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学院都有哪些院系?哪些重要课程?全在这儿了!快收藏!

栏目:网络教育  时间:2023-01-26
手机版

  中国美术学院坚持以建设世界一流特色大学为总目标,全面提升学科建设。2015年院系结构调整,重组视觉文化学科群,形成「五学科 十+学院」的新格局。

  中国美术学院「五学科 十+学院」布局

  目前已形成:

  美术学、设计学、戏剧与影视学、建筑学、 艺术学理论五个特色型视觉人文学科群;

  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 建筑艺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上海设计学院、创新设计学院(筹)、国际教育学院、中德学院、艺术设计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二级学院;

  以及专业基础教学部、实验教学管理部、思想政治社会科学教学部、公共体育部四个教学部,文创设计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两个协创中心的的总体布局。

  中国美术学院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佳绩:美术学和设计学均获得了A+评级(排名全国并列第一),艺术学理论获A-(全国并列第三),戏剧与影视学获B+(全国并列第六)的优异成绩, 夯实了学院在全国艺术院校中的标杆地位。

  — 美 术 学 —

  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

  ▼

  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下设中国画系和书法系。学院以「画合宗脉,书承古今。克绍前贤,艺法于道」为教学思想;以拓宽视野,不断创新为己任,依托延展不绝的文脉和学脉,以及中国传统艺术谱系中最为悠远绵长的人文基因,创造具有感染力和影响力的视觉艺术作品,培养品德高尚和具有一定发展潜质的中国画、书法后备人才。学院目前是国内高等艺术院校中在中国书画艺术教学方面最具实力的教学单位,凭借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学科优势,以鲜明的学科特色,打造学术高点,以严谨的治学方法和笃行的治艺精神,凸显学术亮点,成为中国美术学院构建中国视觉文化优质特色学科群和当代新东方学文化中心的元本基石。

  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在秉承中国画系与书法系优秀教学传统的同时,充分发掘中国传统艺术的本质内涵和核心精神,倡导「固本培源、和而不同」的教育宗旨,以「宽口径、高层次」为教学定位,以「两端深入、多元互动」为教学思路,以研究所和实验室建设来落实「传统优势学科高点」的学科建设策略,构筑具有鲜明国美特色的中国画学和书学的学术构架,营造人才培养「品学通、艺理通、古今通、中外通」的育人之境。

  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院长 尉晓榕

  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 沈 浩

  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副院长 韩 璐 沈乐平

  ▌中国画系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是专门培养中国画高端后备人才的教学及科研单位。该系是国内高等艺术院校中最早提出并实施中国画分科教学的教学系部,也是最早开设书法专业方向的系部,有着深厚的人文基础和学脉积淀。中国画系的前身曾是国画科和彩墨画系,1957年在潘天寿先生的促使下,正式恢复并成立中国画系,此称谓沿用至今。

  中国画系在注重分科教学的同时,也注重对综合型新教学模式的探索,目前设有中国人物绘画、中国山水绘画、中国花鸟绘画、中国画综合绘画四个专业方向。在课程设置方面,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和每年的教学效果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使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更加合理。

  核心课程

  人物:工笔设色临摹、意笔人物临摹、工意笔人物写生。

  山水:宋代山水画临摹、元代山水画临摹、山水画写生。

  花鸟:宋元花鸟画临摹、白描写生、兼工带写、工意笔花鸟创作。

  综合:中国画临摹、壁画重彩临摹、实验水墨。

  系主任 张谷旻

  副主任 刘海勇 花 俊

  ▌书法系

  中国美术学院于1963年在全国首创中国画系书法篆刻专业,2001年独立成系,书法系坚持深入传统、弘扬传统的学科建设道路,固本培元、借古开今,强调国学基础,注重学术品味,重视文化修养,突出理论与实践、基础与个性、综合与专精相结合的教学思路,形成了完整的高等书法教育教学体系和鲜明的教学特色,在国内外高等书法教育领域有着极为广泛的影响力。书法系以培养具有较高书法篆刻创作实践与学术研究能力的专门人才为目标,现设有书法与篆刻、书法学与教育两个专业方向。

  核心课程

  书法史、印学史、书论印论、书法临摹、篆刻临摹。

  系主任 沈 浩(兼)

  副主任 沈乐平(兼)

  绘画艺术学院

  ▼

  绘画艺术学院以「技艺与方法——大绘画时代绘画方法论的思考与重建」为核心研究方向,以「后印刷时代的版画艺术」与「城市化进程中的壁画研创」为重点研究方向,一方面努力继承和发展「国美之路」的优良传统,立足已有的历史积淀与学科优势,深度融合中国文化精神,坚持绘画艺术的理想和追求;另一方面,努力探究和洞察绘画艺术在图像媒体时代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以「重启绘画方法论的思考和建构」,「重构专业融通与内涵深化、多元拓展与本体增强相结合的教学框架」以及「重提开拓创新、国际视野的思想理念」的「三重方法」为主要路向,从油画、版画、壁画、综合绘画等多个角度展开当代绘画艺术教育思想与方法的新探索,以构筑大绘画时代的绘画专业教学、创作与研究的新格局,为社会持续培养兼具思想深度和创新意识的国际化绘画艺术专门人才。

  绘画艺术学院下设油画系、版画系、壁画系、综合绘画系(筹)。

  绘画艺术学院院长 杨参军

  绘画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 方利民

  绘画艺术学院副院长 孔国桥 井士剑

  ▌油画系

  油画系的前身,为中国美术学院建院之初的西画系。1954年,学院正式成立油画系。长期以来,油画系立足于全球境域中发展着的油画艺术传统,重视系统的基础理论和方法体系的研究,重视油画与中国艺术精神的融通,重视基本技能与探索精神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致力于培养能够从事油画创作与相关教学工作的专门人才。

  油画系实行工作室制教学,现设有历史与主题性绘画、新具象绘画、具象表现绘画、多维表现绘画及综合绘画五个专业教学工作室,以及油画专业技法与材料研究实验室。

  核心课程

  第一工作室:情境性绘画写生。

  第二工作室:新具象绘画主题建构。

  第三工作室:风景景域构成·自选主题创作。

  第四工作室:实验绘画与多维绘画。

  第五工作室:材质空间表现。

  系主任 何红舟

  副主任 赵 军

  ▌版画系

  中国美术学院是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重要策源地。版画系正式建制于1954年,是中国最早采用现代教育模式展开版画教学与研究的专业机构。长期以来,版画系始终坚持「以革命文化为其策源,以本土传统为其培养,以版画技术为其基础,以民族担当的使命重负和中国精神的活化重建为其旨归」的学术方针。

  版画系实行工作室制教学,现设有民族性版画、新现实版画、表现性版画和复合性版画四个专业教学工作室。同时建有涵盖了平版、凹版、凸版、漏版、综合版以及传统木版水印等各专业版种、配备国际一流专业设备的大型版画实验室。

  核心课程

  线性素描与表现性素描、中国册页与艺术家书、版画语言·实验课程、「大手绘」与跨界媒介。

  系主任 蔡 枫

  副主任 于 洪

  ▌壁画系

  壁画系以工作室教学为平台,以实验室教学为特点,建立注重方法论与动手能力的研究型实践性教学模式,培养一专多能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在大绘画语境下,壁画系紧紧围绕「城市化进程中的壁画研究与创作」这一重点研究方向,以图像学为基础,以现当代艺术成果为引领,以媒介与材料学为本体,积极探索公共场域中的宏大叙事和纪念性绘画表现;注重实验型壁画在现代建筑空间中的创新应用;踏实研究壁画创作的程序和制作方法;传承东方经典壁画法理和技艺。活化传统、创新形式,打造融教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为一体的学研产平台。

