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国人为何比西方人更有人情味?北大教授用四个字指出本质

栏目:网络教育  时间:2023-01-27
手机版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我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很多人都在感叹“现在的人没有人情味了”。

  从整体上来说,“城里人”确实没“乡下人”有人情味,“年轻人”确实没“老一辈人”有人情味,“现代人”确实没“传统人”有人情味。

  对此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做出很多解释,比如工业时代和农业时代的劳动方式有很大不同,信息化时代相较工业时代又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又如现代的生活方式相较传统的生活方式有很大不同;再如现代思想观念和传统思想观念也有非常大的差别……

  但上面的这些解释,要么从现象出发,要么从笼统的概念出发,虽然都有一定道理,却未能切中要害。事实上,早在70多年前,在我们的社会结构面临转型的时候,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后来是北大教授)就曾对比东西社会结构,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人情味”来源于何处。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费孝通使用社会学常用的结构分析法,对中国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两个概念。其中“差序格局”是费孝通独创的概念,对应的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结构。

  所谓“差序格局”,指的是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一种社会网络关系。对此,费孝通打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方:

  我们的格局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一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差序与“差序格局”相对的则是“团体格局”,这是一种西方式的、现代式的社会关系,由若干个体组成一个个群体。对此,费孝通也打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方:

  西洋的社会现象有些像我们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柴?)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捆、同扎、同把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

  团体团体格局使得每个团体间有清晰的界限,个人在团体中最重要的事情是权利和义务,而非人情问题。因此,西方社会公私界限分明、人情味淡薄。

  差序格局则是以个人为中心,由个人延伸成一个家庭,由家庭延伸出一个家族或一片街坊。因此传统社会中的很多事情的解决,一是依靠血亲关系,二是依靠人情关系。比如家里出了什么大事,上前帮忙的要么是亲人、要么是有交情的邻居。这种帮忙是不计报酬的,或者说以人情作为报酬。

  因此,西方人更看重的权利和义务,传统中国人更看重的是关系和交情。而我们目前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才能在权利和义务、关系和交情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毕竟,只讲权利和义务会显得过于冷漠,没有人情味;只讲关系和交情的话,又容易破坏公平,产生一些不良风气。

  举报/反馈

上一篇:上海这所大学,虽然小,教学水平却极高
下一篇:入选课本的《口技》,删除的“少儿不宜”内容反映了原生态的相声

最近更新网络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