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勃朗·夜巡(西方美术系列)

栏目:网络教育  时间:2023-01-27
手机版

  夜巡

  在个人的一生中和在历史的进程中常常会出现充满戏剧性的时刻,有时这一刻非常短暂,所以称其为闪耀。1642年是伦勃朗的闪耀时刻,他完成了使之名垂青史的《夜巡》,尽管他的这幅画并没有给他的人生境遇带来提升,但世界美术史有了耀眼的光芒。这一年,伦勃朗的一些老乡在鸡笼(基隆)淡水攻占了西班牙前辈的“红毛城”,开始了荷据台湾时代,这也将成就郑成功的闪耀时刻。

  荷兰,一个北欧小国,我们今天能叫得出该国人名的大都是几位闪耀的球星,还有就是印象深刻的大风车、郁金香。曾经,海边的风车代表着气候恶劣,冷土的野花象征着人烟稀少,但在十七世纪,这里的风车飞转、鲜花怒放,记得茨威格说过,“一个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刻出现以前,必然会有漫长的岁月无谓地流逝”。漫长的等候换来黄金时代,荷兰闪耀了,荷兰人闪耀了。

  荷兰的崛起并不是完全靠殖民掠夺,有限的人力、松散的联盟不足以让他们像葡萄牙、西班牙那样拼命地攫取世界财富,但他们独辟蹊径,用造船业支撑起一个庞大的商业民族。一般来说,西班牙从海外“发现”得来的东西不会让自己的同胞运送,因为太透明,也不能交给葡萄牙人,因为很可能会送错地方,对葡萄牙来说也是这样,而英国、法国已虎视眈眈加入到争霸的行列中,能承担海上运输的最理想伙伴就是荷兰商人,他们讲效率、守信誉,完全按合同办事,因此赢得了“海上马车夫”的美名。

  搞物流掘到了第一桶金,荷兰人笑不动,贸易、放贷、掠夺、殖民,十八般兵器纷纷出笼,更超前的是他们的创新游戏,联合行省(共和)的国家体制,银行、股票市场的金融环境,繁荣的商业经济让荷兰人迅速富裕起来。庞大的中产阶级群体左右了荷兰的社会走向,他们也开始像贵族阶层一样重视文化艺术,但他们和老欧洲不同,许多荷兰人信奉加尔文教派,鄙视炫耀,与当时的主流巴洛克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荷兰人以风俗、风景为美,欣赏静物,喜欢肖像,十七世纪的荷兰画家大都表现这类题材。在摄影还没有诞生的年代,肖像画是王公贵族的挚爱,他们都希望把逼真的形象留给自己、留给家族,但高明的画师比较罕见,因此画肖像的价格不菲,而中产队伍的扩大,使很多过去无力留下肖像的人们都有了实现愿望的可能。伦勃朗最赚钱的就是画肖像,《夜巡》正是一幅充满活力的群体肖像图。

  

  伦勃朗《夜巡》1642年

  《夜巡》这个标题是后人加上的,它的原名是《军官弗兰斯.班宁.科克的自卫队》,表现的也不是夜间巡逻。富起来的荷兰人拥有了私有财产,就有了保护的需求,武装的民兵自卫队受聘承担安保工作。科克应该是退役军人,他领导的自卫队十六位同事想留下一幅集体肖像,相当于后来的集体照,于是他们找到了小有名气的伦勃朗,每人凑了一百盾作为画资。

  伦勃朗完全可以把画中的十六人安排在宴会桌前摆着呆板的姿势,然后交付完事,可他不愿这么做,他设计了一次自卫队员出巡的场景。队长在前指挥,队员们各自进行着准备活动,擦枪、填火药、吹灰尘、上弹膛,狗在跑,鼓在敲,孩子们穿插其间,强烈明暗对比的处理方式,使一个动态的瞬间定格在画面上。