  壁画系现设有大型纪念型叙事性壁画创作与东方壁画创作两个专业教学工作室,以及包含了中国传统干壁画、欧洲湿壁画、坦培拉绘画、陶板壁画、马赛克镶嵌、岩彩、分层壁刻、彩绘工艺、复制与修复等技术研究与实践的壁画材料媒介及技法实验中心。

  核心课程

  创意素描、中国传统壁画、主题性壁画创作、镶嵌壁画、空间与绘画构成。

  系主任 梁 怡

  副主任 林晨曦

  ▌综合绘画系(筹)

  综合绘画系是国内率先以综合绘画为方向的现当代绘画实验教学系科。它以1994年成立的综合绘画工作室为发端,2000年改工作室为系,2003年拓展专业更名为综合艺术系,2010年并入油画系,2015年并入绘画学院再次更名为综合绘画系。

  综合绘画系下设两个工作室,招收本科生与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与课程:观念与形式的语言研究、材料研究与实行转换、传统艺术的当代再现、线性语言的表现与重构。

  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

  ▼

  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由历史悠久的雕塑系和新兴的公共空间艺术系组建而成。它建立的背景正是中国艺术教育深化改革和创新提升的新的发展时期,以美育普惠大众,营造大美之境。铸历史之人文精神、塑民族之灵魂、创造时代造型、弘扬人性正能量是它最根本的艺术使命。

  审视未来艺术发展潮流,发扬中国美术学院「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优秀学术传统,在新的发展时期,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将探索「东方精神」作为学术建设的新内涵,延展并构建本专业的「东方学」学科理念,研究探索其在教学、实验、研创和社会服务的方法论体系。

  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现设有雕塑系、公共空间艺术系、纤维艺术系三个系,其中包括十个工作室,十个实验室,八个研究所,由此形成教学、实验、研创的三环一体的结构,目的是以生为本,推行研究互通、教学融通、资源优化、关系顺畅,发挥学院整体的教学力量,促进一专多能、多元融合的教学目标,真正营造出学院的优质学术环境。

  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院长兼党总支副书记 杨奇瑞

  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 龙 翔

  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副院长 班陵生 沈烈毅

  ▌雕塑系

  雕塑系创建于1928年,是我国最早的雕塑教育实体。雕塑系始终坚持「中西合璧,兼容并蓄」的办学思想,努力营造「多元互动,和而不同」的学术氛围。长期的教学积累和清晰的学术脉络奠定了深厚坚实的学科基础,学术成果丰厚,雕塑人才辈出,被誉为我国现代雕塑教育的发源地,为雕塑艺术事业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新世纪以来雕塑系坚持「两端深入,传承创新」的治学态度,重视专业基本功和开放活跃的学术思想,实行基础教学和工作室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形成了本、硕、博三个层面完整的培养体系。

  现设有具象雕塑、跨界雕塑、木石金火雕塑、东方性雕塑四个工作室;以及雕塑造型基础(全院共修)、木石金火(陶、小型铸造)、综合材料、放大制作(全院共用)四个实验室。

  核心课程

  第一工作室(具象雕塑工作室):人体泥塑写生与具象雕塑研究。

  第二工作室(跨界雕塑工作室):物质形态与媒材。

  第三工作室(金石木火工作室):材料实验与成型。

  第四工作室(东方性雕塑工作室):传统雕塑临摹与相关研究。

  副主任 余晨星 钱云可

  ▌公共空间艺术系

  公共空间艺术系设立于2002年,作为国内最早设立的公共艺术教研机构,旨在公共空间艺术背景下建立融艺术与人文、造型与设计、传统与当代、公共艺术理论研究与创作的教学体系,培养具有当代公共文化精神和公共空间艺术创作与设计能力的高级人才。现设有公共雕塑、场所空间艺术、景观装置艺术、艺术工程与科技四个工作室;以及模型模具、机动装置构造与程控、虚拟艺术、光媒介与综合媒体影像四个实验室。

  公共空间艺术系重点研究方向为「空间表达中的科技语言」,作为中国艺术教育的新型优秀专业方向,致力于中国城市与乡村的人文、自然空间之东方美学精神的艺术营造,将继续发挥跨界融合的学科优势,秉承不断创新的精神,与时俱进地探索新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方式,引领和推动公共艺术学科和专业的发展。

  核心课程

  公共雕塑创作、空间形态生成、机动装置、景观装置创作、室内外艺术工程创作。

  系主任 郑 靖

  副主任 施 海

  ▌纤维艺术系

  纤维艺术系是在国际当代艺术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新型学科。它以纤维媒介的社会性、纤维形态的独特性以及多维的空间建构方式,形成一个富有人文精神特质的新的艺术门类,并呈现出多维性、跨界性、综合性及开拓性的视角。纤维艺术教学引入软雕塑与空间艺术的概念,将艺术与人文、造型与材质、传统与当代、城市与空间的学术理念纳入教学体系,旨在培养具有深厚造型艺术基础,掌握纤维艺术表现与多样造型艺术手段,从中西方艺术精神融合的角度进行当代艺术创作的综合性艺术人才。

  纤维艺术系设有纤维造型艺术和纤维与空间艺术二个教学工作室,以及编织艺术和数字纤维二个实验室。作为中国美术学院多年打造的具有国际学术影响的系科,已形成本、硕、博三个层面的培养体系,它将持续地探索和推动纤维艺术的当代性和东方精神的艺术研究与创作,同时也致力于纤维艺术在大众生活、公共空间中多样性的艺术实践。

  核心课程

  编织、软雕塑、纤维与空间艺术、纤维与科技、社会织物。

  系主任 施 慧

  跨媒体艺术学院

  ▼

  跨媒体艺术学院,成立于2010年9月,其宗旨在于:促进媒体技术开发,推动当代艺术实验,从媒体中发掘创意,从技术中发显人文;以媒体实验、艺术创作、文化研究、策展实践四维互动的教育格局,在国际平台上推动当代艺术的跨学科研究和跨领域实践。

  学院直面当代媒介技术变革与文化语境变迁,应对世界视觉文化的发展势态和创意文化的发展需求,涵盖实验影像、虚拟现实、互动装置、多媒体展演、图像与视觉文化研究、复合造型与观念研究、空间多媒体与社会学研究等多个专业领域,曾被美国《亚太艺术杂志》评为「亚洲最值得期待的当代艺术教育机构」。

  2015年,学院以新媒体艺术、综合艺术与艺术策划三个专业领域为基础,创立跨媒体艺术专业(专业代码:130408TK),努力培养掌握新媒体技术、具有实验精神以及跨界整合能力和媒体创意能力的复合型艺术实践人才。一方面,强调媒体实验与创作实践的共生互动,提供最前沿的新媒体艺术创作与媒体技术训练;另一方面,强调社会思想与艺术策划的智识培养,注重媒体手段与思想方法的综合训练。

  学院持续推动艺术与科学的跨界研究,在跨学科、跨领域的基础上,突破固有的美术学学科格局,改造当代艺术的表现形态与教育模式;并以「充分国际化、深度社会化」为导向,建设多领域渗透、跨专业互动的学术体系,持续探索新兴媒体艺术的中国特色发展之路。

