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统理论》

栏目:网络教育  时间:2023-01-23
手机版

  

  本书寄言:

  《大一统理论》是我对于这个世界向外观察、向内修证、且内外兼顾的学说,是发源自《河图》《洛书》,传承自《易》的中华传统文化,集成儒、释、道、哲学等各派学说的根本性大一统理论。本书合计约28万字,是本人的沥血之作,却是中华文明五千年核心思想的提炼。书中包含了描述这个世界的底层逻辑、意识形态、以及个人修行这三个方面的问题,也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本思路,可以为有志提升自己的人们带来实质性的帮助,希望大家一定要认真阅读、理解、实践。

  本账号还发布了兼顾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乃至国家未来战略的破解方案,这也是当下防疫危机的唯一破解方案,是帮助中国永久走出生物危机、践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助力世界人民和平共存的第三条道路,希望关注自身安危、有意维护国家安全、有心推动世界和平的人们,帮助关注、转发、推广,共同建设我们的美好家园。

  本章简介:

  每个世界都有两道门,思想上的认知是进入世界的前门,心地上的反应是进入世界的后门,两者互为世界的前后门,进了哪一扇,都可以通往未知的世界。《说1》就是进入世界前门的方法,后文的《说0》是进入世界后门的方法,再后文的《说中》则是贯穿前后门的方法。我们可以进入一个世界,当然还可以从一个世界出来,当走完了整个过程,就走过了一个世界的循环。

  《说1》部分

  说1。所谓1,即是通过我们的六识所能够感受到的显性世界的全部,我们眼耳鼻舌身意所感知的一切,无论是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事物,还是我们大脑中所构想的虚拟事物。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我们的这个世界,是由一套底层逻辑组成的的一个完整循环体系,即显性世界和隐性世界的大循环系统。基本上,哲学家们在一个世界里研究,这个世界就是人们肉眼所见的显性世界,而宗教人士在另一个世界里研究,这个世界是人们心理感受的隐性世界。而这两个世界共同组成的一个更大的循环系统,才是完整的世界。这点,等看完大一统模型之后,自会了解。

  《道德经》中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古人又有抱元守一之说,这个1,即是凝练宇宙万物基本原理之后的一套框架,也是其能够维持自身运转的底层逻辑体系,也是我们作为观察者,观察事物时需要提炼的一个整体性具象化的某一事物。这种维度上的分解是无穷的,这里主要说的是,具象化的整体看待。

  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要将这个1进行分解。我们要追溯这个1从何而来,如何演化,归宿何在。

  儒家自古以来,便有“格物”一词,我觉得这个词对于我们去观察解析世界是极为妥帖的,所以宇宙大一统模型,也是一套通用的格物法则,而对于万事万物的格物来说,就是通用的大道模型。

  而这个大一统模型与人类有记录以来最古老的中华文化传承也是不谋而合,即《河图》和《洛书》,以及《易》,并系统的补齐了已经遗失的《连山》和《归藏》,贯穿了儒家、道家、佛家乃至诸子百家。涵盖了全世界所有宗教,所有的哲学内容。

  大一统理论的源头,是中华文化的最本源的知识,也是人类世界最基本的最完备的系统型知识。

  因为更为贴切的加深对于宇宙的认知,我会借用科学上的一些词汇,同时我认为各家宗教中的一些词汇是能够深刻反映其本质的,所以在此借用,并打破彼此间的成见,进行综合运用。只是为了更好的向大家阐述具体而微的知识,而不是为了宣传宗教的教义。况且,这些都是人类文化知识的宝库,我想各家教派也不会介意我的使用。

  就像《道德经》中说“名非名,非常名”,然而,在我们对于描叙世界的真相时,我们为其赋予的有些名,确实比其他的一些名要更为贴切,所以一切人类赋予之名虽然不是万事万物的真性之名,却是有比没有好。我们只有选择了合适的名,才能尽可能的原汁原味的传播理论思想。

  《01234》

  首先,我会直接给出《宇宙大一统模型》的答案,至于推导过程,会在后面的文章中逐步的写出来。说实话,这个模型一方面是外观诸物的结果,但更关键的是内取诸身,甚至是自我修炼的结果。单纯的通过观察外物就能破解宇宙基本原理,这是办不到的,因为人也是世界的一部分。搞清世界之前,我们首先要搞清的是我们自己。

  而且在此说明,如论我将模型解析的如何清楚,其中只有一半是人们能够理性接受的,而另外一半的认知,只有通过各自修行才能得出。不是所有的道理,都可以通过口授耳听的办法来获得,有些就必须亲身体验。真理的一半可以文字传承,而另一半则在实践中,实践之后,便会获得真实的认知认同。

  所谓01234,不是数学含义上的简单数字,而是一切事物从诞生到发展的一个顺序。0为诞生之初的状态,(在本系统内不能算是步骤,而在更大的系统中可以作为步骤,后面会有讲解)。1为第一步,2是第二步,3是第三步,4是第四步,也是最后一步。

  而01234都是这个说1中的1的不同过程,体现的是事物在运动形态中的不同状态,和形成此过程的根本原因,以及事物在不同状态下的组成形式。再通过整体联系归纳的方法,总结出其隐藏的基本结构。

  这种结构是通用的,必须是放诸天下皆准的结构,也是孔子说的“吾道一以贯之”这个一贯的结构。这种结构就是这个一,也是唯物辩证法中的“矛盾的普遍性”中隐藏的矛盾体系的基本结构,得到了这个一,便是得到了通行于不同事物的共同的原理,以及衍化出各不同事物的各自特性的基本依据。

  伟大领袖毛主席在《矛盾论》中“矛盾的特殊性”一章也说过,人们认识物质,就是认识物质的运动形式,因为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而事物的运动则必取一定的形式。

  为了给不同学术基础的人,以最直接最简单的感受,我将01234这套逻辑,按照不同的体系来解读。其实在不同学派的文献中,已经有了非常明确的答案,只是我们未能将其应用于实践中,或者更多的不知道如何去应用,又因时间久远,而将其忽视和错过。

  综合来说,

  一,按照中华文化里这五个层次可以分为:玄、象、数、易、理。

  二,按照《易》的太极八卦的演化可以分为: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吉凶。

  三,按照《道德经》概念可以划分为:道、一、二、三、万物。

  四,按照佛教《心经》的修行循序可以划分为:色、受、想、行、识。

  五,按照现代科学概念可以划分为:奇点,维度,矛盾、变化、结果。

  甚至按照儒家思想还可以划分为:仁、义、礼、智、信。不过因其过于抽象,需要结合古老的五行概念才可以充分解读,此处暂且不表,后文会有解析。至于世界其他哲学派别和宗教派别,也都可以从中找到对照之含义,这里不做太多对照表述,如果有需要,还请自行对照。

