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就业率实为20%,就业率造假为何屡禁不止

栏目:网络教育  时间:2023-01-31
手机版

  高校就业率造假,我想上过大学的或者家里有大学生的应该都清楚,这种现象在一些高校校园里早已不是秘密。许多签三方协议的学生只在相关单位挂名,没有真正就业。一些高校不仅不认为这是禁忌,而且还诱导甚至鼓励学生这样做。

  

  网易数读整理了2017年国内100所高校的本科生就业率,将这些高校分为“985”高校、“211”高校、普通本科、民办本科和独立学院五类。结果表明,各类型高校的本科生就业率基本都在95%以上。

  

  一面是“史上最难就业年”,一面是“就业率达95%”,这种完全相悖的局面可能吗?当然不可能,这种全国范围的大规模数据造假已经成为一个持续20年的“传统”。

  早在2006年,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就曝光了西安欧亚学院就业率严重造假的事件。当时,欧亚学院是一所私立学院,在陕西省西安市只有10年的办学历史。但它宣称的“就业率”一直在90%以上。

  

  因此,学院被评为“全国学生就业实力十强民办高校”和“中国民办高校就业率最高高校”。它的招生也被纳入了国家统一招生计划,可以颁发正式文凭。由于就业率高,许多高考学生慕名报考。

  

  然而,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和毕业生人数的增加,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说学院的“就业率”是假的,他们毕业后根本找不到工作,实际就业率可能就20%。对此,欧亚学院坚决否认。央视记者专程走访了省教育厅。

  陕西省教育厅高校学生处处长张长保表示:总体而言,欧亚学院近年来没有发现任何虚假情况。他们对欧亚学院的就业率进行了严格审查,该校目前的学生就业率为96.26%,他们也有一份具体的学生名单。

  

  正好有名单,记者顺藤摸瓜,结果发现一些学生根本没有工作。就业协议完全是捏造的。例如,在欧亚学院提供的就业单位名单中,有一家名为“嘟嘟王子影视设计工作室”的公司,该公司一次招聘了16名欧亚学院学生。然而,调查发现,这实际上是一家只有两个人经营的夫妻店。这16名学生只是来挂名,没有去上班。

  

  关于此类的新闻这些年屡见不鲜,在这个造假过程中,学校收获了就业率,单位收获了学校好处,唯独学生被狠狠“上了一课”。为什么高校敢在就业率上造假呢?我想原因在于就业率背后的考核指标。

  早在2004年,教育部就将就业率作为衡量高校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2011年又明确规定,对连续两年就业率低于60%的专业,将减少或停止招生计划。这样规定的初衷是为了解决高校盲目扩大教学规模带来的就业困难,同时也是为了遏制部分高校不断开设新专业、追求所有专业的现象。

  

  但对高校而言,上级主管部门的考核是十分重要的,不仅牵扯到自己的“帽子”,调减招生计划和停止招生,更是事关一个专业乃至高校发展与存亡的大事。于是乎,各高校就业率水涨船高,一年比一年高,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如今,就业率不到98%,学校招生都不好意思用来宣传了。

  

  随着国家这二十年来的扩招,大学越来越多,专业越来越多,五花八门,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的大学相比,是不再包分配了,也就是说需要凭个人能力去就业,这个能力当然包括了专业、学识、甚至是家庭关系等等。

  显而易见,高校的虚假就业率,或者说注水率,一方面也来自招生压力。如果对外宣传的就业率低,自然很少有人报考,就不会收到学费住宿费等。高校的自身发展和财务资金将遭受损失,专业将逐渐减少。公立学校就不能凭借高就业率向国家索要资金,私立学校也会面临更大的经济压力。

  

  高校就业率造假的危害,从浅层次上讲,就是为即将进入大学的高考生创造虚假的繁荣。当他们填报志愿的时候,压根看不到事实。许多看重就业率的人就会不知不觉填报一些虚假的大学专业,这将严重影响他们未来的个人发展。

  深层次来看,这种造假行为直接影响国家政策的准确性。例如,“六保”政策的第一项就是保居民就业。各地上报的注水就业率,势必会造成全国就业率很高,但实际上却大相径庭。这会使国家出台的政策失真,对现实困境改善造成阻碍。

  

  各位填报志愿的准大学生,一定要擦亮双眼。我们期待,就业数据真正成为反映高等教育成效的数据,而不是部分高校竞相造假的重点。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点赞转发关注,每天更新精华文章。

上一篇:全国科技大学排名:中科大第一,西北农林低于北科大
下一篇:2023考研报名流程一览

最近更新网络教育