  目前,跨媒体艺术学院包含3个系科、5个研究所、8个实验室以及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跨媒体艺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1个省级示范实验教学中心(跨媒体艺术实验教学中心),拥有专业藏书及影音资料3千余册以及价值2000多万元的实验与研创设备,形成了一个多层次、跨学科的当代艺术教学系统和一个当代艺术、视觉文化互动共生的学术平台。并且,建成了由中国新媒体艺术的先行者与领军者、国内最著名的策展人与艺术理论家、当代艺术界的学术权威和新锐学者以及诸多深谙媒体艺术的知名艺术家组成的具有国际水平的创新型教研团队,并与十余位当代艺术界的知名艺术家和媒体工程师保持了长期合作关系。

  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 管怀宾

  跨媒体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 文 涛

  跨媒体艺术学院副院长 姚大钧

  ▌实验艺术系

  立足当代艺术系统,以观念带动实验,以艺术开发媒介,打造跨媒体学院的「新艺术」板块。

  从视觉艺术教育和视觉训练出发,通过对装置、影像、身体等多种媒介的综合开发,激发当代艺术语境下跨媒介创作的叙事潜能,打通传统艺术与实验艺术间的界限。注重身体基础艺术与物体基础艺术以及时间叙事与空间叙事等多重艺术形态的转化与互动,关注现场性、事件性与社会性,强调主动、自由且综合的实验艺术创作。

  核心课程

  实验影像创作方法论研习、装置创作方法论研习、现场艺术创作方法论研习、跨媒介联合创作。

  系主任 高世强

  ▌媒介展演系

  面向会展文化和社会各界表演平台,以体验式空间、叙事性环境、表演性媒介,建构跨媒介展演的公共平台,打造跨媒体学院的「超艺术」前沿。

  媒介展演系,强调媒介观和「工程意识」的培养,注重对媒介叙事能力和空间叙事能力的持续训练与不断拓展,并在具有「工程」特征的大型集体项目创作实践中,创新多种媒介的综合运用手段,更新展演艺术形态,开发空间叙事潜能与时间构造方式,力求在多元文化语境中构建当代中国文化展演领域的互动知识体系与本土表达系统。

  核心课程

  叙事工程、跨媒介巨构、创意编程。

  系主任 牟 森

  ▌开放媒体系

  投身于后网络社交媒体时代,开发科技、文化、艺术的融合动能,拓展跨媒体学院的「后艺术」疆域。

  开放媒体系强调「未来导向,当下实验」的开放式创作,不拘泥于单一媒介、观念或方法,持续探索媒体、科技与艺术的前沿。开放媒体以中国鲜活的媒体社会为语境,以后网络时代的数码亲密性为既定现实,以社交媒体时代的协作能量为动力,在多维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强调个人创想力,以反思、改造,并最终创造媒介、超越平台。开放媒体通过开发并创造性地使用平台,不断扩展艺术的新定义,在后网络时代的当下媒体社会中,生产并扩散创意弥因,促成信息、理念、创作的广泛交织与延展。

  核心课程

  动态视觉声音现场、VR虚拟现实、声音艺术、虚拟世界与游戏、三维动画。

  系主任 姚大钧(兼)

  — 设计学 —

  设计艺术学院

  ▼

  设计艺术学院所在的设计学学科可追溯至国立艺术院建院时的图案科,是我国最早的设计学科。悠久的历史,见证并参与了从20世纪初的图案、工艺美术至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早在建院之初就有像刘既漂、斋藤佳藏(日)、杜劳(俄)、钟敬文、雷圭元、陈之佛、庞薰琹、邓白等中国名师和外籍著名专家执鞭讲坛,构筑中国设计学学科高端平台,并从一开始就着眼于东西方并举的国际视野,建设设计学学科中最为核心的知识体系,首开全国同类高校设计学学科建设先河,其建设水平一直处于同行的前列。

  学院注重本土造物思想的传承与活化,立足当代设计思想的更新,强调设计艺术研究与创造、重视艺术与科技、人才与创新、创意与经济的结合,致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东方设计学」学科核心体系。以设计学全国领军人才为核心,打造国家级研究与创造团队;以培养国际化背景下的市场创业型高端设计人才为目标,持续扩大在全国和全省的示范性作用。

  学院拥有设计学一级学科硕博点,涵盖学士、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多个学研层次,下设视觉传达设计系、染织与服装设计系、工业设计系、综合设计系、设计艺术学系五个专业系,以视觉传播与设计战略、染织服装与时尚生活、工业设计与本土智造、综合设计与跨界实践、设计文化与方法研究为五大重点研究方向,形成了具备造图、造物、造景、造境的完备的设计方法论学研体系。同时拥有艺术设计研究院、纺织服装研究院等高端研究机构。在设计历史与理论研究、设计艺术实践与方法研究、设计色彩与城市规划研究等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设计艺术学院院长 吴海燕

  设计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 陈 肇

  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 毕学锋 陈正达

  设计艺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 刘超群

  ▌视觉传达设计系

  视觉传达设计系的历史,可追溯至1928年建校初期的图案系,历史上几易系名,前辈先学融合中西,筚路蓝缕,于1996年更是更名为视觉传达设计系,该系主张以视觉人文关怀为内核,取东方设计学之粹,融艺术与科学为基。该学科基础立足于多维信息视觉传播,是集艺术、设计、科技为一体的综合性宽口径学科。该系在国内率先设立东方视觉、品牌设计、信息设计、多维设计四个专业方向的工作室,涵盖了本专业的社会职能与学术范围,所有工作室可按照社会实际需求更新学科外沿。

  核心课程

  图形叙事、字体设计、网格系统与版式设计、东西方语义与符号、多维策划与策略、品牌视觉与设计管理、信息整合设计。

  系主任 陈正达(兼)

  副主任 俞佳迪

  ▌染织与服装设计系

  染织与服装设计系源自1928年建院时的图案系,是全国高等院校中最早开办染织与服装设计专业本科和硕士教育的院系之一。雷圭元、陈之佛等先师对于本学科建设有拓荒之功。在现代设计家、艺术家、教育家庞薰琴、雷圭元、沈福文、陈之佛、邓白等先生们的辛勤耕耘下,上世纪50年代,染织专业成立,隶属工艺系,后于80年代正式成立染织与服装专业。确立服装设计研究方向,并迅速发展成为我国早期少数几个培养服装研究生的学科方向之一,1996年正式建系。随着学科进一步发展和壮大,目前已发展成为国内一流的专业人才培养基地。该系下设染织设计、服装设计、室内纺织品设计三个专业方向,拥有缝纫、手绘和扎蜡染、针织、梭织、编织、电脑CAD、喷绘等工作室。目前已成为染织与服装专业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

  核心课程

  女装设计、高级成衣设计、针织服装设计、室内纺织品纹样设计、织花面料设计、服装纹样设计。

  系主任 陶 音

  副主任 郎 青

  ▌工业设计系

  工业设计系专业设置横跨文、理、工三大学科门类,确立了居住产品设计、休闲产品设计、交互产品设计、移动产品设计四个专业方向,并随学科目录的调整,于2015年增设工业设计专业方向。本科教学在设计基础部教学之上架设三段式教学模式:前期实行共通课程模块教学,打好宽厚基础;中期实行专业方向课程模块教学,建构专业方向理论知识、方法与实践体系;后期实行工作室制课程模块教学,以跨界协同创新的方式进行毕业设计与论文指导。目的在于加强学生专业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的人品、艺品和技品,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创新型设计人才。