  而在其他的一些体系中,还可以划分为:道、虚、神、气、精等等。

  而我自己所认识到这个结构时发现到最朴素的根本原理,是来自于自我的观察事物时的真实感受,以及对于自我认知过程的分解,再加上对于各学派知识的综合贯穿,彼此印证,才脱离了碎片化的自我认为,从而有了完整的认知体系。下面对各个步骤进行详细的分解。

  

  0,初始状态。

  即事物的初始状态,是认识所有事物时最为关键的一关,因为这里存在的并非是其他的任何客观事物,而是人的主观意识,相当于一个能够认识事物、处理事物、创造事物的总开关。当我们的意识想要创造时,这扇门便打开了,而后,由此一点便衍生出无穷无尽的人事物。想到毁灭时,便关闭这扇门,由此衍生的一切,也尽数毁灭。

  一,按照中华文明奥义取字是“玄”。《道德经》有言:“玄牝之门,是为天地根”,这便是一切事物的根部所在。因其一开一合,便成为了事物的创造与毁灭的开关。而掌握这个开关的便是人的主观意识,或者是与人有着同样意识的存在。人的意识里,打开了这个开关,便可以去创造自我设计的事物,而某种存在通过意识打开了这个开关,便创造了这个宇宙。

  我们常说的“从源头上进行斩断”,这里就是源头,当我们在意识上对事物进行关闭,就彻底地关闭了后续的发展。其反面是“从源头上进行开创”,道理也是一样的,当我们对于事物的诞生和发展有了需要的时候,我们首先会从这个源头上进行构思和创造,才会有后续的发展。

  而源头也有分支的源头和总体的源头,分支源头的意识会受到上层事物的支配,所以我们看待事物一定要归根溯源,找到这个事物最初始的源头。如看待一脉相承的两个事物,这里也是在性质上的分界点。当我们找到了这里,再猛回头,一切扑朔迷离的困惑便会迎刃而解,同时会在更大的空间层次上发现更多的隐藏着的框架。直到我们在各个分支上不断的归溯,就回到了一切事物的原点,好比我们从树梢上向着树根寻找,我们一直找到不能分支的地方,就找到了这个源头。

  我将其定义为“玄”,一来是突出中华文化的悠远高深,二来是致敬中华玄门正宗,三来是引导人们开启各自的联想。毕竟天地广大,奥秘无穷,是需要我们共同去探索的。

  二,初始状态,按照《易》取字是“太极”。由太极图中我们便可以直观的看到,这个状态的存在感,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形成阴阳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取其无,便是无意识,便是关闭状态,便可称之为“无名天地之始”。当取其有,便是有意识,便是打开的状态,就可以称之为“有名万物之母”,此中的无和有就是太极的对立统一的辩证。

  这里简述一下,太极的更高层次为无极。无极生太极,但是无极状态如同佛门的色之上的无色状态,并不在普通人认识宇宙的认知体系中,而当人拥有了超脱这一层次的感受,便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人”了。而我们看待这个大一统模型,首先是“人”所需要的大一统模型,所以这种顶级状态,可以暂时不表,后文还有深层解读。

  老子在《道德经》中写下晦涩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个玄之又玄,可以称为太玄,即先天无极太初状态。而太极这种状态可以叫做0,即中天状态,而由其衍生的后续的1234四种状态,便是后天状态。

  三,按照道家取字是“道”。《道德经》有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曰道”,这便是0这个状态的完美表述。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一阴一阳,在理解0的这个维度上,便是意识的有无。道是一切事物的公用数,是宇宙得以显化的基础。

  四,按照佛家取字是“色”。佛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模拟两可的话困扰了太多的人,其本来意境便是意识的若有若无。结合《心经》另外文字“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可知,当0处于色的状态,便自然衍生了受想行识这一系列的事物;而当0处于空的状态,受想行识便消亡了,连色也消亡了。因为0这个枢纽被关闭了,而唯一能够关闭0这个枢纽的,无论是显性世界,还是隐性世界,唯有意识一途,此外别无他法。

  五,按照科学取字是“奇点”,也可以说是宇宙的起点。按照现代科学上的广义相对论的理解,在宇宙诞生之初,宇宙是以一个奇点的状态存在的,这个奇点体积无限小,质量无限大,能量密度都无限大。因为奇点的爆炸,从而产生了现在的宇宙。其实“奇点”这个词,并不完全准确,它只是从广义的视角去看待宇宙所获得的,不是从体系化的视角去看待,但是可以在有限的相对尺度上去应用,例如解读01234这个一侧显性世界的运行,而在解读另一侧隐性世界的运行时,这个奇点,又可以转换为节点,事物的奇点与节点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如同大树果实内的种子还可以转化为大树。当大家看完了整个的循环体系之后,便能够理解。

  

  1,第一步:维度选择。

  即事物被我们观察时的原始状态,也是宇宙乃至一切事物衍化的第一步,会直接衍化出一团综合性的感官上的具象化的事物集成,其集成中的每一个层面或者方面,都是总体维度的其中一个维度,而这个总体维度,可以称之为维度云,类似云团一样的存在。而按照以下各家的解析,最为贴切的便“象”和“维度”,即具象化的维度云,而人所每次所能用的,便是其中的一个维度,这也是第一步的概括。

  一,按照中华文明奥义取字是“象”。何为象,象便是具象化的初步观察,例如观察一个人,首先是整体的人的特有形态,而观察男人女人时,又分别为男人和女人特有的整体形态。其他的更为细致的观察,必然要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这个象就是将事物进行具象化的分别,启动的便是我们的分别心。

  这个层次,是人观察接触事物从主观逐渐向客观过渡的状态,究其大者,主观的随心而视便能区分,至于极大者,大象无形,只可凭心感受,才能鉴定其实象。究其小者,客观推理辩证,也未必全然知晓,而小到极致处,纵然显微观测,又逐渐陷入主观状态,例如光的波粒二象性,这就是主观与客观的循环体系。所以即便是“象”这一步,也有其单独的循环法则。(文后会列举由大一统模型推导出的诸般法则,循环法则只是其一,此处暂且不表)

  二,按照《易》取字是“两仪”。《易》中对于宇宙的理解,更多的是师法自然的逻辑推理。因其大简,在解释其中的道理时,反而变成大难。

  两仪者,一阴一阳,此处的阴阳又不同于太极中的阴阳。太极中的阴阳,是决定模型的开启与关闭,而两仪中的阴阳,是观察一个事物的其中一象时,所取的一个方面。而阴阳便是可以对其对立辩证的统一关系,因为《易》逻辑结构的紧密性,其与上一层的太极层面具有很强的承接关系,也是我们在运用模型时,所使用到的最多的一套方法。

  当我们对于模型熟练运用之后,潜意识里,就会有了整体里面包含了分化,分化的合并便是整体的理念。这便是整分法则,因为现代银行系统里对于整字简写为正,所以我常称之为正分法则。

