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之道,从审美开始

栏目:网络教育  时间:2023-01-25
手机版

  从订阅第一份《书法报》算起,笔者学书已近40年了。一路走来,从硬笔写到毛笔,从教师转到法官,学书虽有断续而兴致始终不减;写出字来,时有人夸亦多有谬赏,己虽不满却愈加着迷。何也?传统艺术的魅力使然。

  唐代书法家张怀瓘奏御时说“形见曰象,书者法象”“法本无体,贵乎会通”,道出了书法艺术的抽象性本质。由于书法无可资参照的固定审美标准,导致了书法作品的品评常常出现审美标准的巨大差异。书法的审美取向和接受状态直接制约了书法学习的路径和方向。所以,对于书法的学习和追求,还需从书法的审美开始。

  在美学家看来,审美活动是高级的理性活动,美把真知与善念综合实现于艺术之中,真与善只有在审美中才能无限接近。作为书法美学的研究对象,审美理想的实现与接受,艺术美感的激发与教育,赋予了书法艺术重要的美育功能。审美既是书法学习的引路航标,也是书艺持续进步的力量源泉。所以,从事书法艺术而不研究审美显然进入不了艺术之门。沈鹏先生曾经说过,对于书法艺术来说,提高全民族的审美水平比写字本身意义要大得多。笔者以为沈鹏先生所言不虚,与其让众多的人在错误的导向中漫无目的地拿毛笔写字,不如在更多的人群中间普及审美知识、提高审美水平。

  书法之为艺,源自其书写的载体——汉字,有音、形、义,三者在运用中各有变化:音通节律而无形、形可捉摸而不定、义通情感而各异。书法技进而成法,法备而通道,技近乎道乃成其艺。宋代理学家程颢有诗云“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将物之理与人之道作了形象的描述,而书法正因为有了道的灌注,才有了方寸中的风云变态和世间万象。在千百年艺术史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书家”,无一不是“道通天地、思入风云”的学者。书法之为艺术,其底蕴是文化之大道,学而至道,悟及艺理,技而近之,其艺事乃成耳!

  参加工作以后,我从教育讲台走上了审判台,但学书的兴致依然,虽然没有做到临池不辍,却从未停止艺术探索的步伐。回想自己所经历的教育人生、法律人生,有艺术时时相伴,亦可谓“三生有幸”耳。之所以将大量的业余时间留给艺术批评和书法美学评论,不仅是因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还因为当代书法审美标准的多元和失范赋予了艺术工作者更多的社会责任。

  书艺的进步是一个渐入佳境的过程,它不仅需要临池实践的坚持不懈和学习方法的科学有效,还有赖于审美眼光的与时俱进和学识修养的日益丰厚。我们不得不承认,当今社会痴迷书法的爱好者日益增多,有的夜夜临字帖、日日晒书作,不无自得之意;有的临遍古帖之后慨叹“再干什么呢”,不无茫然之状;更有一些早年诞生的名家,由于审美眼光的固化与缺失,最终滑向了“江湖书法”的境地。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让人感到可喜而又可惜,可敬而又可悲。

  本书所选文章,从书法品评到书家评介,从热点时评到定向稿约,从学书心得到学术参悟,从美学认知到艺术理论,记录了笔者在书道探索中对书理的感悟和认识,意在通过自身从痴迷“学书”到研究“书学”的成长过程和心路历程,呼唤一种书写意识和审美情感。有了审美的自觉和自信,可以避免迷途而不知、事倍而功半。希望笔者潜心追求的书法之道,能为同道们带来一点有益的启示。

  (作者系《书道三省·自序》一书作者)

  举报/反馈

上一篇:2020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垄断的形成
下一篇:上海居住证积分最新算分规则,办理上海居住证积分只需8步

最近更新网络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