  该系根植于东方设计核心理念,坚持「以用户为中心」的艺术设计科学规律,以美的本土生活方式为源泉,以跨界协同为途径,以文化创意为内驱力,以科技集成为手段,以产业转化与服务为关键,活化中国传统文化,设计营造与智造并重,打造中国工业设计专业的本土化系统创新模式,凸显传统拓新与科技集成相结合的专业特色。

  核心课程

  综合构造、产品系统设计、数字化技术基础、交互模式与设计、产品语义学、家具设计、交通工具设计基础、信息产品设计。

  系主任 陈斗斗

  副主任 章俊杰

  ▌综合设计系

  综合设计系成立于2003年8月。系积极回应当今社会不断涌现出来的越来越模糊和宽泛的设计诉求,培养具有宽广学术视野、动态活性思维,对多专业设计知识能够融会贯通的策划型、复合型的综合性设计通才。

  以「东方整体观」为文化根源,坚持东方本土文化传承与科技前沿的融合,以系统、多维方法推动具有设计东方学精神的综合多元的跨界设计实践,凸显跨界合作、学科融合、协同创新优势。下设综合设计、会展设计和色彩设计三个专业方向。

  核心课程

  综合设计:形态语言、小型课题设计、实验性概念设计、社会创新设计。

  会展设计:展示空间建构、会展策划与创意设计、商业展示设计、文化展示设计。

  色彩设计:时尚色彩与流行色趋势、空间、色彩与光影、色彩策划与品牌塑造、色彩与建筑。

  系主任 成朝晖

  副主任 董 奇

  ▌设计艺术学系

  设计艺术学系成立于2005年11月,是遵循中国美术学院办学宗旨和历史传统,以及适应中国设计学科发展需要,经多年酝酿之后开设的。旨在强调在尊重传统文化前提下对当代设计艺术学科前沿问题的思考和批判,希冀能在整合和反思设计历史、批判性地指引现代设计实践上起关键性的作用。设计艺术学系现有艺术设计专业1个,本专业在勘实设计艺术史学与设计实践并举的基础上发展设计历史与理论、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设计管理与策划为学科方向的「一基础三知识模块」有机教学,以建构设计东方学为理论基础的「新设计史学」为己任,以「论从史出,史以物凭,物昭人文,推陈出新」为教学与研究路径,以实证、求真的学术精神,探究物理和艺理的内在逻辑和规律,积极培养具有人文内涵与修养、专擅设计理论思辨、兼通设计实践、在理论与实践方面俱佳的应用理论专业人才。

  核心课程

  世界设计史、设计管理、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

  系主任 郑巨欣

  副主任 陈 晶

  手工艺术学院

  ▼

  工艺美术学科源于国立艺术院图案系,1960年夏,在邓白教授的倡议和组织下「工艺美术系」正式成立,下设陶瓷美术、商业美术、染织美术。在恢复龙泉青瓷、德化莹白瓷、南宋官窑、当代陶瓷艺术创作研究等方面成果显著。

  2003年创建陶瓷艺术系,2007年学校系科调整,在该系的基础上先后增加了玻璃和首饰专业,更名为陶瓷与工艺美术系,隶属公共艺术学院。2015年学校学科大调整,正式成立手工艺术学院,下设陶瓷、玻璃、首饰和漆艺艺术设计专业方向,学科教学体系完整,师资力量雄厚,以学科、系级专业方向、专业教研室建制,配备较完整的专业实验教学工作室,含本、硕、博教育3个层次,注重高端人才的培养。着力于手工艺术理论与创作方法的研究,已构建起具有国际视野和本土人文精神整体发展的共生格局。该学科为浙江省重点学科和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并与学院共享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平台,拥有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

  手工艺术学院院长 周 武

  手工艺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兼副院长 李玉普

  手工艺术学院副院长 汪正虹

  ▌陶瓷艺术系

  陶瓷艺术系传承和拓展手工艺术,以调和中西、融古开今为陶瓷艺术系学术指向,以弘扬古老的东方手工艺文化为使命。立足于当代生活,致力创新和突破,倡导人文手工器物创作。回溯传统,研究现在,思考未来陶瓷艺术教育与创作的走向。坚持本土文化传承和设计艺术东方学精神的建构,强调国际视野和当代先进设计理念和创物精神,积极推进文化领域的学术建设。围绕当代陶艺创作理念、人文器物创作等专业方向,强调手工创意,坚持大艺术的视野,强调人文关怀,注重培养具有思维主动性的创作型、复合型人才,全力打造跨学科、跨领域、多元的创物实践与教学平台。致力于具有实验精神和中国人文特色的当代手工艺术学科建设和教学体系的完善,为提升城市生活品质中的当代手工器物文化的研究、创新与发展。搭建学科教学平台,丰富学科课程,注重专业课程的衔接,培养具备从事手工艺术研究、教学及应用方面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核心课程

  陶瓷器皿、陶瓷雕塑、陶瓷首饰、陶瓷釉料。

  系主任 戴雨享

  副主任 吴 昊

  ▌工艺美术系

  工艺美术学科源于国立艺术院图案系,1960年夏,在邓白教授的倡议和组织下「工艺美术系」正式成立,2007年学校系科调整,在该系的基础上先后增加了玻璃和首饰专业,更名为陶瓷与工艺美术系,隶属公共艺术学院,2015年并入手工艺术学院。

  工艺美术系下设玻璃、首饰和漆艺艺术三个设计专业方向。各学科方向教学体系完整,师资力量雄厚,以学科、系级专业方向、专业教研室三级教学建制,含本、硕教育二个层次。各专业方向均配备较完整的专业实验教学工作室。

  工艺美术系强调「人文手作、传承技艺」的匠心精神,着力于当代手工艺术理论与创作的研究,已构建起具有国际视野和本土人文精神的「实验场、新课堂」教学新理念。

  该学科为浙江省重点学科和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并与学院共享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平台。

  核心课程

  漆画创作、首饰材料、玻璃铸造创作。

  系主任 李 文

  副主任 张 兰

  — 戏剧与影视学 —

  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

  ▼

  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成立于2004年(原名传媒动画学院),创建之初被国家广电总局授予「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2006年,电影学被列为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2011年,获批国家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硕博点。该院以培养一流的影像艺术和动漫网游创作型人才、探索具有东方视觉文化特色的影视发展之路为己任,努力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文动画和影视学科教学研发基地,打造一个专业教学与学术研究、艺术创作与社会传播、项目制作与商业市场紧密结合的「创意学院」架构。该院下设动画系、影视系、网游系和摄影系,并设有人文动画研究所、华语青年电影研究中心、游戏研究所、3D音画研究所等研究机构。

  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院长 苏 夏

  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 吕伟军

  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副院长 刘智海 刘 健

  ▌动画系

  动画系以培养从事人文动画和插漫画专业创意及制作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该系在教学中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人文艺术创作与产业需求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绘画造型、视听语言、剧本创编、音乐声效等多方面的艺术素养和技术水平。动画系下设动画、插画与漫画二个专业方向,其中动画专业为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以及省本科重点专业、优势专业。