  三,按照道家取字是“一”。此处的一,便是先圣老子在归纳原理后,得出的体验。这个一,就是我们观察一切事物时,我们第一步只会看到其中一象,例如我们看人,看到人的肤色、穿着、状态、气色等等,我们不会一下子就将一个人的各个方面都能观察到,我们只会一个接着一个的去观察。这就是第一步必取其一的真义。以此类推,我们观察任何事物,都是这种模式。

  四,按照佛家取字是“受”。佛门的这个受,或许是因其出家避世的理念而诞生的,受有被动意思,其实我们也可以将其命名为“取”,取有主动意思,配合色取想行识,反而更为妥帖,不过这就有违佛门禅境了。真的理解了,其实意思是一样的,如同弱水三千只取一瓢,这里也包含了基本的道理,就是观察事物的顺位法则,因为万事万物,作用于我们和我们所需要的方面,因人而异,每个人都是各取所需,也有着各自的第一感受。

  五,按照科学取字是“维度”。还是以人来举例,观察一个人,其中包含了无穷的维度,例如人的精神状态、健康状况、道德情绪、能力耐性、学识气度、外貌体型等等维度。这里以维度命名,感觉比较贴切,因为文字含义的差异性,虽然与西方人对于维度的理解或有偏差,相信中国人的潜意识里,是很容易接受的。而我们在观察事物时,或主动决定,或被动需要的,我们必然是从所有维度中摘取一个与我们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维度来进行观察,这就是事物之于我们的主要维度。

  例如我们看待一碗米饭,化学家会从食物的成分视角去看待,经济学家会从粮食经济的角度去看待,医学家会从人体健康的角度去看待,劳动民众会从付出与收获的角度去看待,而哲学家会从天地万物生长收藏的视角去看待。这就是由于观察者的不同,产生的不同的人看待同一事物时,得出不同方面的结论。我们对此推而广之,如果某一观察者具有在多个维度上看待同一事物的能力,那么他就能同时得出事物许多方面的结论。

  甚至于,我们还可以在维度这个层面,将所有的维度按照一种有机的结构做推导式的演绎,从而发现该事物在其自身运动历程里的主要维度和次要维度,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各维度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甚至于,发现由此构造衍生出来的整体运行机制,来判断不同条件下的不同的维度间的转换,以及逆向思考各维度转换所需的条件。

  在维度这个大象无形的层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例如,当我们去看待一件体系内产生的某一事件时,我们可以站在高低的纵向角度、竞争者与被竞争者的角度、事件内的当事人和事件外的旁观者角度、事件过往原因和未来结果的角度、事件不会改变的方面和必定改变的方面这个角度、事件决策者和接受者的角度、以及我们自身可以参与与不能参与的角度等等。

  我们可以兼容所有视角下的任何对象,没有人可以限制我们的思想。我们更多的是通过虚拟性的思考,来解决现实性的问题。唯一指导性的思想,就是实事求是的去确定人与事物之间的连接关系,不可以武断的对任何事物下定论,特别是在其他维度上的观察者广泛的提出了我们不能理解的东西,对此我们一定要虚心的对其进行辩证思考。

  例如我们对于先哲的理论上的看法,不同的先哲提出对于世界的不同的理解,他们或是创立了延续千年的宗教,或者是开创了博大精深的理论,始终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无数的人。而他们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彼此之间有相通的部分,也有不同的部分。他们之间相通的思想,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融合,不同的理念又助长了人类文明内部的对抗,如果我们不能够破解隐藏在这其中的玄机,就不能够对长久以来的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进行改变。对于交通不便信息不够发达的古代人,它们在学习方面没的选择,而随时可以获得所有知识的我们,是否可以对此做一场深刻的思考。

  首先我们要知道,如果说哪一位在思想上有建树的先哲是完全正确的话,那么其他人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而完全错误的话,他自己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他的理论也不会至今还尚存于世。这么说来,他们之间肯定是各有对错的,那么我们只选择我们自认为是对的方面加以信任是否可行,可惜的是,实践能力不足的我们谁也没有成为超越他们的存在。或者说他们都对,只是理解能力不够的我们,在思想上没有达到比他们更高的高度,不能够全盘的理解,以至于将原本可以共同存在的方面,理解成彼此对立的矛盾。

  辩证观察可以帮助我们客观的看待问题的对错,但是要统筹看待所有的问题需要升维观察,我们只有站到更高点,反而才能看到最低处,如同站在群山之巅的人们,看不到一方完整的大地,只有站在天空上才可以。就好比站在不同山峰上的我们,没有找到连接不同山峰的大地,就总以为对方的山峰就不该生成那个模样,这才是阻碍我们人类文明认知的最大问题。

  再次可见,说来说去,一切问题的根源就在“观察”这个基本的定义上,我们因为自身的观察产生了对于不同思想的理解,从而产生了对于某些理论的坚持和对于某些理论的排斥。那么创造这些理论的人,他们之间,难道就不存在坚持和排斥吗?否则为何会创造出不一样的理论出来。只因为他们各自都有坚持己见的立场和视角,才会创造出以其自身为定位的理论出来。

  看来,问题的根源还是出在人的内心,从接触先哲理论之初,有些人就将其当成不可超越的神话来膜拜,匍匐在他们的脚下,当然就看不到他们的头顶。或许有人就在想,他真的就是神吗?如果他以凡人之躯真的能够成为神,那我为什么不可以?以前的他们都能成为神,那么彼此之间肯定有强有弱,那我为什么不可以成为最强的那个?所以每当出现一个对此不感冒的,而又有志于此的人,往往就会变成另外一尊受人膜拜的神。

  可见尽信书不如无书,尽信神不如无神,因为无书反而能够通过自我的思考来写书,无神反而能够通过自我的实践来成神。或许这就是人类社会个体之间相互超越的法则所在,也是近代科学能够撇开宗教超脱出历史的惯性自我走出一条路的奥秘所在。因为总有不服气的,你能够走出一条路,我为什么就不能!如是,在以往的宗教这片大陆之外,有一批人开辟了科技这片大陆。

  有人为了超越他人就产生了超越法则,当然就有了提倡包容反对超越的反超越法则,这种反超越法则,就是大一统法则。有人以自身独立的立场创造以单一视角观察世界的理论,就必然有了综合所有参与者的立场以全方位的视角来观察世界的人,这样的人抛弃了自身的立场和单一的视角,看似丧失了自我,反而获得了所有的观察者身份,从而才能够创造出适合所有人的理论。

  

  2,第二步:空间选择。

  显性世界衍生模式第二步,是意识赋能后第一次衍化创造事物维度的,第二次衍化,是不同属性的衍化,也是因为人所需要的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衍化模式的定义。这个第二步最核心的本质是一个维度的事物,处于观察者空间视角中的无数对可以对其进行统一辩证的对立关系,用“阴阳”或者“矛盾”来描述是最为贴切的。同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任何一个维度的事物,其中都包含了一个矛盾云,里面包含了无穷对相互对立的关系,就像一个球体有无数个横切面,我们需要研究哪个面,就摘取这个面的矛盾关系。