  伦勃朗画中的故事设计,在许多民兵看来就是事故,因为除了正副队长和少数几人比较清晰外,大部分人都处于陪衬地位,有的人被遮挡后模糊难辨没有存在感。公平意识强烈的民兵不愿意了,既然是众筹大家出了同样的价钱,凭什么有的人露头露脸有的人藏头藏尾。民兵们不认可伦勃朗的创作,要求退稿重画,可伦勃朗坚持自己的艺术主张坚决不改,为此双方对簿公堂,在阿姆斯特丹闹得沸沸扬扬。

  负面新闻的效果显现,此后很少有人再请伦勃朗画肖像了,他的生活也步入困顿,以至靠变卖家产度日。那幅画被民兵们带了回去,估计是赢了聒噪输了官司,因尺幅太大门厅墙上无法悬挂而被暴力修剪,大厅用炭火取暖,烟火把画面越熏越黑,白天的场面变成了夜景。一百年后,后人开始重新认识伦勃朗,并为他的“光暗”技术所惊艳,他那魔术般明暗处理的艺术特色深受人们赞赏。人们从熏黑的墙上找到这幅画,民兵自卫队的群体肖像被理解为一次夜间行动,从此它有了新的名字《夜巡》,并在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里独享专用的展厅。

  副篇

  伦勃朗(1606-1669年)是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在他的画中没有宗教与宫廷的虚华,多的是冷静和凝练,他通过人生现象和人物风貌来传达时代精神,在西方美术史上深远影响。

  

  伦勃朗《杜普教授的解剖课》1632年

  伦勃朗的集体肖像画强调人间关系,在《杜普教授的解剖课》中,医生的冷静和助手的关注共同架构起画面,没有个人情绪参杂其中,只有理性的思考,这种状态非常符合当时荷兰的国家精神。

  

  伦勃朗《书房中的女神密涅瓦》1635年

  伦勃朗将奥林匹斯女神和当时的荷兰妇女联系在一起,“密涅瓦”并不遥远,更多体现在现实世界。

  

  伦勃朗《达娜厄》1636年

  以希腊神话为题材,达娜厄被父亲监禁,宙斯爱上了她,播洒金雨来和她幽会。伦勃朗画中的达娜厄,以自己的妻子为模特,把偷情的宙斯画成他自己,体现着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伦勃朗《刺瞎参孙》1636年

  《圣经》题材,参孙巨人神力,但有贪恋美色的致命弱点,结果被刺瞎双眼。故事的意义在于个人的欲望往往会关系到群体的存亡。伦勃朗的画对当时的社会提出了警示。

  

  伦勃朗《苏珊娜和长老》1647年

  典出《圣经》,苏珊娜的故事在西方美术中经常得到表现。

  

  伦勃朗《自画像》约1659-1660年

  伦勃朗一生画了近百幅自画像,和接订单画的“商品”不同,自画像更象作品。这是他晚年的创作,画面中的伦勃朗身穿工作服,手里拿着画笔和调色板,背后墙上巨大的圆圈仿佛暗示着艺术家精湛的技艺。

  

  伦勃朗《浪子回头》1665年

  虽然加尔文教派反对宗教艺术,但伦勃朗还是创作了一些宗教题材的画作,他是用人性去解释圣经故事。在《浪子回头》中,儿子蹲伏在父亲面前痛哭忏悔,三位旁观者见证了仁慈的一刻。老父亲因宽容而显得优雅,光与影在画面中融为一体。

  

  伦勃朗《浴女》1665年

  伦勃朗晚年作品,表现了粗壮的女仆亨德丽克缓缓涉水的生活场景。女仆成为他的妻子并有了孩子,为此伦勃朗饱受流言,但他不为所动,在他的眼里,生活也是创作。

  

  伦勃朗《犹太新娘》1665年

  耀眼的服饰给人喜庆的感觉,虽然没有相望、没有笑容,但指间传情,爱意隽永。伦勃朗光和色的运用已炉火纯青。

上一篇:什么是985?什么是211?这些知识该了解了!
下一篇:今年考研成绩公布,专家却说没有必要考研,资深老师给出3点建议

最近更新网络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