  核心课程

  动画概论、角色与场景设计、动画运动规律、动画项目制作。

  系主任 韩 晖

  副主任 唐红平 陈 敏

  ▌影视系

  影视系立足于中国美术学院造型艺术的雄厚基础,嫁接多元学科,打造具有国际视野和东方视觉艺术特色的影视教学与研究创作基地。以「诗性短影」为核心研究方向,以「数字时代的人文关怀」为高度,以视觉品质为中心,培养具有扎实造型能力兼具影像创意思维、视听语言和数字技术进行影视广告、电视电影、纪录电影等创作与实践的专业人才。现有广播电视编导(影视广告、影视编导方向)、录音艺术、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影视摄影与制作四个专业方向。

  核心课程

  导演理论与技巧、视听语言、影视广告制作、纪录片创作、影视美术前期概念设计。

  系主任 祝海贝

  副主任 付 帆

  ▌网游系

  网游系成立于2006年,以跨学科、综合性的特质成为我国游戏与数字媒体产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该系以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较强审美素养的复合型艺术设计人才为目标。在教学中,既注重培养学生深厚扎实的艺术造型与设计能力,也引导学生使用各种数字交互技术进行新形式的艺术与设计创作。该系下设游戏艺术设计和数字交互设计二个专业方向。

  核心课程

  数字交互设计专业:图标设计、信息视觉设计、交互设计、网页设计、数字产品设计。

  游戏艺术设计专业:游戏专业造型基础、游戏策划、游戏角色设计、游戏场景设计。

  系主任 崔晨旸

  副主任 倪 镔

  ▌摄影系

  2002年成立的摄影系,是建立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即已开始的美术与设计学科摄影教学与研究基础之上,并随传媒动画学院、新媒体艺术系同时组建的。该系以中国人文精神为核心,依托中国美术学院雄厚的造型能力与艺术积淀,结合跨学科、国际化教学辅助平台,努力构建能引领中国当代摄影艺术与应用领域发展方向的教学与创作基地。摄影系采取造型基础与专业课程两段式教学模式,培养能系统掌握摄影技术与摄影艺术理论知识、具有丰厚艺术修养、具有国际视野、能进行独立艺术创作和具备摄影应用领域技能的综合性摄影专门人才。摄影学科以东方绘影——实验影像艺术为核心研究方向,时尚摄影为重点研究方向,在三平台(教学平台、研创平台、艺术中心平台)、三机制(实验室机制、学术机制、检验机制)建设规划下具有实验摄影与应用摄影两大教学/研究板块,具备完善的实验室设施建设和平台建设。

  核心课程

  摄影史、摄影基础——实验影像拓展、摄影创作——实验影像艺术创作、商业摄影、动态影像基础。

  系主任 矫 健

  副主任 刘 阳

  — 建 筑 学 —

  建筑艺术学院

  ▼

  建筑艺术学院位于象山校区,建筑专业始设于1928年,学脉 深厚,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并入他校,1984年成立 环境艺术教研室,1989年成立环境艺术系,2003年重立建筑 艺术系时,在国内率先提出培养「哲匠」式的本土建筑设计人才,于2007年成立建筑艺术学院。该院以在艺术院校重建建筑学 科、完善中国建筑教育体制为出发点,以具有国际化的视野重塑中国本土建筑文化的地域特质为立足点,以重建当代中国本土建筑学为总体研究方向,致力于与当代世界建筑教育学术平等沟通,推动本土原创性的建筑、城市、环境与人居的原创性设计,努力构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社会。该院下设建筑艺术系、 城市设计系、环境艺术系和景观设计系,强调以动手实验为突出的教学特色,设有建筑营造研究中心、建筑艺术学院实验中心等研究实践机构和下属可持续建造、城市空间地理数字模拟、人居环境和景观生态等系列教学实验室。

  建筑艺术学院院长 王 澍

  建筑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 丁红旗

  建筑艺术学院副院长 邵 健 李凯生

  ▌建筑艺术系

  建筑艺术系是以研究本土原创性实验建筑为专业方向的教学与研究单位,致力于探索将当代艺术、人文思考、建筑学,特别是建筑的营造问题铸为一体,复兴本土那种融通自然、城市、建筑和器具的整体营造方式。依托美术学院高水平艺术教育资源,强调相对理工科教育显著提高学生的艺术思考与手上技能,同时,该系特别注重在最开放的国际交流状态下培养本土文化意识的自觉,注重培养思想性与实践性并重、个性与共性互存、人与建筑营造和谐的创造性人才。其主张的实验建筑探索以地域建筑文化的理论思考为核心,以本土建筑的原创性研究和创作实验为核心特色。该系聚集了一批国际性的教学与研究力量,已经形成国际性的学术影响力。

  下设可持续建造实验室和基础教学实验室。学制五年。

  核心课程

  建筑概论、木工基础、砌筑基础、空间渲染、园宅院宅、自然建造的设计、开放设计教学工作坊、中外建筑史、建筑理论与批评、建筑设计与技术等。

  系主任 王 澍(兼)

  ▌城市设计系

  城市设计系是中国首个开设的以城市设计为专业主导方向的新兴系科。该系致力于对城市建筑活动和相应的城市学科传统建制进行系统的反思和再造,建构城市研究、教育新体系。该系以培养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拥有工程技术和人文艺术双重素质,在个人修养及公共审美品位上得到良好训练,在理性、感性和艺术之间能够建立有机平衡的高素质的跨越性城市设计类专业人才为目标。下设城市空间地理数字模拟实验室。

  核心课程

  建筑设计基础、城市规划设计、风景园林设计、城市工程学、 历史理论、城市经济学、地理与区域研究、城市生态学。

  系主任 卓 旻

  ▌环境艺术系

  环境艺术系源于1984年率先在全国成立的环境艺术专业,1989年建系。该系是以研究建筑与环境相关的设计为专业方向的教学与研究单位,下设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人居环境实验室。该系教学上延承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研究人与居所的场所关系,重视建筑、景观和室内相关学科间的整合互动,培养具有全局观和创造性思维的风景建筑、室内等方向的高级设计与研究人才。

  核心课程

  环艺概论、房屋建筑学、空间形式语言、专业设计课。

  系主任 李凯生(兼)

  ▌景观设计系

  景观设计系依托中国美院深厚的艺术人文积淀,扎根传统文化与审美情趣,鼓励学生从传统建筑与造园的经典中汲取营养,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审美情趣以及技艺上手的工匠精神,能直面当下生活,以专业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成为「哲匠式的景园设计师」。教学提倡建立在环境美学基础上的「在场」的理念与方法,「心物感应」既是在场教学的方法,也是营造目标。教学实践立足于江南园林及乡土聚落,体悟传统生活空间的营造智慧,专注场所与建筑技艺。系下设的景观生态实验室,也是学生日常的实训基地。现有师资专业结构丰富,专业建设具有国际学术视野。本专业招收「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

  核心课程

  摹山水、亦园亦宅、行走的景园基础、如画的风景区规划、 景园意匠、都市造园。

  系主任 邵 健(兼)

  — 艺术学理论 —

  艺术人文学院

  ▼

  艺术人文学院下设美术史系、视觉文化系、艺术策划和行政系、考古与博物馆学系,是全国美术学重点学科所在地与浙江省艺术学人文社科重点基地。该学科点早在1980年即获得美术学硕士学位授予权,1984年开始在全国首家设立美术学博士点,目前拥有本科、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博士后流动站。