  一,按照中华文明奥义取字是“数”,因为我们需要观察的这个维度是包含了无穷组矛盾组成的矛盾云,所以用“数”来代替。说得直白些,也就是人的心里要有数。这个数可以因为矛盾组合的无穷性而成为无限的个数,也可以因为只提出一个或几个矛盾组合,而成为有限的个数,这便是对“象数易理”中这个“数”的最质朴的理解。

  例如我们对一个人进行身体健康状况这个维度上的观察,我们观察其身高时会选择与长度相匹配的长短尺度进行记录,观察其体重时会选择与体重这个属性相匹配的轻重尺度进行记录,还有观察视力选择度数的深浅,观察血压选择压力的高低等等,最后才会得到综合的结果。无论我们是在现实状态还是在抽象状态进行的观察,到了第二步,都会是空间法则的具体显化,而这个道理可以运用到任何事物道理上去。

  二,按照《易》取字是“四象”,四象者是少阴少阳,太阴太阳,《易经系辞》“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其本意便是取象应法乎自然,而取变应法乎四时。《易》中的“四象”,其实是事物运动的四种阶段状态,也是矛盾相互作用之后的一种显象,此处暂不做具体解析,后文阴阳规律中会有具体解说。

  上段说第一步的时候,就提倡具象化的观察事物的整体维度,便是因为一切生灵来于自然,以自然的状态去观察事物也是最为直觉方便,也是主观中蕴藏的客观正确。主观与客观也是同属于大一统模型中的一组对立统一属性,其自身便遵循循环法则。

  所谓大道至简,最简便的就是道法自然。四时就是参照昼夜更替时早晨中午傍晚子夜这四个时间点,具体逻辑的衍化可参照《易经》,而四时的根本逻辑便是太阳在地球不同空间位置时的具体表现,可以从四象的图形上看到,其最初用意便是用来标注不同空间里事物的状态,如早晨时间,便是阳气初发,显示为上阳下阴,而阴阳便是代表了气温的冷热。其次才有由冷热这一矛盾推动而发生的天地万物的运行变化。

  客观与主观,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和唯心,两者水火不容的原因,其本质不是两种认知方式的问题,而是人的心理问题。当唯物不足以解释时,我们常常将其定义为唯心,而原本唯心的事物在知晓其原理后,又转头定义成唯物,可见唯心除了纯粹的迷信外和猜想外,基本都是更大尺度上的唯物,而唯物是更小尺度上的唯心。

  《心学》中所谓的心外无物,便是心与物的合一,也是主观与客观的合一。其应用原理是,主观和客观这套矛盾只是我们观察世界的切入口,其本身就具备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当我们在主观和客观上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我们就知道了,这就是真理,也是现实。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唯一,就是这份从容的接受心理。

  唯物的病灶在依靠本维度的辩证法去辩证本维度的事物,看似极度客观冷静,实则物极必反,因为没有超脱出来,变成了极度的痴迷沦陷。唯心主义的症结是没有体悟自己的真心,浮于表面没有深度的切入进去,从而情绪化的看待了问题。对于唯物主义者来说,我们是人不是机器,我们不应该放弃我们的感性。而对于唯心主义者来说,不要以为自己是神,该虚心接受的,就要理性的去接受。

  最后想说的是,我们应该坚持的是兼顾意识,因为无论是什么状态下,是处于不变中的,还是变化中的,是恒常的事物,还是无常的事物,只要是符合了完整的可验证的,兼顾了唯物与唯心的对立统一辩证体系,才是我们探索的终极答案。这才是我们真正做学问的态度,才是真正的科学,是能够指导我们生存发展的核心宗旨。

  三,按照道家取字是“二”,二代表的就是两个处于同一体系中的对立矛盾体,如上下,左右,好坏,善恶等等矛盾。不但可以应用于实象,也可以应用于抽象。而从一衍生成二,即是从第一步进行到第二步,也是从一个选择的维度上,进行拆分出能够代表这个维度的核心矛盾。而最为关键的是二代表的是正确切入这个维度的视角入口。比如我们切入武术之道的关键入口是刚柔,切入用兵之道的关键入口是虚实。等等,这些都是相互对立统一的阴阳属性。一切事物的解析都像是去打开一把锁,而每一把锁都有对应的钥匙,钥匙选错了就打不开。

  四,按照佛家取字是“想”,佛门是锁定人在观察事物到了这一步的主观感受,就是通过大脑的精密思考,来破解纷繁的乱象。其原意是告诉世人,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当我们经历了“受”这一步之后,必然会进入想这一步,是要人断绝这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带来的烦恼而因果,但是也在另一面佐证了这个推理的过程。虽然最好的断绝,是在0那里直接在人的意识上进行断绝,而后的每一步虽然也可以断绝,却落了下乘。《心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便是这个道理。

  五,按照科学取字是“矛盾”。这个矛盾,就是毛主席所著的《矛盾论》中说的事物主要的矛盾。而客观的唯物主义辩证法,都会说“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这就是从维度向空间进行衍化的过程描述,也是剖析事物道理的基本层次。在第一步的时候,我们在维度云中根据需要直观的选定了主要维度,再退出维度层面的观察,然后进入第二步矛盾层面的观察,在矛盾云中选定能够解决事物问题的主要矛盾,排除干扰项的若干次要矛盾。至于深入考量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力量对比,以及在后续的过程中,将发生如何的变化,则是第三步要做的事情。只有当我们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也就抓住了决定事物变化的核心,其所涉及的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3,第三步:时间运动。

  当观察事物时确定了具象化的主要维度,以及空间上的主要矛盾,就已经在事物的两种不同属性的状态上基本上看清了事物的基础格局,因为一二两步,是在自我思维上所做的静止状态的观察,这个静止只是我们格物时,主观上赋予的静止状态。而事物不会一直静止,事物总会运动,当我们退出主观静止状态之后,紧接就看到了他们的运动状态。

  而运动状态的本质是事物在时间轴上产生的变化,又因事物本身具有的空间特性,所以按照空间结构的三种运动方向,再顺着时间的发展便依次产生了三种基本属性的变化。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这第三步,并非是第二步的细分,而是从第二步的矛盾观察者的角色退出来,进入变化观察者的角色,观察事物整体运动的变化。

  而第二步也不是第一步的细分,第四步也不是第三步的细分,总结说来,1234这些步骤并不是对事物进行有顺序的分割,我们在大的格物原则上也不能陷入无限细分,我们所观察的都是一个整体,都是一,所以才会叫说1,只因这个步骤的顺序是客观理性的,但是每一步所操作的性质却是不同的。

  每一步都是人与一,与整体事物的不同状态按照客观原理相接触后产生的不同结果。无论其变化的种类有多少,总归是这三种变化属性。而属性一词,也是观察事物变化这个维度上的综合,会因事物的不同,会产生出各种各样的与其相匹配的三种属性。

