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选课本的《口技》,删除的“少儿不宜”内容反映了原生态的相声

栏目:网络教育  时间:2023-01-27
手机版

  《口技》是一篇入选了中学语文课本的古文,很多人都应记得其中的描写:

  舞台上只有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围在一扇屏风之后。此人敲打抚尺(也就是醒木)两下,开始表演,表现了一家人深夜入睡,受惊动而醒来,发出各种声响;最炫技的段落是突遭火灾发生混乱场面,发出各类嘈杂之声。

  《口技》一文作者是林嗣环,文章由明末短篇小说集涨潮的《虞初新志》所引录。

  这段文字前后还有内容,是讲几个人探讨什么声音最让人印象深刻,有个人说是“女子织布声、男儿读书声”,遭到反对说是“太正统了”;又有个人说是“为官吏开道的呼喊声、宴会笙歌之声”,也遭到反对说是“太华丽了”;还有个人说是“婆媳对弈棋子敲打棋盘的声”,还是遭到反对说是“太冷清了”;最后一个人便讲了这段口技表演,方引起赞叹。

  也许有人不知道,我们课本选录的文字还是删节版的,也就是洁本,原文中,口技艺人还模仿了夫妻间私密之事,以及一家大人小孩夜间小便的情形,观众们听得很投入。作为课文,对这些当然是一删了之。

  重读《口技》一文,不由想到了相声。其实,口技正是相声的一部分,“口技”正好对应了相声之“声”。据老先生们说,口技本来是过去相声演员一项技能。相声分明春和暗春,明春是两个人站在那儿说,也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相声。暗春则是是用隔档把艺人和观众隔开,艺人在里面模仿各种声音。

  这不正是《口技》一文所展现的场景么!而《口技》中“少儿不宜”的表演,不也正反映了相声作为市井街头艺术,积极向观众靠拢的特点么。

  实际上,过去的市井艺术有个特点,就是欣赏者男性观众占了绝大多数,表演中带点“荤的”不算过分。而随着时移世易,有些情况就不得不发生改变了。

  现把完整的《口技》一文附录于后,供有兴趣的读者参阅。

  彻呆子当正秋之日,杜门简出,毡有针,壁有衷甲,苦无可排解者。然每听谣诼之来,则濡墨吮笔而为诗。诗成,以“秋声”名篇。适有数客至,不问何人,留共醉。酒酣,令客各举似何声最佳。一客曰:“机声,儿子读书声佳耳。”予曰:“何言之庄也!”又一客曰:“堂下呵驺声,堂后笙歌声,何如?”予曰:“何言之华也!”又一客曰:“姑妇楸枰声最佳。”曰:“何言之玄也!”一客独嘿嘿,乃取大杯满酌而前曰:“先生喜闻人所未闻,仆请数言为先生抚掌,可乎?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讌,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家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二下,满堂寂然,无敢哗者。遥遥闻深巷犬吠声,便有妇人惊觉欠伸,摇其夫语猥亵事。夫呓语,初不甚应。妇摇之不止,则二人语渐间杂,床又从中戛戛。既而儿醒大啼,夫令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夫起溺,妇亦抱儿起溺。床上又一大儿醒,狺狺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床声,夫叱大儿声,溺瓶中声,溺桶中声,一齐凑发,众妙毕备。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嘿叹,以为妙绝也。既而夫上床寝,妇又呼大儿溺,毕,都上床寝。小儿亦渐欲睡,夫鼾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之声。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而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嘻!若而人者,可谓善画声矣!遂录其语,以为《秋声序》。

  举报/反馈

上一篇:传统中国人为何比西方人更有人情味?北大教授用四个字指出本质
下一篇:MBA招生: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MBA招生简章

最近更新网络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