  艺术人文学院的艺术学研究,尤其是艺术史学史与方法论研究一直居于国内强势地位,视觉文化研究与艺术策划则是国内极具前沿学术的探索与实践。近年来,在发展传统优势学科的同时,学院还开辟出了视觉文化研究、视觉传播学、媒体研究等新的学科领域,并且建立了艺术史研究中心、贡布里希-哈斯克尔-巴克桑德尔研究中心(G.H.B.Centre)、中国书画鉴赏研究中心、艺术史学史研究中心、金石文献古器物研究中心等高等研究机构。同时,学院发挥其国际学术动员力,邀请30余位国内外著名学者、哲学家、艺术策划人、文化理论家,以客座教授、国际研究员和访问学者的形式,共同形成一个跨学科、多领域的国际协作研究团队,建立起了一个国际化的、多元互动的知识系统与教研网络,不断拓展着艺术学与视觉文化研究的新领域。

  长期以来,艺术人文学院形成了自身特有的学术品格、研究特色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视觉理论和方法,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成绩斐然,发表了大量重要的论文和专著,承担了多项国家、省部级重要研究课题,学院的教学质量和学术影响在全国艺术院校中始终位居前列。其中,范景中教授指导的博士论文就有两篇入选国家百优论文。诸多毕业生目前都已经活跃在各大高校、美术馆、博物馆、媒体等艺术机构中,担任着重要行政职位与学术科研骨干,也为中国的艺术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艺术人文学院承担着「贡布里希纪念讲座」、「潘天寿纪念讲座」以及「城市文化与视觉生产」等高端学术论坛,在国际上保持着积极平等的学术交流和学术形象,成为浙江省乃至国家的一个重要文化项目,代表了我国相关研究领域的权威和高点。

  艺术人文学院院长 曹意强

  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 孔令伟 万木春

  艺术人文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兼副院长 吴 敢

  ▌美术史系

  代表中国美术史论学术研究和教学最高水平,并具有一定国际学术影响的美术史专业系科。以本科教育为基础,以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为重点,形成教育体制完备,共生互动的办学格局。以美术史学科传统基础理论、方法建设和研究为依托,适应时代和学科发展变革新形势,强化美术史学科高点地位,创构中国现代艺术史学与方法体系,与国际主流接轨。

  核心课程

  中国美术史、西方美术史、中国美术史文献选读、西方美术史文献选读。

  系主任 吴 敢(兼)

  ▌视觉文化系

  拓展视觉性的文化学研究,研究文化的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尤其关注社会领域中的视觉性生产、消费、权力,关注艺术的媒介与传播及其文化结构,本系致力于为社会培养具有深厚学术思想能力和从事视觉文化产业,推动社会发展的研究性和实践性优秀人才,培养相关机构的文化策展与推广。

  核心课程

  视觉文化研究导论、媒介理论、艺术批评历史与理论、

  美学与政治专题、摄影理论。

  副主任 周诗岩

  ▌艺术策划和行政系

  致力于艺术活动的策划,关乎创意呈现以及项目实现。该方向注重艺术史学的传统及其理论更新,涉及视觉信息的传播与管理,同时专注于视觉的动员、展览的组织和文化艺术项目的创意与策划。

  核心课程

  艺术策划实务、现代管理精要、博物馆学史。

  副主任 孙善春

  ▌考古与博物馆学系

  本系旨在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整理与「活化」研究。本专业方向首先立足本土文化传统,强调文史基础和美术史基本训练,着重系统梳理古代金石学文献与理论。其次,借鉴西方博物馆学观念,与西方知名博物馆的专家学者联合教学,参与博物馆实践,探索具有本土特色的美术博物馆学理论,为中国方兴未艾的博物馆和美术馆等公共艺术建立重要的力量平台。

  核心课程

  中国美术文献导读、古物学研究、西方博物馆藏中国古代书画图录。

  系主任 毕 斐

  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

  ▼

  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是中国美术学院构筑代表中国当代视觉文化建设与艺术教育高度的优质学科群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美术学院「十三五」规划「五学科十+学院」院系结构构建中跨学科的新型特色学院。学院以社会文化责任担当为己任,以社会美育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为目标,顺应全球多元文化境遇与本土融合的发展趋向,以「艺术智性学」为基本内核,强调「一法多能」和「艺理兼修」;以艺术实践的上手经验和方法论研究联接为路径,致力于中国当代艺术管理、教育、鉴藏、传播融汇一体的教学模式和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创构,为中国艺术教育事业的繁荣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

  学院设艺术管理系、美术教育系、艺术鉴藏系;成立有艺术管理研究中心与艺术教育研究中心,包含艺术管理研究所、美术教育研究所、艺术鉴藏研究所。现已建有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博物馆教育和网络美育的联合教学平台,以及全国艺术教育和社会实践基地,是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试点;与国际知名高校和国际博物馆协会、国际艺术管理教育协会等组织有着广泛的联系与合作。

  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 黄 骏

  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兼副院长 李 梅

  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院长 单 增

  ▌艺术管理系

  艺术管理为新型特色专业,目前被列入艺术学理论类。该专业是在我国政治、经济、社会高度发展中,艺术机构和艺术事务蓬勃发展应运而生的新型应用学科。它以美术学为根基,以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传播学为依托,根据文化市场需求所设置的新型专业。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一定造型艺术基础与相关理论知识,具有跨学科思维和跨文化视野,系统掌握艺术管理领域的基本知识、技能以及理论。为我国文化发展建设、文化政策研究,以及国际文化传播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人员。同时,通过市场管理、传媒机制等探索多维空间文化形态塑造,为具体及综合门类艺术项目运作、机构运营、市场开发与营销等培养训练有素的,拥有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应用型艺术策划管理专门人才。

  核心课程

  艺术管理学导论、展示文化研究、文化艺术经济学基础、美术馆教育、文化艺术法学概论、艺术家自我管理、艺术机制研究。

  系主任 单 增(兼)

  ▌美术教育系

  美术教育系作为美术教育人才培养与学科研究的专业教学实践平台,始终坚持「传承美育、传播美心」的学术宗旨,以美育服务社会为目标,推动和引领社会美育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研究与发展,探索当代美术教育与传播的新形态,培养适应素质教育和创新精神的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基于此,美术教育专业从当代美术教育发展的需求出发,加强美术教育专业的特色建设,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确立以课题化教学与单元课程教学相结合的工作室教学模式,促进美术教育专业的多元、综合与跨界的整体能力提升。目前设有社会美育与传播、教师教育、网络艺术教育三个工作室。

  核心课程

  社区美育调研与实践、艺术策划与管理、绘本写作与插画、课案解析与设计。

  系主任 李 勇

  副主任 高 文

  ▌艺术鉴藏系

  艺术鉴藏系以传统书画、文房器物等艺术品鉴藏、保护与修复为主要教学内容,努力践行中国美院培养「四通人才」的教学理念,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材质研究」、「造型研究」、「学理研究」为教学方法。是国内首例以「艺术鉴藏系」命名的教学单位。

  当前,艺术鉴藏系设置「中国艺术鉴藏」及「艺术品保护与修复」两大教学工作室,辅以「艺术鉴藏研究所」进行教学与研究工作。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艺术鉴藏系,在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及人文两大优势学科的熏染和依托下,多年来,特别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理念,已经形成了凸显中国美术学院办学特色的本科及研究生办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果。在全国相关理论与实践合一的教学中,获得了先发办学优势。