  例如光线的直射、折射、散射。好像有位画家说过,天空的颜色就是第三种,最为美妙柔和,也是最难画得出来的。例如波浪运动中的主升浪、调整浪、横盘震荡。等等。

  当我们将“空间”作为单独的观察物之后,因为真理的自我可证性,符合真理的模型必然也有自我可证性。如是在观察空间中的事物变化时,我们会得到空间结构不变时看到一种不变的结果,这将是一种有常的现象。会在空间结构改变时看到一种结果,会是一种无常的现象。此外还有一种两者相融的结果,而这种结果会因人而异,这个结果是需要自证的,而难以进行他证的。当我们在现实世界中看到一些令我们匪夷所思的事物时,我们要想到背后这三种不同的变化情况,从而用这个方法去理解和思考。

  一,按照中华文明奥义取字是“易”,易字本意就是变化,变化总是伴随着时间,从开始的状态变化成以后的状态,这才叫变化。易字是由日月二字组合而来,日月之行,产生了三种状态,便是明和暗和明暗参半,正午是至明时刻,子夜是至暗时刻,而早晚是明暗参半的时刻。

  二,按照《易》取字是“八卦”,对于《易》的定位,从本书筛选出的五个参照组就能看的出来,中华文明的奥义是一切文化的源头,最为古老和深奥,虽然首推,却最不容易理解,其根本在《河图》与《洛书》中,堪称先天造物。而《易》介于先天与后天之间,原理深浅居中,也具有中等的实用性,是连接感性与理性的桥梁。

  几乎所有人都将“八卦”这些元素,通过排列组合产生了64卦象384爻辞的结果,想当然的以为是天地演化的必然结果。殊不知,当我们站在更高维度上去思考时,我们就可以想到,建立《易》这套应用逻辑的人,他要通过这种逻辑去达到的目的是什么?显然,他想获取一套放诸天下而皆准的哲学系统,并希望将这套系统传承发扬,从而让个体素质良莠不齐的后人们,在理解人事物的时候,得到统一的结论。

  究其本质,这不就是八种不同属性的元素组合而成的格物法吗!八卦分为主卦和客卦的组合,由主动象去格被动象,而产生了64种不同的道理,再按照变化顺序产生了384种不同的结果。这是一种最为纯正的格物方法,而且这种格物是取法自然的,不需要个体去参与的,是最为客观的。因为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天人相通的纯粹状态,所以每个人在格物的时候,就会掺杂自身的主观意愿,必然产生太多的假象和谬论,但是通过这套制式的原理去格物的时候,就能够得到取法自然的结论。

  而由其格物产生的基本变化有三种:格物后依然保持独立不改的状态、相互交融后相生相克的状态、以及产生新变化的状态。这个道理,在八卦到64卦的演化过程中,也可以清晰的看出来。

  而运用这种格物法的原理还是遵循具象化这种大道至简的方法,例如逆向法则等各类法则都是大道至简的切入模式。说白了,只要感觉好用,感觉方便的法门,都是大道至简的法门,就是适合不同情况下的法门。

  这个原理也是告诉我们,人类在世上,本来就是要轻松的活着,是我们自己把彼此搞得很累,我们忽视了自我的本性,去追寻物性,这才丢失了自我。大道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上天,他并不希望我们很难过,就像事情容易成功,都是发自内心的想法产生的行动力,缺乏辩证法的一味的坚持自律反而越陷越深,就像我们做事,越来越轻松顺畅,才是真的做进去了,感觉越来越难,或许就是方法不对,就是我们的心思用错了地方。

  三,按照道家取字是“三”,三便是三种变化。我将这三种不同属性的变化,定义为天变易、地不易、人交易。而这天地人,主要是取照天空的千变万化,对应变易。取照大地山川的相对不变,对应不易。以及人自身的随机应变,即认识自然、融入自然、改造自然的能量流动变化,对应交易。

  而交易的思想是应对事物的变与不变的最为核心的思想,交易就是有原则的互动。这个原则不是人们后天形成的社会法则,而是取照天地法则后衍生而来的人本法则,当我们遵照了人本法则之后运用的生存发展方式,才是适宜合理的方式。例如能够兼顾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构化改造,就是人本法则下的社会运行模式。

  交易的原则是:以适当的付出获取适当的回报,先付出者再收获,先获取者要归还。任何回报超过付出的行为,以及付出没有回报的行为,都不符合交易的原则。懂得这个原则,就知道了仁义礼智信的奥妙,就可以成就正果。不懂得这个原则,就陷入了贪嗔痴慢疑,就会走向失败。

  西方“正反合”的辩证法,也同样是这个原理,“正反”是事物之间的分裂性表现,“合”是事物之间具有整合性的表现,综合来说也是一种二元对立的三元演化。“合”就是“统合”,也是一种正反之间的“连接”,比如说将两个具有对立的事物进行统合,互补其有无,以达到更高层次上系统性的认证,而这个辩证法原理的核心要点,还是在“不易”和“变易”这一正一反的两者之间运用了“交易”的原则。由此看来,世界上的原理,都是相通的,东方是这样,西方也是这样。只是我们没有将其做到有机的统一,相互间便具有了隔阂。

  其实一切原则,都是条件的产物,条件不同,结果就不同,这就是条件法则。相当于马克思主义里的“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相当于我们平日里的口头禅“到时候再说”,就是到了需要选择的时候,我们会看事物所处的环境所包含的条件,来决定我们的作为,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的法则。而抬杠者无视这条法则,它们会将一切表象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拿来对比,而不知或是故意忽略其根本条件的不同。

  四,按照佛家取字是“行”。行者,行动、运动、实践,运动中产生的就是变化,而佛门“色受想行识”这一脉,讲得主要都是精神世界的法则,其原理与显性世界并无二致,本无分别,但是更多的还是顺序性的延伸,而缺少了更加细致的分解。行动变化,就是这一脉相承中的一环,是人在“想”这个思考过程之后的下一步动作,包含了事物本身的行,以及人自身的行。

  佛学是研究精神领域较为精深的一门学问。阳明先生的《心学》里曾经说他自己求索佛道一无所得,其实我开始也是一知半解,后来通达全局后,才发现其中奥妙。虽然阳明先生已经达到了儒家心学顶峰境界,却没有考究佛学心法的独特属性,佛门心法需要在本心上断绝一切情缘,如若想在佛学中有得,还须建立在舍的基础上的,有舍才会有得,有大舍才有大得。只是一般的佛门弟子不得其法而入,门外人更是难透门径。就像我们在学问一道上,心中必须得有“诚敬”二字,如始终抱着一颗戒备猜疑之心,终究是将自己置身事外,只能感其形而不能感其神。

  阳明先生的《心学》中阐述最多的是通达本心之后的感受,以及从事上磨这一条修行法门,其本人的修行也达到了明心见性的境界,却在理论上没有对心体的研究进行结构化建模,所以比较适合少数有灵性的人。有灵性的人,一经入门,进步神速,所以心学可占一个“粹”字。而佛门的方法过于散漫笼统,所谓佛门广大,比较适合大多数人,却建树难高,缺少了能够强有力的支撑整个理论的龙骨架构,所以佛学可占一个“广”字。二者虽然殊途同归,却都陷入极道之中,未入中道法门,难以给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带来实质性的提升。对于两家所缺失的部分,后文说0部分会将其补充完整。

