媒大学本科学生境外交流学习规定》等文件的起草拟定工作。这些文件使学分转换工作更加规范,为在境外交流学习的学生们带来了落到实处的便利。“希望我的工作能帮助孩子们获得更多去更好平台学习交流的机会。”李波老师在采访中说道。

  服务学生的脚步在工作中从不曾停歇,在李波的大力推动下,我校改变了过往无英文成绩单的情况,实现了成绩单课程的英文名称录入。当问及进行这项工作的初衷时,她解释道:“如果不为学生提供英文成绩单,他们就要把中文成绩单拿去中介翻译,这不仅耗时耗力,其中还很可能会有不规范的问题。”大大便利学生学习生活的政策不止于此,李波还组织进行学分绩点计算方式的改革。过去我校学分绩点计算方式为10分进制,80分与89分的学分绩点相同,这样并不能真正体现学生学习情况的差异。基于公平性的考虑,她最终选择采用北京大学必修课学分绩点的计算方法,即使有0.5分之差,学分绩点亦有显示,不仅能够直观地展现出学业水平的高低,而且帮助学生在进行留学申请时提高竞争力。

  “多说一句话,就有可能改变孩子的一生”

  在与学生的接触中,李波总是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自2006年开始,李波老师便一直负责我校与日本东京广播公司(TBS)的育英研修项目,从评定奖学金到组织宣传讲座,再到选拔赴日研修学生,她都尽心尽责地认真操办,让学生能够顺利完成研修学习。赴日学生张筱茜谈起李波老师时,感激之情溢于言表:“由于是樱花季,在日本的最后两天,我感染‘花粉症’,涕泪交加,老师到处帮我问诊问药,把自己的围巾、墨镜、帽子都给我用,像妈妈一样贴心温暖!”

  对李波来说,生活上的关怀备至只是践行育人工作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指点迷津,点亮前行的道路。“我们作为管理者,解答问题时不能点到为止,要不断地做解释工作,要跟孩子多谈心。”她坚信,教学管理者更清楚政策,更能把握好政策来帮助学生。李波老师回忆起一个在毕业时只拿到结业证的学生,向她倾诉毕业后对前路的迷茫。她告诉学生,拿到结业证的本科生同样有资格报考研究生,未来的道路依旧是开阔且明朗的。正是李老师的这句话,让学生了解到国家的教育政策,打消了一直萦绕于心头的困惑,最终引导他顺利地考取了研究生,继续开拓人生视野。“多说一句话,就有可能改变孩子的一生。”李老师认真地说。

  “经师易遇,人师难求”,能够遇到一位以身作则、为人表率的老师对学生而言是宝贵的财富。每逢教师节,李波总能收到学生寄来的明信片,远在韩国留学的学生徐晨写道:“跟您接触久了就知道,您才是最心疼孩子们的老师。”李波老师谈到,“育人先锋”的称号是对她过往工作的肯定,也是一种无形的鞭策,鼓励她带着爱与责任继续坚定前行。

  郑丹琪:扎根一线学生工作的“引路人”

  自2001年成立以来,我校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不断为传媒行业输送优质动画人才和优秀作品。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动院发出“你我所长,皆是力量”的活动倡议,师生高度团结,通过产出漫画、海报、绘本、动态影像等各类作品,为抗击疫情贡献力量,作品多次被央视等各大宣传平台采用,获得良好反响。

  这些丰硕成果的背后,离不开学院的精心组织。近日,我们走访了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院党委副书记郑丹琪向我们讲述了来自学工一线的经历和感悟。

  “团队是我最坚实的后盾”

  对于获得今年的“育人先锋”奖,郑丹琪老师强调,取得这样的成绩都是依靠团队的力量,自己只是团队的润滑剂,通过构建和谐向上的工作氛围,保证整个团队顺畅运转。

  “我们团队有许多能力突出的成员,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工作才能顺利进行。”提起团队,郑老师非常骄傲。目前,她的工作团队核心成员由她和刘幼春、周曦、张波、吴亚楠四名老师组成。

  “郑老师是我们团队的主心骨和凝聚力,”刘幼春老师说道,对团队成员而言,郑老师更像是一个大姐姐,对各类事务都考虑得十分周全。在郑老师的有序组织和带动下,成员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尽管工作年限和内容都不相同,老师们依然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地开展学生工作。