  核心课程

  第一工作室:书画材料与笔法、「活化传统」方法论与实践、重彩人物。

  第二工作室:器物鉴赏与修复、造像鉴赏与修复。

  系主任 何士扬

  上海设计学院

  ▼

  上海设计学院位于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核心腹地,是中国美术学院服务「长三角」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立于1996年。学院办学二十余年来,坚持「发扬美院人文传统,依托上海地域特点,融合国际都市优势,突出都市设计亮点,尝试学分制引领,重视求是创新人才」的办学思想,秉承中国美术学院「行健、居敬、会通、履远」的校训,围绕打造国际化城市学院的发展思路和培养都市创意型特色人才的办学目标,在科研创新、教学管理、人才培养以及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等方面均取得了卓著的成绩,为国内外培养了众多复合型创意设计人才。现有城市空间设计系、时尚产品设计系、数字媒体设计系、公共基础教学部四个教学部门。全院在读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1600余人。

  上海设计学院院长 吴小华(中国美术学院院长助理)

  上海设计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 韩 绪

  上海设计学院副院长 陈华沙 段卫斌

  上海设计学院党总支副书记 韩 阔

  ▌城市空间设计系

  以关注未来都市营造、节能型建筑、智能家居和生态景观设计等发展趋势为着眼点,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并具备实际工作能力与交流表达能力,能胜任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和公共艺术造型等领域的设计人才。

  该系现设有建筑环境设计、都市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和城市空间造型四个专业方向。

  副主任(主持工作) 褚 军

  ▌数字媒体设计系

  数字媒体设计系打破传统视觉设计领域的壁垒,致力从事跨界协同的设计实验。从「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engineering(工程),arts(艺术),mathematics(数学)」等五个维度出发,回应当代科技高速发展推动数字媒体对我们生活方式的彻底颠覆,回应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改变,依托上海独有的国际化场域,培养新时代的新型数字艺术人才。

  该系包含数字出版、音画交互、智能界面、游戏艺术四个专业方向。

  系主任 程 斌

  副主任 胡晓琛

  ▌时尚产品设计系

  设计融通是设计创新与设计提升的必由之路。时尚产品设计系以时尚「造型」为切入点,着眼于作为经济和文化发展重要驱动力的设计创新,并通过新思维、新材料、新工艺来实现「造意」的转变。借助传统专业的优势和文化积淀,提出对新生活、新时尚、新规划的思考,从而达到时尚「造物」的根本目的。

  该系分为两个专业五个专业方向:工业设计专业分为智能产品设计方向、衍生产品设计方向、家居家饰产品设计方向;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分为时装与配饰设计专业方向与纺织品与织物设计专业方向。

  系主任 叶 红

  副主任 陈 洁

  ▌公共基础教学部

  公共基础教学部承担了上海设计学院本科一年级的各门专业必修课程,秉承学院「多元互动、和而不同」的学术思想,营造「品学通、古今通、艺理通、中外通」的四通人才培养环境。在专业教学过程中结合理论与实践,辅以专业赏析和校外参观考察,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美学认知。

  教学内容以造型基础和设计基础课程为主,融知识、技能、创造、艺术为一体,以培养适合社会实际发展需要的设计人才、艺术人才作为核心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通过精微素描、物象解析、空间塑造、实地田调等专题训练培养学生的审美、造型、分析、创作等各方面能力。为本科一年级同学进入高年级学习专业设计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学部主任 丁 蔚

  国际教育学院

  ▼

  国际教育学院是中国美术学院对外教学和交流的重要实体,旨在弘扬中国文化,促进与世界各国人民的艺术交流和友谊。

  国际教育学院位于南山校区,前身是1980年成立的国际培训中心,迄今已有六千余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在此学习,现有长短期留学生700余名。学院现设有中国画、书法、中国文化和汉语言三个教学工作室。此外还招收绘画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各专业的留学生学历生、进修生和境外学生。为了让更多国际友人了解中国文化,学院每年还举办各种形式的中国文化艺术短训班,让其在学习中国传统艺术的同时,通过艺术旅游活动领略中国文化。学院以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人性化的管理服务欢迎各国留学生来学习交流。

  国际教育学院院长 金志林

  中德学院

  ▼

  中德学院(CDK)是中国美术学院在与德国柏林艺术大学合作培养美术学硕士项目基础上于2012年5月成立的教学部门,是中国美术学院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合作与交流平台。目前中德学院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三个,未来将逐步拓展与欧洲各国的合作办学项目,将该学院打造成中欧艺术教学合作的国际化平台。

  与柏林艺术大学合作的美术学硕士项目始于2006年,每年招收40名学生,设综合艺术和跨界设计两个研究方向,学制两年半,由柏林艺术大学和中国美院分别派教师承担专业课程。完成全部课程并通过毕业答辩的学生可获得柏林艺术大学美术学硕士学位证书。

  与德国汉堡品牌学院合作的艺术学硕士项目始于2014年,每年招收30名学生,研究方向为国际品牌传播,学制为两年。学生在中国美术学院学习期间,由汉堡品牌学院派遣教师承担部分专业课程。第二年学生可以选择赴汉堡品牌学院学习。完成全部课程并通过毕业答辩的学生可获得汉堡品牌学院授予的艺术学硕士学位证书。

  与德国安哈特应用技术大学合作的艺术学硕士项目始于2016年,每年招收20名学生,研究方向为建筑遗产保护,学制为三年。学生在中国美术学院学习期间,由安哈特应用技术大学派遣教师承担部分专业课程,第二年学生可以选择赴安哈特应用技术大学学习。完成全部课程并通过毕业答辩的学生可获得安哈特应用技术大学授予的艺术学硕士学位证书。

  中德学院院长 杨修憬

  专业基础教学部

  ▼

  专业基础教学部作为学院二段制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前端专业基础教学单位,下设造型分部、设计分部、图像与媒体分部三个分部,开设素描、书画、影像三个专业基础实验教学工坊。学部秉承学院「大底盘、高层次、厚基础、宽口径」的办学理念,集中优势教学资源,以着重造型基础能力提升为教学目标,致力于加强学生的基本专业素养与上手能力,培养开放思维及工作方法,激活专业志趣,为之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专业基础教学部主任 曹晓阳

  专业基础教学部党总支书记 金 琤

  专业基础教学部副主任 任志忠 郑端祥

  专业基础教学部党总支副书记 李 昭

  ▌造型分部

  造型分部立足造型类专业对基础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有效而明确的专业课程夯实基本功,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使学生具有扎实的造型能力与基础理论知识。造型分部承担油画、版画、雕塑、跨媒体艺术、景观装置、公共雕塑、场所空间艺术、艺术工程与科技、壁画、漆画、公共美术教育(艺术管理)、纤维艺术、教师教育、艺术鉴藏14个专业方向的基础教学工作。

  培养目标

  造型分部的教学注重东西方经典造型艺术的传承与研习,强调鲜活、直接的视觉观看与体验,纯化造型语言的品味与格调,体现技艺与思维的共生与转换。通过对素描、速写、色彩、下乡实践、民族书画等基础课程的有效训练,使课程之间形成有机整体,共同打造一个作为优秀艺术家应该具备的绘画技艺和表达能力的基础平台,教学目标指向知识、技能、思维三位一体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分部主任 郭健濂

  部副主任 邵蓓艳

  ▌图像与媒体分部

  图像与媒体分部承担影视广告、影视编导、动画、插画与漫画、游戏设计艺术、数字交互艺术、戏剧影视美术设计、摄影艺术8个专业方向的专业基础教学任务。该部下设素描教研室、色彩教研室以及影像工坊。