  五,按照科学取字是“变化”。变化,是按照现代人的思维观念摘取的名词,也是比较合适的一个名词。古今中外的大贤中,唯有伟大领袖毛主席,是在时间上离我们最近的一位,其《矛盾论》讲着最朴素的道理,就重点的阐述了变化的观念。

  在《矛盾论》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这一篇里,就阐述了矛盾里相互对立统一的两方面在运动过程中的三种特性,即同一性、斗争性、和转化性。这两方面可以理解为同一事物里的阴阳作用,同一性就是阴阳本属一体,是一种本质的东西,因条件不同而表现出来不同的特征。斗争性是阴阳两方面,因其主导力量的作用,而产生的彼此斗争。转化性是当主导力量的变化,而产生的两种力量的相互转换。比如“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就是说明阴阳本属一体,并不是两种物质。就像是股票持有者在持股做多时是多方,但是随着股价的上涨成为获利盘之后转变为空方,而人还是这些人。这就是“矛盾”这一事物本身的变化属性。

  4,第四步,产生结果。

  这里是事物衍化的终结处,因为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在第一步取象之后确定了自身所需的维度,又经过第二步空间上的矛盾辩证,再通过第三步时间上变化的作用,就基本确定了事物的外部表象特征和内部本质属性,从而产生了这第四步对于事物原理的归纳、总结、理解、运用。这一步是人类格物的终点,也是事物作用于人的终点。这个格物末梢上的节点,却又是打开下一维度事物的奇点,所以这个终点反而又是人利用事物的起点,如此循环往复,周流不止。

  而这个终点的结论必然有着4层结构,或者4个阶段,或4种属性的意思,这里不是5,也不是6。其本质是多维事物的循环性,也是大道结构自身的不断衍生。

  一,按照中华文明奥义取字是“理”。理者,道理、原理、机理、理解,就是人看待事物最后的思想获得。当我们接触一个新事物的时候,我们在经过一些列的观察,最后必然落实到以知晓此事物为我所用的部分,这就是格物的末端。格物是为了用物做准备的,而用物就是使用事物的基本原理,不知道原理的事物,对我们来说一无所用的。这也是认知逻辑的根本,也是人与事物关系的根本,也是人与人关系的根本。也就是说,只有当人对人事物理解了,以及人与人相互理解了,我们才能获得符合我们想要的结果。

  中国最传统的道理结构的代表就是“道略法术器”,即事物之道、战略定位、战法思想、战术运用、战斗原理。便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在认知事物中总结归纳出来的五个层次的抽象理解。这里所谓的“道”就是人按照自身某方面的需要去利用事物所必须经过的最佳途径;所谓“略”就是看待事物主要维度的策略;所谓的“法”就是进入这个途径的视角切入口;即对事物最终的结果有决定性的主要矛盾;所谓的“术”就是应对事物的变化而产生的各种方法手段;所谓的“器”就是最终落实在具体的物质工具层面,这个工具也可以是其他的人事物,以及万事万物,但最主要的是应用器物的原理。

  “道略法术器”中,“道”便是中天的意识形态产物,“略法术器”这四层结构便是后天的基本架构,其中的“理”又是下一维度事物的开端。这里就涉及到《大一统模型》的继续推演,如果在4这个末端节点步骤上,进一步做系统性的观察,那么我们就必须将4这个位置,重新定义为下一个格物世界的0,如此就打开了下一维度事物1234的新的结构化。

  例如我们去观察一座城市,就会得出城市的1234结构化体系,如果将其结构末端确定为一座大楼,那么这座大楼就是城市的4。而我们的意识深入到大楼上,就会得出大楼的1234的结构化体系,如果将其末端确定为楼内的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就是大楼的4。第一个4既是城市的末端,又是大楼的开端,第二个4既是大楼的末端,又是人的开端,而人的意识灌注到哪个事物上面,就形成了这个事物的0。这种递推式的观察可以不断延伸,直到我们看到这个世界的微观层面,而反向观察,又可以看到这个世界的宏观层面,当我们的视角在不同维度的事物上横向观察,我们就可以看到整个世界的所有事物。

  如果对正在格物的这个维度继续向上推演,则是将0转换成4,在高维的宏观层面上逆向的推理出4321这四个新的步骤。总结说来,在宇宙层面的四个大的步骤里的任何位置,都可以继续的推演出下一层次的四个步骤,并以此类推。

  二,按照《易》取字是“吉凶”,这里的“吉凶”也可说“万物”,因为与“三生万物”重叠,所以运用“吉凶”来替代,但是其实原理是一样的。对于《易》作用的理解,我们首先要理解它诞生的时代背景。《易》是中华大地处于奴隶制时的圣贤,为了指导整个民族进行思想传承的作品,主要承载的规范人民从事生产生活时趋吉避凶的作用,是一部引导本民族人民知晓最基本的道理,从而在彼此和谐共处中,使得整个社会获得稳步发展的伟大思想结晶。“吉凶”完整定义应该是“吉凶悔吝”这四种状态。是人经手各类事物时不同选择的行为得到吉祥或者凶险的四种结果。

  文王无疑是伟大的,他知道在历史无尽的岁月里,能够挡得住岁月长河冲刷的只有通用性的原理,任何专用型的东西,都只能称雄一时一地一人。而我们中华民族的先哲们,无疑都是伟大的,他们无不是在各个领域广泛传播通用性的哲学思维,在全世界其他民族都在追求个性的时候,唯有中华民族是最有共性的民族,也正是这个本性产生了巨大的民族凝聚力,从而让中华民族始终屹立在世界之巅。

  三,按照道家取字是“万物”。对于“万物”的说法,我们首先应知晓,《道德经》说“三生万物”是建立在单纯的格“物”这方面解读的大道原理。就拿中国的汉字做比喻,汉字一二三是递增的三横,到了第四步以及之后就变成各种各样的了,但是按照汉字的形体结构又只是分为汉字、部件、笔画、笔形这四个基本层次,因为只需要这四个层次,就可以将汉字全盘演绎,再也不需要其他多余的层次了。从这个方面,就可以看出中华文化的哲学是效法大道的,不是随便臆想出来的。

  比如《孙子兵法》谋攻篇中说的:“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就是用兵这个事物的4层运用结构,用兵的意识灌注便是用兵之道的0。再比如大树的四个等级的基本结构,最开始的0是大树的种子,而后由树根发起,生成树干,再分化为树枝,最后再生成万片树叶。其末端树叶成千上万,但是最后表现出了4个层次的原理。例如宇宙中普遍存在的4种力,强力、弱力、电磁力、万有引力,也都是我们这个结构化宇宙的基本表现形式。

