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岁的山东大学,凭什么是高校“扫地僧”?

栏目:网络教育  时间:2023-01-24
手机版

  120岁的山东大学,凭什么是高校“扫地僧”? 原创 风物菌 地道风物

  

  10月15日,山东大学120岁了!在中国高校家族中,120岁的山大就像一位身怀绝技的“扫地僧”。

  

  山东大学,风云两甲子。

  摄影/罗鸣

  她诞生于辞旧维新的晚清,是第一所京外官办大学堂,因第一个出台高等教育学堂章程,而成为我国第一所按章程办学的大学,是中国的“起源性大学”。

  

  

  山东大学中心校区10月15日上午的校庆仪式。

  图1摄影/韩彬琦,图2摄影/刘天宇

  她从诞生起以“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为己任,为中国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王炸级人才。

  她继承的齐鲁大学的前身登州文会馆,诞生于1864年,是中国“现代第一所大学”,其医学科为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驰援武汉“四大王炸”医疗队之一的“东齐鲁”就出自这里。

  

  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的“石板路”。

  摄影/王啸

  她埋头苦耕、沉默做事、慷慨利他,为中国培养了元帅罗荣桓、国学家季羡林、文学家臧克家、物理学家薛其坤、金融数学家彭实戈、密码学家王小云、化学家马大为......

  山东大学,一个大大大大的公园

  山东大学的山、泉、湖、海,在山东随处可见——

  “我们仨都考上大学了,

  我去济南,她去威海,他去青岛。”

  “那你们上的是哪所大学呀?”

  “山东大学!”

  “山东大学!”

  “山东大学!”

  

  

  

  不同校区的“山竹”与录取通知书合影。

  图1、2供图/山东大学新媒体工作室,图3摄影/朱郁卉

  “东临黄海,南望泰山,这里是我们追求真理的乐园。”《山东大学校歌》第一句就道出了“山魂海韵”。如今,一校三城的格局,又书写了山、泉、湖、海协奏的传奇。

  走一遍“亚历山大”(山大中心校区位于济南市历城区,在校友中有“亚洲历城区山东大学”之称),几乎就是齐鲁大地风光的浓缩版:既可以“仁者乐山”——感受千佛山、玛珈山、崂山的起伏,又可以“智者乐水”——感受泉、湖、河、海的变奏。

  

  

  山东大学中心校区。

  摄影/田春雨

  岁月流转、山海变奏中,山大已经走过120年的峥嵘岁月,从济南到青岛,再从青岛回到济南,又在威海、青岛设立校区,泰山与大海之间,一曲曲交响此起彼伏:

  1901年官立山东大学堂、1926年省立山东大学、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1932年国立山东大学、1951年山东大学、2000年三校合并组建的新山东大学。随着2016年青岛校区的全面启用,山大一校三地的办学格局正式形成。

  

  

  

  上图,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全景,中图,山东大学威海校区全景,图/山东大学新媒体工作室。下图,山东大学中心校区全景。

  摄影/田春雨

  在济南:她是山·泉·湖畔大学”

  生活在山大,玩在有山、海、湖、泉的八大景(校)区,谈恋爱时一不小心就成了“同校异地恋”。闲暇时,只要搭上免费校车,便可开始一场穿山越海之旅,去见一见心爱的人。

  对于山大人来说,一张校园卡就是三城八校区的“旅游通票”:

  

  “济南你好,我是山东大学,你已经被我包围了!”

  图/山大文化网

  从山大南路27号到朴素雅致、厚重典雅的洪家楼校区,从“天下第一泉”趵突泉到千佛山,从软件园的动感红楼到“最佳观星地”的兴隆山,从“崴”(由山东大学威海校区简称“山威”所衍生)到“山青东里村大学”,山大从不吝惜半分美与芳华。

  

  

  自上而下,千佛山校区、兴隆山校区的建筑。

  图/山东大学新媒体工作室

  汩汩流水的趵突泉畔,是山东大学的摇篮,作为山东大学堂旧址的泺源书院就位于趵突泉边上。近两个甲子的光阴,校园的风景随着时光,有的不断变化,有的依然如故。中心校区的地标,先是“山”形南门,后变成肩膀式大门;传承自齐鲁大学的趵突泉校区,飞檐画角、古色古香的三叠牌楼“校友门”依旧静立在泉畔。

  

  趵突泉校区的老屋檐,是“山大猫”的床。

  摄影/高伟杰

  走过古老的校门,前面仿佛就是一片园林:卵石铺就的“花路”,就像某个古镇,目不暇接的杏林、槐荫、丹枫……清风拂面,多少忧愁都会被化解得无影无踪。

  在泉水叮咚里歇脚,你可以随时遇见脚步匆匆的“医学僧”、嬉笑戏水的小孩子、倚树而眠的老教授。泛黄卷边的落叶一层又一层,老舍先生笔下的济南秋色并没有远去。

  在“山大人永远的老师”老舍先生的笔下,山大不仅是济南人民的“非正式公园”,更是“时短情长”的第二故乡。执教于齐鲁大学(今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期间,他在短暂而平静安稳的七年里焕发文学青春,写出了《济南的冬天》《趵突泉》《大明湖》《骆驼祥子》等作品。在这里,你可以享受和老舍先生同款的“响晴”。