  疫情期间,许多工作都难以开展。面对冗杂的事务,团队成员们选择牺牲假期来确保工作顺利进行。郑老师回忆起,今年除夕的晚上,团队接到学生处的防疫工作通知,彼时周曦老师在休产假,刘幼春老师的孩子被烫伤需要照顾,但老师们仍克服万难,迅速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工作就是应该辛苦的,你为学生做了什么,他们都能感受到。”老师们纷纷表示,学生工作是分内的事情,辛苦是值得的。

  “有这样的团队,什么事情做不成功呢?”郑丹琪老师感叹,除夕夜工作只是团队成员奉献的一个很小的事件,她带领的动院学生工作团队里的每一位老师,都是这样勤勉、敬业、负责的。

  以爱为帆,陪伴学生成长

  郑丹琪老师喜欢学校的氛围,更喜欢和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时刻感到的年轻和活力,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着执着的热爱。正是由于这份热爱,她工作时总是不遗余力,身体力行。

  国庆70周年游行时,郑丹琪老师是学院领队,在游行筹备的每个环节,她都亲力亲为。“郑老师完全没有架子,常和学生呆在一块,我们平时训练无论起多早、结束得多晚,她都会到场,并且时刻关心我们有没有吃饱,身体有没有不适。”在2016级数字媒体技术(游戏设计技术方向)专业的陈耀宗眼中,郑丹琪老师不仅常和学生组织的同学们交流,还会和每个班的同学都打成一片。

  对和同学相处的点点滴滴,郑老师也如数家珍,她回忆起国庆游行前夜,在黑暗的操场上集合时,发现学生们脸上竟没有一丝的倦意和困顿,而他们前一天还坐在教室里上课,在这之前还经历了无数个周末的艰苦训练。“学生都是可爱的”,郑老师为每一位学生感到骄傲。

  在她的带领下,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的学生们取得了一项项瞩目的成绩:从国庆阅兵群众游行方阵中一张张激动雀跃的笑脸,到学院公众号“AnimarsCatcher”实现日更,每日推出丰富多彩的内容和页面;从合唱比赛上惊艳全场的曲目表演,到疫情期间同学们各尽其能完成的主题创作……

  年轻的学生们拥有的潜力不可估量,郑老师坚信,自己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可多得的珍宝,她感谢学生们带给自己的朝气、希望和力量。“能够做这个工作,逐步获取学生信任,到和学生做朋友,我很幸运”。

  以诚待人,用心消除隔阂

  对于如何与学生相处,郑老师从自己参加学生工作的经历和经验里总结出“从心出发,信任为先”的原则。

  “真诚永远是最重要的前提”。真诚体现在郑老师工作的各个环节。担任班主任时,为了全面了解班里同学的情况,她坚持对班级全部学生进行“一对一”访谈。她认为,过程虽然琐碎、冗长,却是学生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唯有通过一对一交流,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诚意,在较为私人的环境里快速建立起对老师、对学院信任。在她的带动下,全院各班都落实了深度访谈工作的细节要求。

  郑丹琪老师认为,要想和学生建立信任,拉近距离是第一步。工作中,她始终将“和学生交朋友”奉为圭臬,“我常告诉自己,千万别把自己当老师,不要高高在上,要和学生成为朋友,你的育人经验才能起作用。”

  在真诚的沃土上,师生间的信任,跨越年龄、地域和经历逐步成长,开花结果。疫情期间,郑老师多次看望留校学生,亲自挑选新鲜的水果,同他们聊天、谈心,让他们感受到被关注、被惦念。同学们也愿意向郑老师敞开心扉,向她吐露学业上的困难、亲情间的隔阂、成长中的困惑以及个人情感问题,通过耐心倾听、悉心帮助,郑老师一次次用温情拂去蒙在学生心灵上的阴霾,积极、乐观、向上的种子在一颗颗年轻的心灵中生根发芽。

  始于热爱,忠于坚持,团结友爱,以诚待人,师生和睦。在团队的默契配合下,郑丹琪老师将一直以谦和、真诚的姿态,全力投身于她所热爱的学生工作中。

  而在中传,有许多像郑老师一样的教师在学工一线努力耕耘、默默奉献着。他们坚持以真诚促进师生交流,用信任化解学生心防,因为他们始终相信,能够让学生愿意倾诉衷肠、愿意听取建议的老师,才是真正的良师益友,才能在育人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奋楫扬帆。

  来源:中国传媒大学

  记 者 | 梁 楠 李晨雨 史梦凡

  编 辑 |白昕宁

  责 编 |尚新英 阎 玺

  编 审 | 王维家

  版权说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中国传媒大学。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为公益,未用于营利,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举报/反馈

上一篇:中央美术学院院系介绍大全|清央美术教育
下一篇:中国刑法学的发展方向

最近更新网络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