  比如自然孕育出的,以及人工制造的具有系统性作用的实体事物,基本都遵循了“体模脉节”这四个层次的结构,例如人造的汽车,从汽车的整体,到发动机系统、变速箱系统、电机系统、控制系统这些模块,再到传动轴、电路、油路、水路将各种属性的能量传导到汽车末端,最后落实在轮胎、电子仪器上,完成汽车系统性的完整作用。

  其实这种以“4”为基本的结构化层次,其本源就是来自于宇宙本身法则的延伸,宇宙是用这一套方法创造出来的,其造物的再造,也必然遵从这套法则,而且在更大的维度尺度上形成闭环,从而带动整个宇宙有条不紊的循环运转。相关的例子在各行各业,万事万物中普遍适用,是宇宙的通用法则。理解了这个法则,有利于理解大一统模型的内涵。

  这里打个最简单的比方,如果我们自己要创造一个事物,是否会将创造、发展、成熟、衰落、回收等一系列的步骤考虑完备?所谓自生者自灭,不自生者不自灭,便是循环法则的体现。

  四,按照佛家取字是“识”,这个“识”就是认识、识别、见识、知识。归根到底就是人在对事物经过一番、两番、三番的观察、思考、实践后,得到最终的结论。这个第四步的完成,即是认知的末端,同时也是更低维度的开端。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就是对宏观世界观察完结后,开始了微观世界的观察。

  当我们理解了大一统模型的循环衍生的原理之后,就可以理解佛陀所说的“微尘中各现无边刹海,而刹海中复现微尘;彼诸微尘内,复有刹海;如是重重,不可穷尽。”而这不就是我们现代科学界一直在穷尽一切手段进行观察的微观粒子世界吗?只是这个极小的微观世界如何与极大的宏观世界相联通,却是佛陀所没有说的。后文会有单独的解析,也是我们将微观世界事物穷尽之后的展现。

  六,按照科学取字是“结果”。所谓有因就有果,因果法则是宇宙的根本性法则,大一统模型中“说1”逻辑中的0,就是人们格物时起心动念的因,这个起心动念的性质是怎样的,就会格得怎样的结果。例如去观察一棵大树,不同的木匠根据自身需要,必然产生自身的构思,然后根据心中的构想对大树进行处理,有的人造出了房子,有的造成了舟船,有的人造成了雕像。

  就像我们看待其他任何事物一样,我们看待因果法则的时候,也应该施加中性的眼光,要不然总会陷入广义和狭义的窠臼中。这就是有关中道的含义,也是《说中》里的基本思想。比如因果法则,以前所做的是因,现在受到的便是果,而现在所做的是因,未来所得便是果。而当下所受之果与当下所做之因中间,可以存在一个正向的或是负向的连接,这个连接便是人的心。当我们感受到了当下所受之果,感受到了应该的或是不该的,便有了坚持或改变原本惯性的动力,于是做下了经过心灵改造之因,便成就了未来所受改造之果。

  通过对事物的观察与改造,可见人的命运并非一成不变的,也不是完全可变的。前因与今果,今因与后果,如同两条旋转缠绕的双螺旋丝带,其间作为传动力量的隐性的、柔性的、晦暗的力量推动着我们、拉扯着我们、规范着我们,如果我们对此不能察觉,我们的人生,便只能由前因今果的力量来主导,以今因后果的力量作为辅导,拽着拖着我们走完我们的一生。然而,当我们对此有了察觉,我们就有了改变的办法。而对于事物运动中双螺旋的结构,后文会有专门的结构化的数字解析,这其实与生物的DNA链的作用,是完全一致的。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对于任何个人还是体系,能够做到扭转自身的因果,当无异于拥有了扭转乾坤的力量。所以我们必须使用显性的刚性的力量去破解它,就有必要在两者之间,打造出一套类似齿轮运转那样的硬性连接,将我们的人生或事业,通过以今因后果的力量为主导,以前因今果的力量为辅导,强力的改变我们需要改变的东西,驾驭着我们自身,爬出失败和困惑的沼泽,朝着胜利和光明的方向走去。

  显性的就是自我能够察觉、能够感受到的自我升华,无论是心地上思想上能力上的升华,这些都是实实在在拥有着的力量,也是一个人对于自我来说最为波澜壮阔的惊天伟力。我们所能够前进的每一步,哪怕在别人看来再为微不足道的努力,却也是我们通往大道的不可或缺的一步。

  所谓道不远人,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自身之外,本无别人,千变万化的他人只是我们内心的反应,因为我们内心的波澜而观察到了与之对应的他人,当我们内心恒定不动的时候,我们所观察到的他人,其实就是不同状态下的我们。

  换言之,只因我们太多的关注了与人相处之道,而忽视了与己相处之道,而如果因为我们对于自身更为了解,从自身入手,反而将是认识他人的捷径。这个就是类似于物理学上的空间卷曲,道法上有个逆向模式,就是大什么不什么,大什么无什么,如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仁不仁,大成若缺。所以我们应该理性的去跟他人做比较,但最重要的却是自我的超越,任何一个对于自我人生有想法的人,都是首先值得肯定的人,他们要比毫无察觉的人领先了一步。单单这一步,就甩开了很多的人。

  而这些所谓的降临在我们身上的果,如同点点尘埃,当我们不去观察它们,它们就会越积越多,直到将我们埋没;当我们去观察它,抖落它的时候,就开启了一道崭新的大门。而宇宙的法则,会顺着我们的思维和作为,向着新的世界繁衍生息。我们的意识灌注就是启动宇宙法则的钥匙,我们的意识能量为宇宙法则的延伸提供动力。

  只是到了新世界,希望你能够记得住我为你演说的法,因为在那些崭新的世界里,《大一统理论》还是那个世界的基础框架,这是永远不变的真理。

  每个世界都有两道门,思想上的认知是进入世界的前门,心地上的反应是进入世界的后门。两者互为世界的两道门,一前一后,进了哪一扇,都可以通往未知的世界。《说1》就是进入世界前门的方法,后文的《说0》是进入世界后门的方法,再后文的《说中》则是贯穿前后门的方法。我们可以进入一个世界,当然还可以从一个世界出来,当走完了整个过程,就走过了一个世界的循环。

  《说1》结束语。

  以上是《宇宙大一统模型》的《说1》部分,主要是为了开阔读者思想上认知,将我们眼中所现的纷繁变化的世界万事万物,归纳解构成一个比较简单的模型,当我们使用这套模型来观世界的时候,就比较完整的客观的还原了世界的本来面目。

  这一章的内容,主要是让人能够在大脑部分的思想上获得质的提升,而接下来的第二章,我会以相反的逻辑,从反方向上,从隐性的世界里,从心地的解构和运用上来讲解我们的内部世界,那个独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内部世界。如果说《说1》是为了了解世界,而让人获得新的世界观。那么下一章《说0》就是为了让人了解自我,从而让人获得新的人生观。