  

  

  “那中古的老城,带着这片秋色秋声,是济南,是诗。”

  摄影/杨云雷

  趵突泉校区隔壁就是千佛山校区,日影、草色、石层的映衬之下,你也可与老舍先生神交千古,一起“觉到一种舒适安全”,在山坡上“躺到永远”。“秋睡熟了一点便是冬。”在中心校区文史楼旁,在开落了一季的桂花香里,传奇文学伉俪——冯沅君、陆侃如的雕像雪落白头,他们携手同往下一个“响晴”。

  

  俯瞰山大千佛山校区主楼广场。

  摄影/高伟杰

  大成广场、知新楼、稷下广场……沿着中心校区中轴线自南向北走去,一草一木都有邹鲁遗风。与中心校区相距不远的洪家楼校区,以灰砖红瓦的折中主义建筑群为主。传统的儒家文化与外来的异域风情,在这里和谐地融为一体。

  

  

  山东大学洪家楼校区。

  上图,摄影/冯童硕;下图,摄影/吕芳仪

  来年,齐鲁大地的春风唤醒了懒洋洋的山大猫,唤醒了“小树林”的新绿和琅琅书声,唤醒了山大人勤耕不辍的新时光。这个时候,学子们不妨到湖光山色的兴隆山校区去赏春,在天工湖的祝福里漫步,看一多广场在艳阳下灿烂璀璨。此时,十五公里外的“软件村”主楼,正敞开火红的怀抱,为你开满了一路的春色。

  

  

  山东大学兴隆山校区与软件园校区。

  摄影/王惟可

  在威海:她是“登山·观星大学”

  威海校区玛珈山下的文心湖,是校园,也是公园——学校门口,赫然悬挂着“山东省森林花园式单位”的标牌。抬头望去,她的地标性建筑“崴牌红鸡翅”就在那里等你。

  听泉、登山、看海的同时,山大人从未忘记仰望星空。

  

  

  ▲ 威海校区景色。图/山东大学新媒体工作室

  2008年,山东大学威海天文台发现了一颗小行星“威海星”,这是我国内地用高校望远镜探到的第一颗小行星。更早的2004年,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将他们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山东大学星”,这是第四颗由我国发现并以高校名称命名的小行星。

  在青岛:她是“看海听风大学”

  黄海边的鳌山湾畔,坐落着年轻的青岛校区。在每个“青村人”记忆里,鳌山湾的海风,四季都在呼啦啦地刮,他们便给自家的风开了个新媒体号——呼呼呼呼呼呼呼!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

  摄影/徐国礼

  2016年,青岛校区首批新生报到。新校舍里的“一多书院”、“从文书院”、“振声苑”……每一处建筑,又都在诉说一段跨越山海的前世今生:

  

  20世纪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文学院师生合影,后排左四为老舍先生。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筹建国立山东大学,校址设于青岛。1930年,校名定为国立青岛大学,教育家杨振声任校长,一时间群星云集:闻一多、沈从文、梁实秋、老舍、丁山、王淦昌、童第周等任教于此。

  从黄河南岸到崂山北麓,从山河泉湖的泉城,到红瓦蓝天的岛城,从过去的国立青岛大学到今天的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山大与海大(中国海洋大学)这一对兄弟高校,镌刻着一段又一段筚路蓝缕的双城校际情缘。

  

  今日的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

  图/视觉中国

  120岁扫地僧,为中国培养了多少“王牌”?

  山大之大,不止于美景之盛。

  根植山东的她,沐浴着齐地长风和儒家地利。齐风鲁韵熏陶下,无论近世、还是当代,山大人的学风都应了一个“实”字——扎实、朴实、踏实,如大馒头、大煎饼、大鲅鱼饺子那般实在。

  

  山东大学中心校区正门牌匾。

  图/视觉中国

  从1901年光绪皇帝朱红色的“知道了”御批《山东省城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开始,山大成为第一所按章程办学的“起源性大学”,从那时起,“为天下储人才(奏折原文为“材”),为国家图富强”的历史使命,铭刻在每一个山大人的心里。

  

  1901年山东巡抚袁世凯上奏《山东省城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及光绪皇帝的朱批。

  一代又一代年轻学子与老舍、闻一多、沈从文、臧克家、季羡林等文史大家,王文兴、马祖光、钱逸泰、薛其坤、王小云、马大为、张运、彭实戈、陈子江、李术才等院士,“并购之王”宁高宁、“中国服务器之父”孙丕恕、“海信掌门人”周厚健等企业家共享“山大人”的名片。

  山大的历史沿革与中国命运紧密相连。清末,她从趵突泉畔的泺源书院出发,辗转于山东青岛、安徽安庆、四川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又迁回山东济南。

  

上一篇:为什么国内直博看似比保研更容易?中国真的需要这么多博士吗?
下一篇:“五彩假日”暑托班:“托”起缤纷暑期生活

最近更新网络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