  培养目标

  图媒分部以传授综合素质和扎实基础的造型能力知识为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形成良好的艺术素养,为接下来的深入研究和学习打下良好基础。通过共同的核心基础课程训练,实现学生专业基础与专业发展两个教学环节的顺利链接。

  图媒分部实行「核心课程」+「工坊群」+「微课」平台的「1+1+1」课程体系模式,力求「1+1+1≥3」的效果。让学生通过「核心课程」学习扎实的造型能力,达到应对当今图像媒体时代的要求以及对接上端专业的目的。通过工坊课程和「微课」平台在课后开展自主式学习,为以后的自主创新教育做准备。

  分部主任 于 默

  ▌设计分部

  设计分部承担视觉传达设计、纺织与服装设计、工业设计、综合设计以及陶瓷艺术设计、首饰艺术设计、玻璃艺术设计等专业的基础教学,立足于面向未来、多元开放的教学理念,以精英的教学团队,实行课题化、小组化教学,融合造型、设计、基础理论课程群的学习与实践,以开放的视野、个性的思维为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

  秉承「多元互动,和而不同」的学院学术理念,遵照「宽口径,厚基础」的学院对专业后备人才的要求定位。本专业培养具备基本的造型基础、设计基础、创意基础、考察方法论和设计史等几方面的知识、技能和能力,通过一年的基础课程的学习,为未来的进入上端各个专业院系做好准备。设计分部注重培养学习者的审美能力,使学习者具有宽广的视野,一定的形式化的眼光,以及相应的造型技能。注重培养学习者具有系统化的思考能力,能够不断深入地观察与思考问题,富有逻辑地解决与处理问题。注重培养学习者的个性,力求激发他们更加热爱生活,成为更有性情、更可塑的人才。

  分部主任 李 沐

  部副主任 周晓帆 叶维亮

  艺术设计职业技术学院

  ▼

  艺术设计职业技术学院立足艺术设计高等职业教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成才为目标, 培养应用型、创业型的高级艺术设计职业技术专门人才。学院坚守「立足现代艺术设计,发展都市时尚设计,传承 工艺美术设计」的办学特色,十分重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实际动手能力、专业适应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

  该院现有平面设计系、工业设计系、特种工艺系、环境艺术系、影视动画系5个系;开设平面设计、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影视广告、产品造型设计、家具设计、珠宝首饰设计、日用陶瓷、雕塑艺术设计、琉璃艺术、艺术品鉴赏与修复、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展示设计、网络游戏、影视动画、漫画与插画等专业方向。该院《动画短片制作》《书籍设计与制作》等两门课程先后获评国家级精品课程。

  该院还是浙江省工艺美术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全国轻工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教育部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专业指导委员会工艺美术分会主任单位。

  艺术设计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赵燕

  艺术设计职业技术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 金一波

  艺术设计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 夏克梁 杨 安

  继续教育学院

  ▼

  中国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是中国美术学院成人学历教育、高级研修、师资培训、远程函授教育等多层次人才培训与教学的二级学院。自一九九三年经国家文化部批准成立「中国美术学院成人教育部」以来,历经「中国美术学院成人教育分院、中国美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四个发展阶段。建院二十多年来始终秉持学院优秀传统与学术理想,与学院的学术文脉相贯通,依托庞大顶尖的师资队伍,根据社会的人才培养需求,发挥名校学科优势,完善成人学历教育平台,打造全国美术与设计人才培训重镇,教学质量与发展成果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

  学院设有成人学历教育部、高研部、师训与职培部、数字交互教育部、名家工作室、社区教育管理部。主要从事成人学历生教育(高起本、专升本、专科)、高研进修生教育、师资培训、远程函授教育、中国美术学院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训、社会订单班等教育与培训工作。成人学历专业有造型艺术系、中国画系、书法系、视觉传达设计系、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系等学科专业多个方向的专业教学。包括中国书法、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油画、雕塑、陶艺、平面设计、插画与书籍装帧、多媒体艺术、服装设计、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景观艺术设计、家具设计、空间陈设设计、动漫艺术等。随着加快发展成人教育,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建构的发展需求,中国美术学院在教育实践中抓住机遇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与内容,相继开设了三十个课题方向的师资培训课程,在高级研修部开设了书法、山水、花鸟、人物、岩彩、景观、镶嵌、传统雕刻、鉴赏与收藏、油画、陶艺、陈设艺术等高级研修班,课程的针对性、研究性与高端性得到社会行业的普遍欢迎。 在转型并迈入稳定发展的中国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已逐步探索并建立起了一套适合中国美术学院实际情况的全新管理与发展模式。

  在未来发展中,我们将依据学院的「多元互动、和而不同」的学术思想,践履「品学通、艺理通、古今通、中外通」的人才培养与育人理念。以国际视野博取众长,追求卓越,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学术水平和教学管理模式,完善教学内容与方法,为培养具有丰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实践融通能力与独创精神的高素质优秀人才而不懈努力。

  继续教育学院院长 安 滨

  继续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 黄学和

  文创设计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

  ▼

  文创设计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简称文创中心,是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指导下,浙江省高校建立的首批协同创新中心之一。中心协同香港科技大学、北京大学和杭州市政府,共同开展区域发展研究。

  文创中心面向国家和地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大需求,以构建「东方设计」为导向,以文化创意为内驱力,以设计链结为突破,以优势集聚为方法,以科技转化与传统提升为切入点,以产业推广为关键,以一流人才建设为整体,破解浙江作为制造业大省的转型升级难题,为中国制造业振兴提供示范模式,并通过文化与产业的协同,为国人和世界提供当代中国的文化价值。

  目前,中心下设产品创新研究、城乡综合营造、自主品牌实验、浙江省健康智慧厨房系统集成重点实验室四大研究方向,共有硕士研究生51人,博士研究生10人。中心现有校内外导师24人,以及涵盖艺术、设计、建筑、信息、工程、制造、商业、管理等多学科的研究人员100余人。

  文创设计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王 昀

  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

  ▼

  2013年,作为第二批浙江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之一的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由中国美术学院牵头,携手中国美术馆、浙江广电集团、同济大学共同培育组建起来。中心以「视觉国学」、「视觉当代」、「视觉乡土」三大领域为方向,以「核心价值的视觉表达、中国文化的视觉创新、优秀传统的视觉活化、国家形象的视觉传播」为使命,以跨文化、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创新为手段,以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社会化为核心,汇聚全球范围内的顶尖人才,积极响应「双一流」、「国际化」、「重高建」等目标,努力建构以「视觉中国学」为核心的「东方学」系统,充分挖掘提升文化自信,并以此为基础,将中国文化的活性基因培植到「视觉国学」、「视觉当代」和「视觉乡土」的研究生教学、科研创作及社会服务等领域。

  中心所属视觉中国研究院聘请国际著名汉学家雷德侯、著名艺术史学家范景中教授担任名誉院长,通过「研究院士」、「研究员」、「客座教授」等聘任方式,聚集了一批国内外一流汉学家与中国学研究学者,组建起一支国际化、精英化、多元化的科研教学团队。另一方面,则通过筛选、整合国内、国际的各种媒介资源,扩大媒体合作,打造一个立足全国的中国美术学院对外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高端平台,将中国美院的精英人才、精品成果和精粹思想向国际传播,以扩大中国美院在世界各文化领域的影响力。

  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高世名(兼)

  视觉...

上一篇:今年最后一波冷空气上线!元旦假期天气……
下一篇:优秀作文欣赏:你

最近更新网络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