  对于当下的我们,思考着最多的当然是如何改变我们不尽人意的命运,而真的要做到这些,就需要我们对于自身所处的大环境有着足够的认识,对于大环境涉及的各维度的内容有着清晰的度量,还需要我们足够的了解自身的处境,了解我们自身各维度上的内容,以及后续各层次上的解读。

  《大一统理论模型》的动态格物法。

  基本结构就是“心位角运况”。

  心者,就是人的意识,这个意识灌注到什么事物上的时候,就开启了这个事物的格物。

  位者,就是个体在整体这个系统中的定位,这个定位不是单一维度的定位,而是在所有能够考虑到的维度云上的综合定位,如此就能够在大脑中抽象的模拟出一朵属于自己的维度云,当然这套方法同样适合于观察考究其他的人事物,以及将同一系统的不同个体拿来对比分析,以及大部分个体的运动对整体产生的影响。这里单说第一种,就是说我们自身。当我们对自身的维度云定位之后,我们就能够将维度云里的每一个维度,与整体大环境里的各维度进行比照,无论是强度广度等等属性上,总归能够得出一个大概。修行法门中有“心死而道生”,也就是我所谓的“位定而道生”,就是当知晓了我们自身的定位后,我们就会死掉一切不切实际的心思,抛弃幻想,丢掉妄念,从而将精力用在最贴近实际的领域。

  角者,就是我们观察事物所选择的观察者角度,我们希望事物要往哪个角度去发展,我们就会自然的要在维度云上去施加力量,增强维度云的能量,给其推动力。如此,也就自然会发现维度云中哪些东西是多余的,我们将要对其进行切割掉,以确保属于我们的维度云在实事求是的原则上,最适合在整个系统里发展。

  也就是说,我们无论选择怎样的路线,我们都要认定目标,选好角度,才能做到专注,也只有专注的人才能完全调动先天的能量,做到力出一孔。同时我们还要理解,任何人的人生都是一条轨迹,我们做不到大而全,我们都是时间长河里的一条水线,我们做好了自己就足够了。不同地区的鱼去往大海,必然选择符合自身的方向,并经历不同的路线,得到最终的结果。

  运者,便是运动、运行、运气、遭遇、遇见、时机等等。综合来说,就是当我们所要做的事情按照我们确定的方向去发展的时候,其间所遭遇的变化。有些人将这些归类为运气,有些归类为个人的选择,这些都没有关系,最主要的是,我们能够理解属于我们的维度云运行状态是否正常,是短期的遭遇,还是长期的折损,是临时的变故,还是永久的毁坏。这些都是为了让我们能够对自身进行通盘的考虑,而不是在遇到临时的获取后变得骄傲自大,在真正的获得时反而不敢相信自己,也不是在没有前途的时候赌气坚持,在临时挫折后就灰心放弃。这些都是因为我们对事物看得不够完整,当我们不得不去计较时,何不对其进行深度的计较,当真正的了解后,必然会有安心和放心。

  况者,就是当下的境况,也可以说是当下的命运表现。我们中国人在骨子里就有一种天命论,但是当我们对其进行深度结构之后,会发现,所谓的命,除了当系统处于无常状态时的随机性,也有当我们自身处于确定性的时候做出选择后得到的必然性,所以命包含了偶然和必然,是不可以单独示现的。

  偶然和必然,就是人生中的无常和有常,我们不可以把控系统的无常性,却可以把控我们自身的有常性。毛主席说的“自立根生,艰苦奋斗”就是对改变命运最好的诠释。而个体的发展方向,一定要跟随整体的发展趋势,在互动中相辅相成,同时我们还要看透整体趋势的可延续性,以便控制自身的参与度,最后我们还应该合力掌控系统的趋势,将整个体系带向光明的未来。

  这个理论体系对于个人来说,短期的努力,一定要顺应长期的目标,就可以形成叠加的作用。当经过人的努力,最后一切都展现出来的时候,在生命运动轨迹上的所有表现,才是人的命运。由此看来,我们的命运,一部分是由上天注定,而另外一部分,确实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我们的社会,有着太多的违背客观规律的人,他们不知道,其实每个人的人生轨迹上,都有不同的风采。例如很多人都枉顾自身的现实,又没有一个奋进图强的意志行动,却妄想着获得丰厚的社会回报。

  例如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家庭基础、学识积累、社会资源、个人能力,却厌弃自身的工作和生活,总想着追求他人的工作和生活,却不知道即便将你置换到他人的位置,你也过不好他人的人生。

  例如很多企业不顾自身的企业意志、组织架构、经营模式,一心跟随时代潮流,或者怎么也不愿抛弃落后的思想,在费时费力中,反而丢失了自己本该拥有的发展空间。

  例如一些国家不考虑自身的综合国情、人口结构、经济状况、武装力量,以及时代背景、国际局势、地区关系,屡屡做出不切实际的行为,最终以国家的毁灭、民众的死伤、生灵的涂炭而收场。

  例如一些历史上的霸权国家,妄图以挑动战争的方式转移民众视线、转换国内矛盾、转嫁国家负担,反而在自身弱点暴露后,被其他国家群起而攻之,最终毁于一旦。

  这些问题,究其根源都在于对世界、对自我的认识不足,当我们没有沉下心来去观察世界、理解世界、感受世界的时候,我们就产生不了一个完整清晰的世界观,就不足以产生符合现实的人生观,也就确定不了能够产生事物价值的价值观。

  俗话说“一条牛一路草,条条牛吃得饱。”只要自己的人生路线确认了,是符合大道的逻辑的,那么即便中途有一些挫折,终究还是能够成功到达目的地,并收获这一路上的丰富多彩。

  说1的部分其实就是对世界的解读,以利于我们产生统一的世界观,如此我们就可以按照各自所特有的本性特征,产生属于各自的人生观,在各行各业的岗位上,做出独属于自己的贡献,如此就发挥了每个人特有的价值,并得到独属于自己的回报。而当我们大部分人都得到了确定的人生回报之后,我们的社会必然也会得到其应有的正向回馈,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整体的力量,对没有跟上前进步伐的小部分人进行帮助,如此这样,我们的社会焉能不得和谐。

  我想通过这套抽象的机制来传达出一个道理,在一个大的系统中知晓自身真实的状况是有多么重要,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只有当我们得到智慧、得到明见之后,以一颗明智的心态来处理好我们个体与整体的关系,我们才可以得到长足的发展。

  而我要写这本书的初心,也是想着更多的人得知这其中的道理,从而改变自身的命运。当大家都往好的方向发展的时候,整个中国社会必然也会往好的方向去发展。然后我们必然可以带领整个人类文明,迈过困扰我们发展的时代鸿沟,创造出理想中的和谐社会生存环境,得到属于我们人类文明的发展机遇。

  (本章终,下章《说0》)

  举报/反馈

上一篇:2019武大樱花预约官网攻略 武汉大学花期什么时候开
下一篇: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八届地球与行星科学大学生夏令营”通知

最近更新网络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